立即下载
“百年老宅”红光闪闪 锦绶堂前交响声声
2021-05-10 11:20:07 字号:

编者按

长沙在百年党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十步之内,必有芳草。一直以来,长沙高度重视红色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把丰富的红色资源化为党史学习教育的鲜活教材,不断增强党史学习教育的体验度、鲜活性,此次启动的“大江大河交响季百里画廊百年歌”系列文化行动便是其一。

浏阳是百年党史中长沙篇章的重要章节。“大江大河交响季百里画廊百年歌”系列文化行动首站便来到浏阳锦绶堂,以《实景交响诗·锦绶堂》呈现出来,可谓党史教育的鲜活教材、守正创新的生动案例、十步芳草的艺术长青、百里画廊的开篇点晴。

系列文化行动将沿着浏阳河的水路行进,从锦绶堂出发,顺着浏阳河一路前行,前往文家市、许光达故居、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新民学会旧址、橘子洲等地,用一曲《浏阳河》唱响一条浏阳河,以一首首红色经典旋律激荡起这“一身挂满音符的河”。

04、09版通版-1.jpg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庆祝建党百年,重温中国共产党百年光辉历程的伟大成就,展现长沙高质量发展势头,长沙特别策划推出庆祝建党100周年“大江大河交响季百里画廊百年歌”系列文化行动。5月7日,“大江大河交响季百里画廊百年歌”系列文化行动之《实景交响诗·锦绶堂》在长沙举行首发仪式。

“真没想到作为一个农民,能够在家门口与顶尖的交响乐团合作一起唱歌。”昨日,回忆起4月17日至18日,“大江大河交响季百里画廊百年歌”系列文化行动首站走进当地的情形,楚东村村民曾社锦言语中依旧难掩激动与自豪之情。

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李小雷江卉

传唱经典

农民和乐团联手,锦绶堂前传交响

04、09版通版-7.jpg

4月17日至18日,“大江大河交响季百里画廊百年歌”系列文化行动首站走进锦绶堂,和通常交响乐表演形式不同,此次长沙交响乐团来到了大围山脚下,成建制的交响乐团在锦绶堂前依次排开,音乐家们在山水之间演奏、演唱。

“浏阳河,弯过了几道弯,几十里水路到湘江……”熟悉的《浏阳河》等红色经典旋律回荡在浏阳河源头的山谷间、小河畔、老屋里,响彻全网的大屏小屏,让游客感到十分亲切与好奇。

更令大伙称奇的是担任本次活动开场主唱的是当地老百姓,他们站在自家田间、屋场,穿上节日的盛装,每人一句,大声唱着从自己家乡土地上生长出来的歌曲,百年红色老宅,乡间青山绿水,成为了最好的“音乐厅”。

楚东村村民曾社锦说:“真没想到作为一个农民,能够在家门口与顶尖的交响乐团合作一起唱歌。我每天都在家认真练习,希望能唱好《浏阳河》,献给党的百岁生日,也把浏阳河唱到全世界。”

5月7日,《实景交响诗·锦绶堂》在长沙举行首发仪式,系列融媒体产品同步上线。随后,这个700多秒的视频,迅速刷屏朋友圈,广大网友纷纷点赞。

《实景交响诗·锦绶堂》选取了《映山红》《红星照我去战斗》《浏阳河》3首经典歌曲,一曲《映山红》在大围山十万亩杜鹃花海中回荡,显得非常应景。

“昨天看到视频,我第一时间就分享到朋友圈,我觉得那首《映山红》就是唱给大围山的。”楚东村村民吴伏珍骄傲地告诉记者,锦绶堂是湖南省苏维埃政府旧址,可以说是红色革命的起源点,通过这个视频,能够让更多人了解锦绶堂的红色历史,她感到非常高兴。

镜头中,当地党员们面向党旗,在锦绶堂庄严宣誓,这让有着24年党龄的吴洪跃心潮澎湃,“非常激动,作为一名老党员,以这样的方式重温入党誓词,宣传我们当地的红色文化,让我觉得庄严而神圣。”吴洪跃第一时间把视频转发给在外地的家人,他希望锦绶堂能被更多人知晓。

村民蔡淑连反复看了好几遍视频,视频里的锦绶堂让她觉得格外好看。“锦绶堂拍出来好宏伟呀,让我有种说不出的自豪感。”作为土生土长的本地人,蔡淑连在此次拍摄过程中既是后勤又是群演,她认为用这样生动的形式宣传锦绶堂,特别有意义。

历史钩沉

省苏维埃政府先后两次进驻锦绶堂

01版封面-10.jpg

“锦绶堂”坐落在大围山镇楚东村,这座建筑修建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是典型的清末庄园建筑,算起来已经有120多年的历史了。

屋老虽不足为奇,但这座百年老宅因与红色历史结缘,如今仍焕发着勃勃生机。

走进锦绶堂,墙上的“男女平权”“争取8小时工作制”“猛烈扩大红军”等红军标语映入眼帘,记者脑海里迅速浮现其辉煌的历史场景。1927年,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最重要的战斗之一——东门战役,就在这里打响,锦绶堂成为全国第一个省级红色政权——湖南省苏维埃政府所在地。

在讲解员朱丽利的带领解说下,锦绶堂的红色历史被一页页翻开。

04、09版通版-6.jpg

“老宅已有120多年历史,共有108个房间,当时的湖南省苏维埃政府办公人数最多时达200余人。”朱丽利介绍,1930年7月27日,彭德怀、滕代远率领红三军团攻占湖南省会长沙,并建立全国第一个建制省的工农兵政权——湖南省苏维埃政府。

不甘心失败的国民党立即组织大规模反扑,为避其锋芒保存实力,8月5日,湖南省苏维埃政府随红三军团主动撤离长沙,向浏阳、平江方向转移,最后到了浏阳锦绶堂。很快,苏维埃革命运动在大围山地区兴起,锦绶堂成为红军后方医院和没收土豪财产保管处。

“湖南省苏维埃政府第一次进驻锦绶堂只有10多天,因斗争形势的需要,随军团到了永和会师,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朱丽利解说道,会师后遵照中央决定再次攻打长沙,然而持续一个半月仍未成功。毛泽东审时度势,决定停止攻打长沙,转战敌人力量薄弱的江西等地。

随着反“围剿”的不断胜利,在局势相对稳定的情况下,1931年3月份,湖南省苏维埃政府回到了锦绶堂办公。之后,以杨幼麟为代主席的省苏维埃政府,在此办公长达九个月,并领导全省人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

据说省苏维埃政府第一次进驻锦绶堂时,杨幼麟就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认为其地理优势突出,可攻可守,环境也较为安静,适合作机关长期驻地。

“土地归农民所有,容许自由买卖;废除苛捐杂税,重新设立单一累进税;创立学校,开展扫盲运动……”在这里,红军开创了全省苏区革命斗争蓬勃发展的有利形势,为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巩固、扩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也为中国共产党建立和管理省级苏维埃政权积累了宝贵经验。

如今,在锦绶堂北院的阁楼上,仍留有油印传单《纪念“三一八”告白军士兵书》,“猛烈扩大红军”“力争社会主义的前途”等标语。

据朱丽利介绍,在革命年代,当地群众为了保护好这些标语,在省苏维埃机关撤出后,主动用石灰浆或者泥浆把标语覆盖起来,“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当时红军来到这里是多么受欢迎。

红色传承

锦绶堂已成为乡村旅游的“金字招牌”

锦绶堂见证了燃烧不息的红色火焰,也见证了浏阳人民不变的奋斗初心,在红色精神的激励下,人们在这片红色土地上开启新的征程,开创更加美好的生活。

锦绶堂所在的楚东村是中国第二批传统保护村落,2020年还入选了全国红色美丽村庄试点。除了锦绶堂,该村还有中共湘鄂赣省委第一次代表大会旧址——楚东山大屋、马鞍山战壕等红色景点。

楚东村充分利用这些红色资源,不断丰富红色文化内涵,打造以红色经典观光为主,以素质拓展、研学教育、红色军事体验等项目为特色的红色文化体验带,满足各类党建、团建、工会活动及红色研学等教育服务需求。

今年,楚东村计划打造忆苦思甜主题展览馆,整修5000米“红军路”,让游客的红色之旅有更多体验。

历史未曾远去,红色依旧鲜明。当下,锦绶堂已成为大围山镇,乃至浏阳市红色乡村旅游的“金字招牌”。数据显示,2020年,当地共吸引游客6万余人次,比2019年整整翻了两番。

04、09版通版-2.jpg

借势红色旅游,楚东村大力发展水果种植业,种植面积达到1万多亩,桃树、梨树、李树遍布山头……游客来村里,不仅能参观红色景点,还能饱览这片红色土地上的百花园,品尝各类香甜可口的瓜果。

村民廖根明是村里第一批种植桃树的农户,据廖根明介绍,上世纪九十年代,他就种植了4亩桃树。“那时候都是三更半夜起床摘桃子,每天赶最早的班车,挑着担子去官渡镇和浏阳城区卖。但是,由于不易保存、没有固定销售场所等因素,卖得很吃力。”

如今,通过政府引导整合资源,合作社推进品种试点,大围山开始统一种植口感更好、更易于保存的脆蜜桃,获得了更大的市场优势。随着每年桃花节的举办和“大围山桃”品牌逐渐打响,游客也越来越多,村民们坐在家门口就能把桃子卖出去。

每到春季,这里上万株桃树和梨树缀成粉红与雪白相间的花海,铺满了田野,错落于林间,点缀在山脚,裹挟着雨中的层层笑意,与前来踏春赏花的人海相映成趣。

游客纷至沓来,村里的接待设施也逐渐升级。在楚东村,农家乐、生态饭庄等招牌随处可见。每到赏花季节,村民们忙得不亦乐乎。高峰期,一家农家乐餐厅一天要接待近十桌的客人。通过为游客提供餐饮与销售土特产,这里的村民过上了富足的生活。

虽然湖南省苏维埃政府仅驻此9个月,其红色基因却在此扎下了根,并传承至今。

如今,在大围山镇、楚东村,一条条宽阔的道路串起七彩产业、幸福生活。行走于锦绶堂与村里的水果林之间,宛如走在一条红色、绿色相融,古色、新颜辉映的大道上。红色基因,激励着人们不断为更加美好的生活而奋斗,不断描绘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

相关新闻

修旧如旧,6月中旬锦绶堂将重新开放

2013年,湖南省苏维埃政府旧址成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因年代久远,锦绶堂一些木质建筑、红军标语等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脱落掉色,为了保护文物,呈现文物原貌,锦绶堂启动了彩绘文物修复项目。

“目前,已完成了东庭和红军标语的修复,西庭的修复也即将收尾。”正在进行紧张修缮工作的修复师黄庆喜告诉记者,当前所有的修复工作以抢险加固、保护为主,不会改变文物原状,达到“修旧如旧”的状态。

这些被岁月浸染了100多年的彩绘,正经由修复师的手寻回惊艳。6月中旬,重焕新颜的锦绶堂将重新开馆。

相关链接

百年锦绶堂,见证真挚不老的爱情

说起锦绶堂,还有一个忠贞的爱情故事。

“这座房子的主人是一名被后人称为涂刘氏的女子,为纪念24岁早亡的夫君涂儒玫(字文绶)建设了‘锦绶堂’。”大围山镇政府工作人员徐和初介绍。

据史料记载,1895年,为表彰涂刘氏的贞节,清廷特别批准涂氏族人为涂刘氏建立贞节牌坊。于是,涂刘氏侄孙涂寿朋开始为祖母修贞节牌坊,同时计划为她修一座大宅院颐养天年,并在房屋建成后,请湖南巡抚陈宝箴题写“操并松筠”的匾额,以表彰其贞节。

涂刘氏坚持要把这幢宅子命名为“锦绶堂”,“锦”意味着丈夫被朝廷追授为“五品封典奉政大夫”,够得上穿锦袍、佩绶带的资格,“绶”则取丈夫字“文绶”中的“绶”字,以纪念亡夫。

浏阳文物专家任新民曾对屋内留存的文字进行过研究,认为锦绶堂是浏阳范围内古文字最多的古建筑。

锦绶堂的门楣、阶檐、藻井、墙龛等处,在建设之初由匠师仿写了大量古文字,草书、行书、隶书、石鼓文、禹碑文、楷书等中国书法形式都有体现,不仅书写漂亮,而且保存完整。这些仿写的古文字,除了大量商周铭文,还有《西都赋》《通典》内的字句,各朝各代诗作或散文作品的字句,如唐太宗《圣教序》片段,《爱莲说》《滕王阁序》等。

“很多彩绘都是图文相关,颜料是矿石原料,因此这些艺术才能保存至今。”任新民说。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