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洋芋出土,带着“小满足”
2021-05-21 10:38:51 字号:

11版浏阳河-2.jpg

于曾德玉而言,洋芋是一种食物,更是一段家庭记忆。

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高雨周鹏图/牧夕

5月21日,小满已至,雨水正劲。大围山镇中岳村,春花渐渐淡去,河水慢慢充盈。

一片雨雾中,大溪河畔满眼绿色的沙洲菜地里,一种朴素的食物正在生长——可蒸可炒可做汤,可盐可甜,可做主食亦可当菜,它就是平淡但不普通、简单却充满生命力的洋芋。

5月19日,中岳村下车组,曾德玉坐在家门口,和着淅淅沥沥的雨声,有关洋芋的故事一层一层“剥开”。于曾德玉一家而言,洋芋是一种食物,更是一段家庭记忆;于整个中岳村而言,洋芋是一种产业,更是一个“蒸菜之乡”发展壮大的缩影。

“小时候看着阿婆种,现在自己种”

11版浏阳河-9.jpg

洋芋可清蒸、清炒、红烧……口感软糯,散发着天然食材特有的清香。

“我是2018年开始种洋芋的。”谈及洋芋,今年48岁的曾德玉有说不完的话。

“那你前面几十年吃的是什么?”话音刚落,一旁的母亲便打断了他。

“那也算的话,那当然是种了几十年了。”母亲的一句话点醒了曾德玉,“这是从小就吃的食物,小时候看着阿婆(奶奶)种,每年家里都要种两块地。”尽管年幼时对洋芋代表的生存含义不甚明了,但曾德玉对“房梁上的篮子”印象深刻。

“篮子上系着一根绳,绳的另一端绑在房梁上。”篮子里装的就是洋芋,“那时候房屋都比较破旧,为了防止老鼠吃做种的洋芋,就用这种方式保存。”

清蒸、清炒、红烧……食物相对匮乏的年代,洋芋成了主食。蒸熟后,撕开薄至透明的皮,软糯清香的洋芋成了孩子们最喜欢的食物之一。在成长的岁月里,食物渐渐丰富起来,洋芋从“主食”变成了一道“菜”,慢慢长大的曾德玉开始用浓稠的洋芋汤汁拌饭——他发现,洋芋越来越好吃。

少年的心总是向往外面的世界。成年后,曾德玉外出打工,也开过店。2018年,随着年岁渐长,故土情怀渐浓,他回到家乡,续上了“家庭洋芋种植史”,“我现在种了3亩洋芋,亩产量达2500斤。”

小小的洋芋不仅抚慰着农人的胃,也成为农人撑起家庭的重要收入,“每年有三四万元的收入,现在儿子在读大学,女儿在读小学。”曾德玉的语气中洋溢着“小满足”。

120天,洋芋成长记

曾德玉种洋芋的地方是老地方——大溪河畔的沙洲地块;种下的洋芋,还是从梁上取下来的“老种子”;种洋芋所用的肥料,还是用家里的鸡粪、羊粪、草木灰混合而成——一切都还如从前,什么都没有改变。

但一切,又好像都发生了改变。

“我从2017年年底开始大规模种植。”曾德玉说,随着浏阳蒸菜的声名远播,蒸菜店全国遍地开花,对蒸菜原材料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作为蒸菜发源地的中岳村,因为三面环山的独特地理环境、昼夜温差大的小气候,是种出“优质原材料”的好地方。

每年1月开始播种,随后温度慢慢爬升,雨水慢慢增多,洋芋依照自然时令不紧不慢生长着。历经120天的精心照料,洋芋生根发芽、开枝散叶,最终结出“新果”。

挖出来的洋芋很快被送往各个地方的蒸菜店。谈及合作的对象,曾德玉对“浏水蒸香”“何爹”“十八碗”等知名蒸菜品牌如数家珍。2018年,曾德玉还成为了“十八碗”拍摄的一个纪录片的主人公,生动讲述了一个大围山洋芋的“成长故事”。

临近中午时分,淅淅沥沥下了一上午的雨终于慢慢小了,曾德玉提起一把小锄头往大溪河畔走去。沙洲菜地里,绿油油一片,锄头轻轻一刨,一堆小洋芋出土了。对于这即将从自己手中流向城市餐桌的洋芋,曾德玉自信满满:“都说个头合适,质量好,口感好。”

此时,不远处的家中厨房里飘出了一缕炊烟。老式的灶台上,酱料与薄荷的搭配下,洋芋散发出了天然食材特有的清香——对,依然是儿时的味道。

围山特写

围山蔬菜成为浏阳蒸菜原材料基地

11版浏阳河-8.jpg

随着蔬菜上市期的到来,只要不下雨,李秋财每天早上5点多就会开始采摘蔬菜,直到下午6点。

5月19日下午3点多,雨终于停住了。雨一停,蔬菜基地工人李秋财立马披上雨衣往基地跑。

蔬菜基地在中岳村鲁家湾,两面是山,伴着一条河流,河水已经是满满当当。

都是露天种植,都是依照时令自然长出的瓜果:新品种“水果黄瓜”已经挂满了藤,轻轻一掐就落在了手里;一种脆、辣中稍带甜味的生态辣椒已经长到了地上;还有椭圆的茄子,几天后就可以大量上市了……“只要不下雨,我们每天早上5点多就会开始采摘,要到下午6点才收工。”李秋财说。

溯河而上,中岳村柏树组的廖尚冬同样正在忙碌——小满时节雨水逐渐增多,他要时刻注意蔬菜地里的排水情况。在中岳村众多蔬菜种植户中,廖尚冬是“排得上号”的种植大户,今年种了30多亩茄子、黄瓜、刀豆、小南瓜等。

“眼下正是黄瓜、辣椒大量上市的时候。”廖尚冬说。不同于大棚种植的蔬菜,廖尚东的蔬菜全是“露天菜”,“口感更好,更有农家味道,也更受市场欢迎。”

说不出“农家味道”到底好在哪里,廖尚冬只粗略算了两个数字:“我去年种了20多亩,收入有十六七万元。”今年,他将种植面积扩大到了30余亩,以实际行动表达对“围山蔬菜”的信心。

浏阳蒸菜是中岳村深入推进乡村振兴的一个“秘诀”。因蒸菜而名,这里走出了一大批蒸菜名厨,直接、间接从事蒸菜行业的人员有400余人;因产业而兴,这里打造了浏阳蒸菜原材料基地,建起了鲁家湾旅游风景区。

“今年中岳村的蒸菜原材料基地共种植了600亩蔬菜。”中岳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何良表示,他们将充分利用中岳村的好山好水和昼夜温差大的气候条件,大力发展蔬菜产业,“今年还种了很多莲子,就是为了满足蒸菜名菜‘莲子蒸肉’的需求,同时荷花还能带动乡村旅游。”

围山蔬菜也在朝“精品化”方向发展。“我们今天(5月19日)的订单中,就有一个客户要30个蔬菜礼盒。”大围山镇供销社负责人林加卉介绍,一个礼盒中有3斤洋芋、3斤黄瓜、1斤辣椒、1斤藠头、1斤四季豆,“都是最新鲜的高品质蔬菜,很受长沙消费者的欢迎。”

随着蔬菜上市期的到来,大围山镇供销社旗下的电商平台“围山公社”还面向长株潭地区大量供货,将大围山的时令蔬菜卖向餐饮企业、蔬菜连锁店、大型配送公司、社区团购等。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