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68年党龄老战士余启龙
2021-06-09 11:12:17 字号:

曾参加抗美援朝作战,炮火纷飞中入党

如今宣讲党史,传承家国情怀

04版光荣入党50年-4.jpg

两本中国人民志愿军集体立功纪念证,记录了余启龙英勇抗敌的烽火岁月。

枨冲镇青草村同玉组的一处平房里,90岁的老人余启龙时常独居于此。虽至耄耋之年,但老人依旧身体硬朗、精神矍铄。他自己做饭、自己洗衣,将院子打扫得干干净净,黑色的运动鞋上未沾染一个泥点。余启龙的儿子余福生说,“父亲是一个很含蓄的人,不善于表达。”

1953年7月入党,至今已有68年党龄,不善表达的老人没有直抒对党、对人民的热爱与忠诚。只是,一身挂着3枚抗美援朝纪念章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服、2本中国人民志愿军集体立功纪念证,至今保存完好、光亮如新。

文/图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许雅兰

结婚八个月,毅然奔赴抗美援朝前线

04版光荣入党50年-5.jpg

90岁的余启龙仍精神矍铄,其胸前的抗美援朝纪念章熠熠生辉。

4岁丧母,16岁丧父,出身贫苦的余启龙,自小在哥哥嫂子的照顾下长大。18岁时,他以一张写着“五担谷”的红纸为聘,与邻村女子肖桂珍结了婚。1950年,土改工作队来到村里,宣讲土地改革的好政策。国家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这让一穷二白的余启龙振奋不已。

也就是这一年,朝鲜战争爆发,国家发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不好好保家卫国,到手的土地也会飞了去!”19岁的余启龙毅然决定入伍,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村其他4个小伙子听到这个消息后,也决定同余启龙一同入伍。

最让余启龙放心不下的,是新婚不久的妻子。“但她却意外地开明,同意我去,让我好好地保重自己。”余启龙说,结婚八个月的时候,他离开家到了部队。临别时,他嘱咐肖桂珍,与同村另一名入伍战士的妻子相互扶持帮助。1950年5月,部队在天津集训。9月,经丹东跨过鸭绿江,入朝作战。

“当年我们整整走了48天,才走到目的地——朝鲜东海岸。”当时的情形,余启龙还记忆犹新。美军的战机不停地盘旋在朝鲜上空,铁路、公路被炸毁,我军的战士们没有枪、也没有炮弹。大家白天藏匿在树林里躲避空袭,只有到了夜晚才能行进。

零下二十多摄氏度的环境里,战士们全部身穿薄棉衣。饥时吃以生米磨成粉后制成的炒面,渴了便喝雪水。即使条件如此恶劣,这群新兵们每晚仍能行进20多公里。

“到达目的地后,我们作为新兵连战士,被补给编入68军203师607团2营6连。”曾经的部队的名字,早已刻在余启龙心里,在71年后的今天仍可脱口而出。

参战21场,炮火纷飞中加入中国共产党

刚到战备区的新兵们,坐在横木堆上休息了两晚。一踏入战壕,刺骨的雪水就渗进了余启龙的毛皮鞋里,他明白,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第三天晚上,一名老兵带着余启龙去站岗放哨。远处,美军的探照灯亮起,把黑夜照得通亮,余启龙紧张得心脏跳到嗓子眼。老兵告诉他,没发现敌人绝不能开枪,枪声一旦响起,必须伴随敌人的倒下,否则就是暴露了我军位置,必须按纪律严肃处分。

“老兵陪了我2个晚上,后面就是我一个人站岗放哨。”余启龙说,刚开始独立站岗放哨的一个星期,他内心极其紧张。但站久了之后,他也越来越从容了。

不用站岗放哨的时间里,余启龙就跟着大家一起挖战壕、打山洞、修工事。在68军兵力不足、装备落后的情况下,余启龙与兄弟部队一起连续战斗一个多月,最终挫败了美军的“坦克劈入战”,创造了人民军队历史上步兵反坦克的光辉战例。

在此后的几年中,余启龙共参与大大小小的战斗21场。1953年7月,著名的金城战役打响。余启龙所在的部队从朝鲜东海岸撤退到金城。

金城战役是朝鲜战争的最后一仗。正是那一仗,促使美军与李承晚政府不得不放弃幻想,老老实实地坐到了谈判桌前。

电影《奇袭白虎团》所描绘的故事也就是发生在这一仗中,反映的是余启龙所在的68军203师的战斗故事。

白虎团,是南朝鲜军的第一师第一团,即“首都师”的“王牌团”,因时任韩国总统李承晚亲授“虎头旗”而得名。为了减少正面进攻白虎团的牺牲,侦察排副排长杨育才带领一支13人的侦察小分队,化装成护送美军顾问的南朝鲜兵,巧妙通过多道岗哨。摸清敌情后,后方部队收到了“明天晚上开始攻击”的指令。

军令如山。“我们连队120余人组成急行军,带着枪、手榴弹等作战物资,30分钟行进5公里,在晚上12点前赶到了白虎团团部。”余启龙回忆,我军趁白虎团开会之际,突然开火,击毙白虎团团长,缴获了白虎团团旗,捣毁了该团指挥系统。战场后方,由苏联支援的炮弹同步开射,最终战斗取得胜利。

在这次战斗中,余启龙所在的连队只有28人幸存,他所在的三班全体荣记一等功一次、所在的一排全体荣记二等功一次。也就是在战场上,余启龙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退伍回家后热心公益事业,关心村级发展

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定》签订,抗美援朝胜利结束。半年之后,余启龙退伍回到老家。

“回到农村老家,自然是要支持农业发展,搞农业生产。”回到家乡后,余启龙在当时的青草农业高级社做了2年党支部书记,后来又先后在大队上担任党支部副书记、做出纳。从大队上卸职后,余启龙在家里养过蚕、做过炒米糕、承包过学校食堂,直到70多岁才闲下来。

余启龙的妻子一生未生育,亲戚过继一儿一女给余启龙。其子余福生,今年也已66岁。

“虽然父亲已经90岁了,但他身体好、神志清、记忆力也强。”余福生住在浏阳城区,也经常接余启龙城区小住,但余启龙似乎更爱一个人悠居乡下,“他早上给自己煮面,中午做好两餐的饭菜,早晚散步,经常去邻居家聊天。”虽然并非日日居住在一起,但余福生对父亲的行踪仍然了解得很清楚。

忠诚、热爱劳动、善于团结他人,在余福生看来,这是父亲余启龙最显著的品质特征。

忠诚,在余启龙参军作战、英勇抗敌以及与妻子数十年如一日的相处中展现无遗;热爱劳动,余启龙虽然年事已高且一人居住,但仍然将自己、将住所打理得井井有条;善于团结他人,余启龙在与邻里相处中,热心帮助他人,也擅长调解邻里纠纷。

“虽然年纪大了,但余老一直热心公益事业,关心村上的发展,每个月的主题党日,他从来没有缺席过。”青草村党总支副书记李海玲十分佩服余启龙,“邻里有什么纠纷他出面总能扯得清,村上集资修路他也积极参与,哪里的路灯坏了,哪里的垃圾桶满了,他也会管一管。”

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一次又一次地被余启龙回忆起——在党支部、在学校,余启龙向党员群众们、向学生们讲述自己在炮火纷飞、枪林弹雨中的亲身经历,将这份把祖国和人民利益看得高于一切、英勇顽强、舍生忘死、不畏艰难困苦、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奋斗的“抗美援朝精神”代代相传。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