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孔凡清的公益之路——不记得帮过多少人,但很多人都记住了他
2021-06-23 10:58:15 字号:

08版光荣在党-3.jpg

回忆起当年担任敬老院院长时的情景,孔凡清拿起一张张老照片分享。记者谢鹏

“我带你去,你是以前受过老爷子的照顾,来表达谢意的吧?”6月21日,当记者来到达浒镇长丰村询问孔凡清的住处时,附近的村民热情地领路。居民告诉记者,当地许多人家或多或少受到过老人的关照。

今年78岁的孔凡清是一名有着55年党龄的老党员。他自1966年入党以来,始终将“为人民服务”记在心头,并一直践行这一理念。从1996年孔凡清拿出积蓄捐助达浒大桥建设工程开始,他就此踏上了25年的公益慈善之路。

虽然由于年龄大了,他已不记得很多帮助过的人,但那些人都记得他。每到逢年过节,总有很多人上门拜访,感谢孔凡清曾经提供的帮助。

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谢鹏

勇于担当

收留受灾群众20余人,自己睡地板

来到孔凡清家时,他正和邻居们坐在门口闲聊。走进其家中,映入眼帘的便是墙角处悬挂的由浏阳市政府颁发的“慈善之星”牌匾。他家与普通人家并无不同,甚至还稍显简陋。大厅地板是老式的水泥地,摆放着一张简单的四角桌和几把木椅,这是孔凡清家的餐桌,桌上还摆着一些吃剩的咸菜。墙壁是三年前女儿掏钱进行粉刷的,三年过去墙面又出现了不少裂痕。

就是这样一栋普通、甚至有些简陋的房子,孔凡清一住就是好多年。“住了很久了,1996年时,本来家里有一笔钱用来修新房,却让我给‘败’了。”孔凡清笑着说。1996年前后,他和妻子做起了卖萝卜皮的生意,靠着勤劳的双手和节俭的习惯,两人很快有了一笔不小的存款,夫妻俩刚建完房子准备好好装修,没想到被突如其来的水灾打乱了。

孔凡清介绍,1996年4月,达浒镇遭遇了水灾。“附近不少居民遭了灾,都是可怜人。”孔凡清告诉记者,灾难发生后,他被乡镇临时调去了救灾指挥部,亲眼目睹了不少居民无家可归的遭遇,他于心不忍,于是便收留了20多个灾民住到自己家里。

由于灾情太过突然,很多人没来得及将家中的财物进行转移,就连衣服都只有身上的那件。为了照顾好这些受灾邻里,孔凡清把家中的衣物全部拿了出来,免费送给灾民。解决了穿的问题后,吃的问题又凸显了出来。孔凡清每天都熬粥、煮米汤给灾民们吃,家中存粮不够就去集镇上买。“基本上一周要吃掉一两袋米。”一向节俭的孔凡清对此没有皱一次眉头。

除了吃、穿方面的照顾,孔凡清和妻子还主动在自家大厅里打地铺,“床让给了身体比较弱的受灾邻里,我们俩当时年龄还不算太大,身体扛得住。”就这样,孔凡清两口子一直收留这些灾民,直到灾情结束。

无私奉献

长期坚持做公益,照顾敬老院老人9年

灾后,大家开始重建家园,当地政府也积极筹款新建达浒大桥。当时孔凡清在大堤上参与修复工作,听说政府要筹钱建大桥,他毫不犹豫地把家里用来装修的积蓄拿了出来,凑齐了一万元整通过邮局汇给了镇政府。“都是一堆毛票和一两块的零钱,里面还有不少硬币。”

在今天看来,一万元算不得什么巨款,但对于20多年前一位普通农民来说,却是他的大部分积蓄。“那时候的一万元可不是小数目,我们的大桥建设多亏了孔老。”对于孔凡清的义举,尽管已经过去了25年,当地村民记忆犹新。

在捐赠万元后,孔凡清恢复了往日的生活,开始为装修努力存钱。但让家人没想到的是,1997年,孔凡清又先后为镇上的达浒中学、长益完小捐出15700元建设资金。同年,他又资助了6名贫困大学生,累计花费5800元。1998年,孔凡清受邀担任达浒镇敬老院院长,一干就是9年。在敬老院任职期间,为了能让老人生活条件更好,他经常往敬老院贴钱来改善老人们的生活。“前后投进去2万元的样子。”孔凡清说,当时的敬老院由一排平房构成,最初时只有10名老人,工作人员只有他和另一个厨师。

平时,孔凡清负责照料老人的起居。每天吃完晚饭后,他还会挨个去看望老人,陪他们聊聊天。有老人生病了,他不顾刮风下雨送老人前往医院。说到动情处,孔凡清从家中抽屉的角落拿出一个破旧的纸袋,里面装着近百张敬老院老人的照片。

“这个老人我忘了他的名字,但我记得他平时不喜欢吃辣、怕黑,喜欢打牌。”孔凡清指着老照片上一位笑容灿烂的老人告诉记者,“人已经走了,就在敬老院走的,当时丧事也是在敬老院办的。”说完这些,孔凡清显得有点伤感,装作不经意抹了把眼角,“年纪大了,记性不如以前了,好多人要当面才能记起名字,还有很多人我不记得了。”

不忘初心

无私奉献好党员,德高望重好长者

虽然孔凡清忘了很多人的名字,但更多的人记住了他的模样。每到逢年过节,就是孔凡清最忙碌的时候,几乎每天都会有人来看望他,其中有很多是当年受过孔凡清恩惠的村民或村民后代,还有更多的人听说了孔老的故事,主动前来看望。

虽然年过七旬,孔凡清已经不在敬老院工作,但他的公益事业一直没有停下。逢年过节,他还会给敬老院的老人们送上慰问金和慰问品,默默地关心他们。除此之外,他还积极参与到当地的家庭纠纷调解中。由于孔凡清在当地崇高的声望,村民们都乐于听取孔凡清的调解意见。

“我是吃过苦的人,看着别人受苦自己也感同身受。”孔凡清说,虽然他的记忆越来越差,但他入党时写的话却从未忘记,“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更好地将自己的一切奉献给我们伟大的事业。”在孔凡清看来,自己只是做了力所能及的小事,“现在大家生活好了,需要帮助的人也越来越少了,但我为人民服务的心永不会变。”

尽管孔凡清一次又一次地“败家”,妻子和子女却一直在身后默默支持他。在孔凡清的影响下,他的二女儿孔红连回到农村,成为了一名乡村教师,她还出资给学生们建设休闲场所。除了坚强的家庭后盾,当地居民也对他的公益慈善精神赞叹有加。居民陈国盛告诉记者,自家虽然没有受过孔凡清的恩惠,但对他的为人十分钦佩,“附近十里八村都知道,只要哪家有困难,哪里就会有孔老的身影,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据悉,今年孔凡清还积极参加达浒镇的党史座谈会、微宣讲等活动,不仅向村民讲述易荡平、黄建中等烈士的精神,还向村民们分享了自己入党55年的心得体会。在长丰村修建“梨树坪”党建休闲小广场时,孔凡清积极带头捐款。

“村民们亲切的称呼孔老为“萝卜大王”,他凭着售卖萝卜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在上世纪成了村里的万元户,但他仍不忘热心公益。他是一位无私奉献的好党员,受人尊敬的好长者,我们都要向他学习。”达浒镇长丰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凌四美说。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点击查看全文
孔凡清的公益之路——不记得帮过多少人,但很多人都记住了他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