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燥令当时,大围山黄金梨走红
2021-08-06 10:41:39 字号:

11版走读-9.jpg

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欧阳稳江

关于立秋,最喜欢的是唐代诗人刘言史的那句“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

8月7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立秋。作为秋季开始的节气,实则是处在暑与凉的过渡中。燥令当时,而防秋燥,最好的水果莫过于一枚甘甜多汁的梨。

这份偏爱,绝非虚名。在大围山,从5月份开始,水果们就像奔赴一场“接力赛”,从桃到李到梨依次成熟。而到了立秋,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大围山梨之一的梨中极品——黄金梨正好到了开采季节。从命名“黄金梨”那一刻起,它就注定了是枚与众不同的梨。

“天梨合一”

180天的历炼,黄金梨好吃到“没朋友”

碧水如镜,青山浮水。地处湘东一隅的大围山位于罗霄山脉,发源于此的浏阳河淙淙而下。古朴的小镇之上,大溪河穿流而过,两岸景色犹如十里画廊。山水相依,原本就是人间至美之景,再配上空气中的花果香更有相得益彰之感。

日子不知不觉便走到了立秋。在等待了一个悠长的夏天后,大围山的黄金梨终于在立秋前后开采了。趁着收获之际,我们在大围山境内“探访”黄金梨,感受这枚与众不同的梨子在这方好山好水下演绎出的独特味道。

进了大围山的地界,看得最多的便是一座接一座的果园。比往年的采摘期稍早,位于大围山集镇农贸市场的“围山公社”电商平台,黄金梨此时成了最为走俏的消暑佳品。订单之多与供货不赢,一度让店长陈芳陷入“甜蜜的烦恼”。

“因为春季多雨影响了坐果,收成只有往年的三分之一,但口感与品质却是无可挑剔的一年。”位于大围山镇金钟桥村的大围之珠水果基地,女果农孔水利在手脚麻利地打包快递。眼前的几十件快递,都是外地订单——钟情黄金梨的老顾客们,已经迫不及待地早早下单了。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句话对于果树而言同样适用。青山四面环绕的金钟桥村,因为日照强、昼夜温差大,不仅让黄金梨长出了金黄的肤色,而且还长成了一枚身材健硕的“小鲜肉”。为此,它曾全神贯注吸收土地中神秘又沉稳的力量长达180天。

还在隔年的冬季,黑山羊粪便、草枯饼、稻草壳的腐熟酝酿,让黄金梨树汲取了足够的营养。开春松土时,蚯蚓的造访便促使了梨花不再吝啬自己的翩翩舞姿。随后,清泉灌溉、人工除草、啾啾鸟鸣中,大自然为黄金梨的蜕变提供了持续不断的养分。

“40片花叶一枚果”的舍得,一枚与众不同的黄金梨便开始了它内外兼修的成长之路。五月起至八月,黄金梨穿上木浆纸做的果袋外套,以集中养分、增进品质修养。随着黄金梨的不断成长,鸟儿和虫子也如“美食家”一般,专挑甜的咬。

随着立秋时节临近,历时180天“天梨合一”的历炼,黄金梨终于可以成熟下树。每一颗黄金梨都有着被太阳染成金子般的皮肤以及可爱的小雀斑,捧在手里沉甸甸的。

皮薄汁多、肉厚核小,果肉细腻而甘甜,近核处也难得尝到梨子自带的酸味。不出意外,经糖度测试仪的检测之后,其甜度高出其他梨类4至5度。即使是再挑剔的舌头,也找不出它半分缺点来。

“黄金梨的采摘期长达近一个月,冷藏条件下还可贮藏几个月。”孔水利笑言,因为风味独特,大围山的黄金梨从大山里出发,早已经搭乘快递车游历了大半个中国。在自己的客户中,不仅有按件下单的,甚至还有按树包圆的,“用一句时髦的话说,大围山的黄金梨好吃到没朋友。”

一梨之俏

曾经外地人来大围山买梨要靠“抢”

每一座山峰都有自己的脾气,每一条河流都有自己的个性。

大围山属湘赣边界山区的一部分,最高峰七星岭的海拔达1607.9米。境内树木繁茂,气候凉爽,年降雨量充沛,由此湿度比较大。而发源于此的浏阳河上游,正处于亚热带夏凉多雨的小谷地气候。高达85%的森林覆盖率让大围山镇就像一颗绿宝石一般,绝少有污染,再加上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致使此处的气候温和,冬暖夏凉,昼夜温差大。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大围山正式走上水果种植之路。从最初零星种植早桃到桃、梨、李全面“开花”,再到大围山梨成为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掐指一算,萦绕在小镇的这份甜香已长达30余年。

而黄金梨,成为梨中极品亦是有故事的。距离金钟桥村数十里的楚东村邓源冲,长青果园的黄金梨同样有口皆碑。进得山冲,汽车无法再前行,跟着果园工人爬至半山坡方见一片果园呈现眼前。站在树荫下,清风拂面;极目处,则是群山绵延而来,山谷间,鸟鸣声清脆而悠长。

“这山里的气温比集镇还要低两三度。”鲁仕宏是长青果园的合伙人之一。从2009年开始接手果园,几乎是日日都在果园中劳作。他们所种的200亩果树,九成为黄金梨,另有数百棵的桃树和李树。也正是因为气温稍低的缘故,他的黄金梨成熟比山下的果农晚了几天。不过,这山坡里长出的黄金梨品质却很有保障,“如果非要找原因,应该就是土壤与温差的缘故。”

要说黄金梨的历史,还得从长青果园说起。上世纪八十年代,楚东包含了“楚东山”与“浆坑”两个小组。因为山中地势较高,灌溉条件十分有限,农户们种植水稻完全只能靠天吃饭。遇到稍微干旱一点的年份,水稻便种不下去了。对于农民而言,荒地这事是万万不行的,由此便有人想到了“旱作”——最起先,楚东山开始有农户零星种植葡萄和西瓜,以期待增加一点家庭收入。而在浆坑,农户张俊凡则选种了奈李。

时间检验成果,两年后,以种奈李起家的张俊凡前往湖北引进了“金水2号”梨与“黄花梨”,同样试种成功,跟着种梨的果农越来越多。到1995年,果农们经过不断尝试,最终他们发现大围山海拔高、昼夜温差大的小气候种出来的梨皮薄多汁、甘甜可口,很受欢迎。“黄金”“翠冠”代替了“金水”等品种,一时之间,大围山梨名震一方。而皮薄汁多、肉厚核小,果肉细腻甘甜的黄金梨更成了“梨中极品”。

“印象中,长沙人过来买梨子,甚至要靠‘抢’才能买到。”鲁仕宏说,因为看中了黄金梨的好品质,他接手果园后,花了三四年时间将原有21个品种改成了九成以上种黄金梨。物流的发达,让现在的顾客买黄金梨不用再靠“现场打抢”,但包括长青果园在内的果园,每年的黄金梨仍是山外人的最爱。

“天时、地利、人和,这是做果农的三要素。”宋新丰是大围山镇政府的一名基层干部,与果农们打了整整三十年的交道。对于大围山黄金梨的好品质,他分析为:除了栽培管理外,适宜的气温、昼夜温差大、优良的空气品质加上大围山的好山好水,地理环境完全称得上“老天爷赏饭吃”。因此,大围山的黄金梨想不走红都不行。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点击查看全文
燥令当时,大围山黄金梨走红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