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镇腾达生态农业红心火龙果基地里,基地负责人王德明提着一篮熟透的火龙果,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记者陈郁琳
“第一批4000斤火龙果全部卖完了!”8月31日,中和镇腾达生态农业红心火龙果基地,基地负责人王德明切开火红的果子,分享着丰收的喜悦。不远处的雅山村,果农张燕洪也因丰收而笑容满面,依托当地山林优势,他精心种植的黄金梨不到10天就销售一空。
果园中硕果累累、田野里渐染金黄……走进中和镇,初秋的客家小镇有着独特的浓墨重彩,一派丰收在望的景象。
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陈郁琳
瓜果飘香丰收季,果农笑言不愁销
8月31日,中和镇苍坊村,阳光洒落在腾达生态农业红心火龙果基地,温室大棚里,一条条火龙果藤有序地搭在支架上,白瓣黄蕊的花朵、鲜艳的果实俏立枝头。
“第二批预计9月10日成熟,现在已经有不少老顾客打电话、发微信来问了。”王德明拿出一个熟透了的火龙果,用刀在果实表皮划开一个口子,伴随着红色汁水的流出,顿时,一股清香扑面而来,剥开皮后,深红的内瓤鲜艳欲滴。记者尝了一口,果肉滑而不腻,香甜适口。
提起自家的火龙果,王德明很是自信:“销路完全不用愁,附近乡亲时不时过来买,外地游客则进园采摘,还有不少老顾客又带了新顾客来。”
顾客的回购,是对基地火龙果高品质的认可。王德明介绍,8亩地种植的8000株红心火龙果是来自台湾的软枝大红,具有易管理、产量高、抗病能力强等诸多优点。今年受到天气影响,挂果比往年稍晚,但产果期长,可持续到11月份,每亩能产到3000到4000斤。为了确保每一批果实的品质,王德明坚持使用有机肥料,走绿色生态种植之路。每晚,他和工人都要忍受棚内高温,进行人工捕虫、除草、授粉。
经过这几年的不断摸索、精心管护,再加上多渠道宣传推广,王德明的红心火龙果在当地小有名气,吸引不少村民前来打零工、学技术。
脱贫户张运国就是其中之一。在基地,张运国负责追肥、剪枝和除草,一个月能挣到2000多元,还掌握了种植栽培和管护技术,“以后基地扩大种植,我不单能参与,还能技术入股咧。”
而在相隔数里的雅山村丁字桥片,依山而居的果农张燕洪也因丰收而欣喜。
黄金梨,是雅山村的“致富果”。算上大户小户,全村约有20多户村民种植了黄金梨,据中和镇农办统计,种植总面积超过160亩,年产量近18万斤。如果是7月中旬到访,黄金梨恰好进入采摘期,饱满的果实挂满了枝头,远远就能闻到阵阵果香。
“这梨核小,肉质细腻,耐存放,我们还去专业机构检测过,糖分达到15%。”张燕洪种植黄金梨已有10年,种植面积近30亩。他说,这种梨香四溢的优质水果虽种在大山里,却吸引力十足,“这么多年,我从没拖出去卖过,都是老顾客看准时间进山采购。”
依托黄金梨,张燕洪的生活愈发“甜蜜”——不仅收入稳定,每年能挣到约10万元,还添置了新车,建起了新居。“我想扩大种植规模,也想带动村民们一起把中和黄金梨做成规模产业。”问及未来规划,张燕洪信心满满。
农旅融合品牌化,小水果走向大产业
在王德明、张燕洪看来,中和镇土壤好、水质优,气温适宜,再加上苍坊旅游区(胡耀邦故里)的人气带动,小水果产业必将大有可为。
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深入实施“六大强农行动”,用好金融创新服务乡村振兴政策,推动油茶、花木、蔬菜、水果、烤烟、黑山羊等特色产业品牌化发展。
事实上,中和镇已经着手谋划布局,努力推动“小水果”走向“大产业”。
“目前,全镇小水果种植总面积超过1000亩,总产量超过25万斤,带动了82户农户增收致富。”据中和镇农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如今,中和镇夏季有杨梅、李子,秋季有黄金梨、桃和火龙果,冬季有柑橘,“一年有三季可采摘,特别适合走农旅融合、品牌化发展的道路。”
根据这一特性,以黄金梨为突破口,中和镇制定了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方案,成立工作领导小组,计划推出产业带头人、成立种植合作社,整合盘活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推动黄金梨产业的发展。
“我们在调研过程中发现,由于缺乏技术和设备,农户不能妥善保存黄金梨,造成了一定损失。”中和镇相关负责人介绍,为改善这一情况,将延伸产业链条,发展标准化深加工,推出梨干、梨膏、梨汁、梨罐头等产品,打造中和镇黄金梨产业品牌。
与此同时,中和镇还计划依托黄金梨产业,吸引消费者来梨园采摘、到农户家就餐休闲。“后续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将引进旅游公司,推动民宿发展,进一步发展旅游服务业,真正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和镇相关负责人说。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本文链接:http://wap.lyrb.com.cn/content/2021/09/02/101034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