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爱心玉米的自白
立即下载
一根爱心玉米的自白
2021-09-02 09:49:03 字号:

一根爱心玉米的自白

06、07版-14.jpg

8月31日一早,汤继红(右一)就和钟传辉(左一)来到了黄爱文家的玉米地里,帮着老人家一起摘玉米。记者欧阳稳江

我是一根普通的玉米,和其他小伙伴一样披着绿色的外套,有着甘甜清香的口感。然而,我又是一根不平凡的玉米,因为我身上肩负着不一样的使命--帮助葛家镇新宏村的小俊宇一家维持生计。从我被种下的那一刻起,再到走上餐桌,我的整个人生旅程不仅见证着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也目睹了一家几代向命运抗争的坚毅,更感受到了浏阳这座城市的爱与温暖。

因此,我被大家取了一个动听的名字--"爱心玉米"。下面,我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爱的故事讲给你听——

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欧阳稳江

黄爷爷的不易

一家五口,全靠他种玉米维持生计

“啾唧——”虽然时间已经到了处暑节气,可暑热还是让我和我的玉米小伙伴们都感受到了“秋老虎”的威力。只有晚上我们才能在凉爽的空气中说说悄悄话,然后再进入梦乡。可睡得正香时,我却被一阵窸窸窣窣的脚步声吵醒了。

“谁呀?这么早!”睁开朦胧的睡眼,此时是8月31日的清晨5点,待我清醒过来,便发现了一个挑着箩筐的老人朝玉米地走来——他,便是小俊宇的爷爷黄爱文。我明白,他起这样早,是因为今天想摘一批玉米卖掉,因为小俊宇马上就要开学了,而家里的经济状况一直是捉襟见肘。

06、07版-15.jpg

钟传辉和曾兵(右)在帮着老人运玉米。记者訚椋平

说起黄爱文爷爷,我可是听村里人多次说起他:黄爷爷今年62岁了,是一家五口人中唯一的劳动力。他们家的故事,可是让人听了要落泪的——2011年,黄爷爷唯一的儿子、小俊宇的爸爸不幸因车祸变成了植物人。过了三年,小俊宇的妈妈因不堪重负走了,家中便只能靠着黄爷爷老两口维持生计。但老两口的身体都不好,黄爷爷曾患脑血栓、中风,老伴则曾因病动过手术,家中还有一个80多岁体弱多病的曾祖母要照顾。因为需要同时照顾小俊宇父子俩的饮食起居,无法外出务工的黄爷爷只能靠种玉米来补贴家用。对于这一家人的遭遇,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唏嘘不已。

“再难,也要坚持下去。”黄爷爷的苦,或许别人不太了解,可我们却从他的勤奋与坚忍中感受到了。每年3月和6月,黄爷爷都要种一次玉米,每次种5亩田左右。除去成本,每亩玉米大概可以赚1500元。料理农活的同时,他还要见缝插针地去打零工。即使这样,一年的收入加起来也就3万元左右。小俊宇的爸爸是植物人,每个月需要花费3000元左右,算上小俊宇的学杂费和全家人的日常开支,这个家每年都有两三万元钱的缺口。至今,家中已经欠下了近30万元的债务,这让黄爷爷愁得不行。因为家中的光景不好,黄爷爷只能拼命干活,以此维持这个家的正常运转。

太阳越升越高,气温也越来越高了。普通人在玉米地里呆上三五分钟便只想逃离,因为那像青纱帐一样的玉米秆子密不透风,让人又热又痒。为了趁着凉快多摘一点玉米,黄爷爷不到五点就起床了。没有人帮忙的情况下,摘一千余根玉米他需要一直干到临近中午,汗湿两三套衣服是常有的事。可黄爷爷从不叫苦叫累,他可是个内心特别坚强的老人家。六十多年的风雨人生,家中巨大的变故都没有将其压垮,他哪里会在乎这一点点的苦与累?

种玉米是个苦活,这些年,黄爷爷总算摸索出了一套技术。他种出的玉米软糯、清甜,可谓是好看又好吃,很受顾客欢迎。每每听到有人夸他种的玉米好吃,黄爷爷的脸上便会露出欣慰的笑容。想到这里,我也很开心,经过黄爷爷三个多月的精心培育,我已经长成了一颗身材饱满、口感甘甜的大玉米了。时机成熟,我就能为这个家庭贡献一点自己的力量了。

汤老师的坚持

为了那些爱心玉米,她做了三年“兼职”

我所在的这片玉米地就在黄爷爷家的院子附近,微风徐来,玉米叶沙沙作响,饱满的玉米棒傲然立于秸秆之上。目之所及,皆是一片丰收的喜人景象。收获的季节总是令人欣喜沉醉,但收玉米的过程却很煎熬。人一钻进玉米地,便会发现蚊虫四处纷飞,稍有不慎叶片就会在裸露的皮肤上划出道道伤痕,痛痒难忍。

“爷爷,我们来帮忙啦!”上午8点多,远远地传来了一声招呼。我和小伙伴们侧耳倾听,是那个温暖而熟悉的声音。不用猜,我也知道是葛家中学的汤继红老师带着爱心人士来了——今天,他们要帮黄爷爷采摘一批玉米运到浏阳城区去卖。

06、07版-10.jpg

摘完了第一波玉米,爱心人士又帮着打包、整理,准备运到城区配送。记者欧阳稳江

说起汤老师,我也是有所耳闻的,黄爷爷和老伴都十分感激她。故事还得从2019年的9月说起,刚刚调入葛家中学工作的汤老师在教师群里看到了同事发布的求助消息:“各位老师:俊宇是我班的一名男生,今年10岁,他家是精准扶贫户。他爸爸十年前不幸因车祸成植物人至今,七年前妈妈不堪重负走了,仅仅靠爷爷奶奶维持家中生计,现在家中还有一个80多岁的体弱多病的曾祖母要照顾。爷爷奶奶现在身体非常不好:爷爷曾患脑血栓、中风,奶奶曾因病动过手术。为了生计,两位老人在家种了五亩多玉米,现在急需卖出去……”

当时,看完这条求助信息后,汤老师的心里很不是滋味。多年前,刚毕业参加工作的她也曾面临父亲突发重病的情况,那段时光她仿佛处在黑暗中,见不到阳光。如果家庭没有了收入来源,这个孩子还不知道要面临什么样的压力……善良的她觉得,自己应该帮帮这个孩子,帮帮这个家。

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汤老师在一个宝妈群里发了一条爱心助卖的信息,没想到反响特别好。因为缺乏经验,配送成为最大的问题。为此,放学后汤老师就骑着共享电单车“兼职”卖玉米。第一批玉米售完后,老人依旧为第二批玉米的销路发愁。原本自己也很忙的汤老师实在不忍心丢下不管,工作之余,她再次“兼职”,顺利将玉米销售一空……此后的三年,在一群公益人士的帮助下,汤老师的每一次“兼职”都非常顺利。光是2020年,经她手卖出的玉米便多达万余根。

为此,俊宇一家人对善良的汤老师十分感激,而她却只说这是“举手之劳”。在背后,她也曾因为这份“兼职”被人质疑过、笑话过,对此她都是一笑而过:“就像那些热心购买玉米的人一样,能为这个家庭带去一份光和热,又何乐而不为呢?”

和汤老师一起来的两位爱心人士,一位叫钟传辉,一位叫曾兵。嘘,他们的故事,我等一会儿再说。

没有过多的寒暄,三个人直接钻进了玉米地。看着一个个兄弟姐妹被掰下来放进了背篓里,我的心中十分忐忑,希望他们快点看到我。近了,近了,我的小心脏怦怦直跳。终于,脚步声越来越近,一只大手慢慢靠近我。哈,被选中了,我心中一阵欢呼。

随着轻轻一扭,我的身体便离开了玉米秆子,被轻柔地放入了背篓中。随后,我和其他兄弟姐妹一起依偎着,被倒入了一个大箩筐中。半个小时后,箩筐里的玉米就堆得冒尖了。我被黄爷爷一路挑着,来到了小俊宇的家。

爱心的接力

这根爱心玉米,让大家都格外卖力

“累了吧?快歇一口气!”随着“哗啦”一声,我和小伙伴们被倒在小俊宇家的地板上。我扭头一看,房间里早已堆满了小山一样的玉米,这都是黄爷爷清早采摘好的。看到汤老师他们几个人进来了,俊宇的奶奶连忙起身打招呼。

趁着大家说话的当儿,我和小伙伴们快速地打量着这个家。与想象中差不多,这个家,除了必要的生活用品外,一切都透着简朴。东西不多,但是俊宇奶奶将其收拾得整整洁洁。靠门的台阶上,还晒了不少干菜。老人家笑着解释,这是她趁空闲的时候晒的,这样到了冬天可以少买一点菜……我猜,这一家人的生活应该过得十分节俭。

06、07版-9.jpg

每到玉米收获的季节,黄爱文家就会变得热闹起来,总有爱心人士上门帮着采摘、运送玉米。受访者供图

一大早,俊宇奶奶也没有闲着,带着俊宇清理刚摘回来的玉米。两个人分工明确,一个将玉米的蒂用刀切掉一点,一个剥去外面残缺的包衣,然后再用塑料袋按照10个一份装好。老两口表示,很多人都是出于爱心多次购买,他们也希望能将玉米整理得清清爽爽再送出去。虽然这比直接装袋要多耗费不少时间,但这也是他们一家人能表达感恩的唯一方式。

人多力量大,有了三位爱心人士的帮忙,一屋子的人有说有笑地将玉米打包装好了,分装成了150袋。随后,我与小伙伴们又被转运到了曾兵的面包车上。

“这是黄爷爷秋季收获的第一批玉米,地里还可以分批采摘9000根左右。”在搬运的过程中,我竖起耳朵,听到了汤老师在感叹:正是有了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接力,才能将这件事情坚持到现在。

原来,在第一次帮小俊宇家卖玉米时,汤老师都是“单打独斗”。最开始,她在各个微信群里四处发布“广告”,吆喝着卖玉米。在收集一定的订单后,下班后她开着私家车去小俊宇家拖玉米。到了城区,她再骑着共享电单车挨家挨户送上门,有时送完都累得不想动弹了。为此,黄爷爷心里一直很过意不去,经常会硬塞几根玉米给她以表感激之情。

“很多人都是抱着能帮一把是一把的心态买的。”汤老师继续说道,在这些爱心客户里,她有几个印象特别深的顾客:长南路小学的家长巢勇,一次性购买了100袋玉米。刚开始,汤老师以为他是为企业或单位购买的,没有多问。事后才知道,巢勇为了替黄爷爷多销售一些玉米,在朋友圈四处“兜售”。再后来,听说黄爷爷家的玉米愁销路,他还会主动上门去帮忙采摘与销售。另一位是叫何荣的爱心人士,带着自家的孩子,拿了几十袋玉米在才常广场上“叫卖”……

随着了解小俊宇家故事的人越来越多,汤老师建了一个以爱心玉米为主题的公益群,专门帮他家卖玉米。到目前为止,这个群已经有近200名爱心人士。每次玉米成熟的消息一发出,订单便络绎不绝。

“我们的门店可以作为中转站,也有成熟的配送系统,可以让卖爱心玉米这个流程更顺畅。”今年年初,经营着一家扶贫产品专卖店的钟传辉和曾兵加入到卖爱心玉米的行列中来。这让汤老师的工作量减少了许多,她只要负责联系黄爷爷与整理订单。待玉米拖运到浏阳后,剩下的事情交给钟传辉和曾兵就行了。整理订单、分类、配送,两个人虽忙却很开心,在他们看来,能实实在在地帮助到黄爷爷一家就很开心了。

经过近半个小时的旅程,我和小伙伴们一路听了这样多故事,也是感慨万千。

临近中午,我和小伙伴顺利到达了中转站——位于浏阳河中学附近的长沙农意兴产业扶贫专店。在大家的配合下,我们很快进入了中转阶段,按照自提和配送分成了两部分。随后,我告别了小伙伴,坐着配送员的小三轮车到达了我的主人家——家住恒大华府小区的孙林家中。

“两元钱一根的玉米很不起眼,但对于黄爷爷一家却很重要。”孙林说,每次卖玉米的群里一旦有消息,她都会第一时间订购。尽管与这一家人素不相识,但却被他们坚毅与永不放弃的精神所感动,同样也被背后默默付出的汤老师与众多爱心人士所打动。听了这话,我想,很多人应该都和孙林一样,买玉米时被这份伸手拉一把的爱心温暖着。

作为一根爱心玉米,我已经完成了我的使命,心中满满都是爱与感动——这人世间的悲欢离合让人感慨万千,但人与人之间生生不息的爱却是永恒的。为这个有爱的城市点赞,也为这些有爱的人们点赞。

记者手记

爱心玉米的背后,写不尽的爱与温暖

决意写下这根爱心玉米的故事,其实已经是半年前的事了。曾在一次采访中无意听到了汤继红老师“兼职”卖玉米的故事——当时,我以为这只是一个普通的爱心故事。随着了解的深入,却发现了其中的不简单:汤老师不是学生的亲戚朋友,甚至连任课老师都不是。因为自身经历,心生恻隐之心的她决定帮助这一家人。

再深入了解,发现这根爱心玉米的背后满是故事——

小俊宇的爷爷、62岁的黄爱文经历了重大的家庭变故,其内心的痛苦,未曾经历之人永远不会懂。为了一家人的生计,他不曾轻言放弃,乐观向上。同时,他和老伴更是善良的、懂得感恩的。为了那些陌生的善意,他们宁愿花许多时间将玉米收拾得清清爽爽,以此表达自己的感恩。

汤继红老师是了不起的,从素不相识到亲如一家,她对小俊宇一家不仅仅是一位老师对学生的关爱,更是人与人之间互相帮扶的大爱。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且当着班主任的她,其生活、工作之繁忙可想而知。但她一坚持,就是整整三年。

还有一次性购买100袋玉米的家长巢勇、带着自家孩子在才常广场上“叫卖”爱心玉米的何荣,他们压根不需要这么多玉米,那份订购玉米的“豪横”,只是因为他们知道:多卖掉一些玉米,就能给小俊宇一家多带来一份支持与爱的力量。

钟传辉和曾兵,他们加入到卖爱心玉米的行列中来并不能获利,相反,他们要付出大量的时间、精力甚至金钱,只因为一个简单的原因:有门店可以堆放玉米,有成熟的配送系统可以让这个爱心举动更顺畅,能实实在在帮到这一家人,很开心。

那个以爱心玉米为主题的微信群,近两百个陌生的名字,汤老师每次发布销售信息都会一呼百应。每下一次订单,或许只是“举手之劳”,却是抱着能帮一把是一把的初衷……

一根爱心玉米的故事,却是写不尽的爱与温暖——它不仅见证着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也目睹了一家几代向命运抗争的坚毅,更感受到了浏阳这座城市里许多善良的人们给出的爱与温暖。众人拾柴火焰高,如果你也愿意伸手帮帮这个家庭,可以拨打电话15616100177联系汤继红老师。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