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浏阳籍中科院院士陈文新逝世,深情追忆她的浓浓家乡情
2021-10-09 10:22:43 字号:

“科学要造福社会,游子要回报家乡”

QQ截图20211009095503.jpg

10月8日,陈大宏拿出了1989年陈文新写给他的亲笔信,尽管过去了32年,但蓝色的字迹仍清晰可见,字里行间满是陈文新对亲人的关爱。刘珂摄

2021年10月7日9时55分,浏阳籍中科院院士陈文新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陈文新院士是我国著名的土壤微生物学家。1926年出生于浏阳镇头,195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农学院,1954年赴前苏联留学,回国后在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从事微生物学教学和科学研究,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这位从浏阳走出去的院士,一生谨记毛主席的教导,全心研究土壤微生物学,用半生的勤谨研究,带领中国根瘤菌分类研究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昨日,记者走进陈文新院士的家乡镇头镇土桥村,在家人的讲述中追溯她的苦乐人生以及浓浓的家乡情怀。

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江卉

传承

“她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以她为荣”

“听到她逝世的消息后我们都感到很悲痛,过往的点滴纷纷涌上心头。”10月8日,在土桥村炭坡屋场的陈昌烈士故居,记者见到了陈文新的侄子陈大宏。从小就备受陈文新的照顾,她的突然离世让陈大宏悲痛不已。

“9月30日,姑姑因身体不适住院治疗,之后病情一直反复,我们原计划是要去北京探望她的。”因为疫情和医院管控,陈大宏去北京的计划一直在推延,没能见到姑姑的最后一面,成了他无法释怀的遗憾。

陈文新是浏阳革命烈士陈昌的小女儿。陈昌是毛泽东当年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时的同窗挚友,后随毛泽东参加革命,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2月被反动派杀害。

陈昌牺牲后,其侄陈凯亮被过继给陈昌的妻子毛秉琴为儿子,陈大宏便是陈凯亮之子。

“从小姑姑就特别关心我们,我生病时她特意从北京寄药过来,还常常给我们寄其他物品。”陈大宏说,早年交通不便,陈文新经常给他们写信,询问家里的情况,嘱咐他们要好好工作和学习。

陈大宏小心翼翼地拿出了一封1989年陈文新写给他的亲笔信,跨越了32年的时光,那蓝色的字迹仍清晰可见。

“大宏,好久不见你的来信了,你们一定在为发展生产忙碌,今年家中收入如何?生活有什么样的改善?叔叔婶婶的身体如何……”轻声读起这封家书,陈大宏几度哽咽,“姑姑一生勤劳踏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以她为荣。”

2018年,陈大宏一家前往北京探望陈文新,离别时,老人和他们拥抱,久久不愿松手。侄孙媳妇熊伟问她想回浏阳吗?陈文新一直喃喃道:“想呀,想呀。”

9月22日是陈文新的生日,今年除了问候,浏阳的家人还在电话里告诉了她一个好消息,今年上半年,村里进行美丽屋场建设,陈昌烈士故居有了新变化——砖木青瓦的旧居里,硬件设施不断完善,来参观学习的游客越来越多,成了浏阳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14年,陈昌烈士故居建成时,耄耋之年的陈文新特地从北京赶回浏阳。得知家乡的新变化后,陈文新很是欣喜,家乡在越变越好,陈昌烈士的精神也在这片红土地上代代传承。

追忆

引领中国根瘤菌分类研究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2018年,北京一别不久,陈文新给熊伟寄来一封信,信中写道:重五(午)是个好孩子,他是烈士家的第五代,希望他努力学习,考一个好大学,为国出力。

熊伟的儿子叫陈重午,这个名字是陈文新取的,陈文新希望他作为红五代,好好传承烈士精神,报效国家。

好好学习,为国家服务,这是陈文新对后人的谆谆教诲,也是她一生的追求。

陈文新成长在战争年代,抗战胜利后,她终于读完了中学。有着强烈求学深造欲望的她,梦想着能进入大学学习。母亲对她说:“你要读书,我就没嫁妆给你。”“我不要嫁妆,我要上大学。”陈文新很坚决。家里实际上是拿不出钱了,她便做了两年小学教员,挣到了上大学的第一笔费用。

随后,陈文新考上了武汉大学,学习农业化学,逐步走上了科研的道路。1951年4月,放假回家的陈文新受母亲嘱托,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同时她还以自己的名义写了一封,“信里介绍了我的学习情况。”让陈文新没有想到的是,她很快就收到了毛主席的回信。

“文新同志:你的信和你母亲的信都收到了,很高兴。希望你们姊妹们努力学习或工作,继承你父亲的遗志,为人民国家的建设服务。问候你的母亲。祝进步!”毛主席的鼓励让陈文新倍感荣幸,信封上武汉大学几个字,后来更是成为了武汉大学的校名字体。1954年,陈文新应邀到毛主席家中作客,两人交流了许多关于农业方面的知识,“是毛主席给我上的根瘤菌的第一课。他还跟我说豆科植物固氮是把空气中的氮气变成肥料,他说工业和农业都应该多利用空气。”

接受媒体采访时,陈文新曾说道:“毛主席的鼓励和教诲,以及我对老人家做过的保证,一直是我工作和生活的动力,鼓舞着我将自己的一生献给祖国的农业科学事业。”

陈文新主要从事根瘤菌分类与应用研究,在土壤里,根瘤菌这种微生物不但能够吸取空气中的氮,转化成大量的天然肥料供植物作为养分,还可以改善生态环境。她走遍了全国32个省(市)700多个县,发表了2个根瘤菌新属和40多个新种,保藏近2万株根瘤菌,建成世界上最大的根瘤菌种资源库和数据库,引领我国的根瘤菌分类研究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记者手记

将红色基因深深融入科学研究中——追忆中科院院士陈文新

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胡敏

十年前的秋天,由浏阳市委宣传部组织的《天南地北浏阳人》采访报道组,在中国农业大学采访了陈文新院士。穿过农大院区里宽敞的试验田,在院士家中,陈文新面对家乡媒体侃侃而谈,讲述了自己传奇的一生。

初秋的北京已是寒气逼人,但是面对家乡人的来访,陈院士特别热情。这是一个普通的农大家属区住房,但是房内的摆设却显示出主人的非凡和不同——在客厅中,毛主席写给陈文新的亲笔信,用玻璃装饰成屏风,透出毛泽东与陈文新一家的渊源。

从浏阳镇头出发,少时吃尽了生活的苦,用“我要读书”的恒心考进了武汉大学,从此踏入科学研究的河流,陈文新一生与土壤微生物学打交道,取得了世界级的科学成就。

她是烈士的女儿,父亲英勇就义的壮举始终激荡着她。采访中,院士几度哽咽,提及父亲,她的记忆是模糊的,但是英雄的精神却激励着她不断前行。陈昌烈士牺牲时,陈文新才3岁,母亲带着她们三姐妹艰难生活。“父亲对母亲最大的托付,就是要把三个闺女培育好。”面对镜头,说出这番话语时,陈文新潸然泪下,让人无比感动。而后来受到毛主席三次接见,更铺垫了陈文新的“科学报国之路”。

生于苦难,但苦难亦成就了她。玉汝于成,红色的基因刻骨铭心,深深融入了她的科学研究之中。家乡的情结也一直荡漾心头,挥不去的乡愁,都化作了她攻克世界科学堡垒的动力,在采访中,陈院士多次提及理论要联系实际,科学要造福社会,游子应该要回报家乡。

2014年8月,镇头镇土桥村的陈昌烈士生平事迹陈列室正式对外开放。时隔三年后,在英雄的故土上,再次见到了久违的陈文新院士,她依然是那样的精神矍铄。这里的一草一木、一土一石、一山一河,可能是那么的陌生不再似从前,但在心中肯定又是无比熟悉,因为这里是出发的地方,是父亲英魂归来之所。

今又秋风拂槛,向北遥望,寒露欲霜。怀念献身科学的大国院士,追忆她那种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缅怀她那颗继承红色传统的赤子之心。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