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源桥上,糖画人刘慧灵活摆动手腕,丝丝缕缕的糖液就在石板上逐渐成画。
11月初的浏阳街头,鹤源桥上。
刘慧端坐在展台前,搅拌了一下小锅里的糖液,见火候已到就舀了一小勺,搁在大理石上稍作冷却,随后她将铁勺轻轻倾斜,里面橙黄的糖液就流淌出来,随着她手腕灵活摆动,抖、提、顿、拉、收……丝丝缕缕的糖液就在石板上逐渐成画。
“是花吗?”“是蝴蝶吧?”“哎呀!原来是金鱼!”周围的人目不转睛地看着,随着画作逐渐完善,这才领悟过来,一时赞叹声四起。
文/图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张玲彭红霞
又见糖画人
女摊主街头作画一气呵成
糖画,是用熬化的麦芽糖制成人物、动物、花草等各种造型的一种技艺。在寒风乍起的街头,一勺温暖的糖液,不用一分钟就能呈现出栩栩如生的画面,寥寥几笔,却活灵活现,让秋风都变得甜蜜起来。
以铁勺为笔,随着手腕的摆动,一幅糖画很快跃然在大理石上。
摊主刘慧,出生于1987年,老家在古港。这几年她推着小车子四处售卖糖画,每到一处都备受关注,尤其吸引孩子们的目光。
“阿姨,我要一只凤凰!”有小朋友跑过来,看着画摊上琳琅满目的画片,最后指向漂亮的凤凰,满眼兴奋地说。糖画最传统的造型有十二生肖,孩子们可以转动转盘,指针指向什么就画什么;当然也可以点名,挑自己最喜欢的主题直接要求。不管糖画人要画什么,对于围观的人来说,其过程就是一种享受和期待。
在寒风乍起的街头,刘慧用一勺勺糖液,温暖许多孩子。
刘慧满口答应,舀了一勺子糖液出来。她轻晃了一下糖液,让其温度更适宜,随后在石板上落笔,先画头部。那糖明明是才从滚烫的锅中舀出,汩汩冒着泡,一碰到石板却立刻凝固起来,眨眼化作一根根晶莹剔透的线条,随着手腕不断旋转、绕圈,很快就变成凤凰脖子上繁复的羽毛和花纹。
随后,刘慧大幅度勾勒出凤凰的身子、爪子,用密集的线条将其填满。最经典的创作在于绘制尾羽,这也是画凤凰最具挑战的地方,刘慧凝神屏息,手中的线条始终没有断,沿着波浪线刻画羽毛,然后再舀一勺糖液,用比之前更细腻的糖丝绘制菱形网格。其精准、一气呵成的手法,再一次赢得了围观者的惊叹。
凤凰完成后,刘慧将刻刀末端对准画作头部,轻轻一敲就留下一圈痕迹,等刻刀拿起,石板上的凤凰已经“画凤点睛”了。
拿支竹签,随手在糖锅中裹一下再对着凤凰中心处按下去,待糖液凝固,用刀片轻轻一推,一只美丽的凤凰糖画就制作完成了。
再念旧情怀
童年经典手艺引发怀旧风
八九岁的孩子们被糖画吸引,是一种新奇和有趣,但成年人看糖画,却带着一种唏嘘和感叹。旧时,艺人们为了谋生,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制作糖画,这幅画面深深刻在了头脑中。
拿着这么好看的“凤凰”,孩子都舍不得下嘴。
刘慧说,5年前她和家人去北京旅游,在长城脚下看到有手艺人现场作画,那唯美的画面和儿时的记忆重叠,让她有了学习这门技艺的冲动。再去北京的时候,她交了学费拜了师。糖画看着容易,做起来却极难,它需要作画快速、一气呵成,线条饱满而匀称,不能成坨更不能断裂,刘慧按照老师交待的过程学习,整整3个月也仅仅是入了门。
“回来后我在家还练习了一年多,才小有所成。”刘慧舀了一勺糖液,演示如何用糖液写字,字体创作是糖画的基础也是难度最大的挑战,它包含对线条、比例以及画作完整度的考验。手腕略沉,刘慧写下一个“俊”字,在糖丝的牵引下字体不但结构分明,甚至还有笔锋。
刘慧的技艺成熟后,开始研究什么样的糖更具口感,她家养蜂,于是将适量的蜂蜜掺在麦芽糖中,增强其口感和风味,成了刘慧糖画的特色。老家松山屋场内有许多研学的课程,吸引了成百上千的孩子们前去观摩,亦给刘慧带来了客源。孩子们对糖画这种艺术叹为观止,往往一围就是里三层外三层。
“和我们小时候一样。”刘慧笑着说,为了推广这项传统技艺,她开始推着小车四处售卖,只要在浏阳街头一现身,立刻引发一股怀旧风,许多中年人甚至老年人都激动不已,再转一次转盘、再咬一口糖画,吃进嘴里的,是甜蜜的快乐和满满的情怀。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本文链接:http://wap.lyrb.com.cn/content/2021/11/02/103552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