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成才基础,将“教育梦”融入伟大的复兴梦
——三论"赓续红色血脉 放飞青春梦想"
浏阳日报评论员
人是社会物质和文化繁荣的推动者,社会是人全面发展的必要基础。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相互结合、相互促进,所以我们就有了“民族的希望在教育”的科学论断。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当下,教育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空前突出,发展教育事业,全力争取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的全面优势,是我们民族复兴之路上一定要完成好的课题。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今天我们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就应该尊重教育的规律和人才成长的规律,营造尊师重教、全民兴教的良好氛围。教育面临的任务,就是培养学业精进、人格健全的一大批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去改造世界、构筑未来。
教育要做好立德树人文章。青少年时期,是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因而也是教育事业必须要抓紧抓好青少年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哲学提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教育事业则要提问,“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历史和现实已经告诉我们,就是要坚定信心,排除干扰,专心致志地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教育主管部门要指导学校开设好思想政治课,在青少年中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树立为建设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力量的理想。增强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
教育要做好教师培养文章。教育学告诉我们,“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身教胜于言传”。教师是教育教学工作的实践者和责任人,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抓好了教师队伍建设,教育事业也就成功了一半。要塑造学生良好品格,就应该始终坚持抓好师德师风建设,引导广大教师以高尚师德和人格魅力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什么是好老师?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等一系列要求。以此为遵循,就要用严格的制度管好队伍,促进教师不断坚定理想信念,不断更新知识储备,不断提升能力水平;要用良好的待遇激励队伍,鼓励教师为事业付出真心,为学生付出真情,为社会付出真诚。
教育要做好改革创新文章。知识有动态更新,形势有发展变化,所以教育手段也不可因循守旧,而应该面对变化的世界因势利导,辨伪去妄,面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在教育的内容上,要敢于立足时代大背景,探讨新中国建立以来发展奇迹产生的根本原因;在教育的方法上,要敢于强化思想引领,引导学生对未知领域鱼龙混杂的思想观点进行甄别、批判,以建立自己的认知;在教育的场景上,要敢于突破课堂教学的局囿,用课后延伸、社会实践等方式,强化对知识的掌握。
爱国的情怀、强国的志气、报国的行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备素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体国人任重道远,而教育事业将为其打下最坚实的基础。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本文链接:http://wap.lyrb.com.cn/content/2021/12/08/105355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