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基础设施、因地制宜发展产业,省定贫困村迈步乡村振兴路
如今的桃源村村组道路、水利设施等日趋完善,村容村貌越来越美,村民的生活也持续改善。桃源村供图
位于两条狭长山冲里的沙市镇桃源村,曾是省定贫困村。如今,这里已挥别昨日的贫困,焕发出了新的容颜——
进村的公路已改为油砂路,道路两旁绿意盎然;良田美池相映成趣,蔬菜、果林向阳生长;民房错落有致,村庄干净整洁,集体经济飞速发展,桃源村实现了从“穷乡僻壤”到“美丽乡村”的华丽转身。
2021年5月,桃源村精准扶贫驻村工作队与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正式交接,曾经的省定贫困村,如今作为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走上了新的发展之路。何以有此巨变?1月6日,记者走进桃源村,探寻其发展之道。
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罗晓芳
环境之变
村容村貌大改观,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1月6日,记者从沙市集镇前往桃源村,沿着赤马湖环道前行,油砂路两旁林木繁茂,越是往前越是静谧。大约行驶十余分钟后,眼前豁然开朗,错落有致的民房映入眼帘。
“桃源村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山清水秀、安静怡人,颇有世外桃源的感觉。”自2021年5月“接棒”来到桃源村参与乡村振兴工作,长沙教育学院副教授、驻桃源村乡村振兴第一书记刘桢难掩对这个村庄的喜爱。
但过去的桃源村并不是如此——桃源村位于浏阳市与长沙县交界处的边远山区,村域面积34平方公里,全村1000余人生活在狭长的山谷里。因为位置偏僻,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严重制约着村级发展和村民增收。
变化始于2015年。在长沙市交通运输局与长沙市体育局的帮扶、浏阳市委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关注下,村组道路全面硬化提质、水利设施建设全面推进、供电设施日趋完善……一项项基础设施建设陆续铺开,持续改善着村里的生产生活条件。
“自2015年以来,村级道路硬化约18公里、道路提质改造约28公里,新建村级文体中心广场1处、健身设施4处、安装路灯200余盏,清理河道约10余公里,垃圾分类分拣中心、村级集中供水等基础设施逐步完善。”见证了村上这些年的变化,桃源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辜强心中满是感慨。
“这无疑为桃源的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刘桢说,2022年村上将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同时围绕村部、文化休闲广场、溪流片区建设美丽屋场,并依托古马道等元素打造艺术写生创作基地,为桃源村的发展汇聚更多的人气。
产业之变
产业发展渐红火,村级集体经济“强筋壮骨”
“这几年自己的生活变化很大,村上的变化也很大。”1月6日,桃源村村民、脱贫户陈国华一边烤着火,一边回忆起这几年的改变。
陈国华一家曾因家庭负担重而陷入贫困。在驻村工作队和村级的帮扶安排下,他在村里的水果基地做事,增加了一份收入。自己养殖的猪、羊等,村上也帮着销售。在大家的支持与帮助下,陈国华一家已住进了新房,日子越过越红火。
陈国华一家的变化,也是桃源村蜕变的缩影。他口中的水果基地、养殖等产业,便是桃源村实现村级蜕变的有力“武器”。
“乡村振兴,产业是基础。”刘桢说,正是立足这一点,近年来桃源村在产业振兴的道路上越走越稳,产业发展蓝图越来越清晰——
在桃源村水果基地,每年桃李成熟的时候,总会吸引一批批游客前来采摘,2021年水果基地为村级集体经济创收超10万元;村级蔬菜基地,每年可带动数百名本地村民“家门口就业”;与此同时,桃源村积极引导村民发展种养业,帮助村民拓宽销路……
如今,桃源村村集体经济收入已稳步达到20万元/年,村民人均收入也从2014年的不足3000元增加到10000元以上。
与此同时,2021年以来,驻村工作队充分利用长沙教育学院的教育资源优势,开办桃源村公益美术课堂,为全村40余名孩子送上“文化大餐”,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力。
“接下来我们将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同时,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打造‘诗画山水最美桃源’。”刘桢说,具体而言,将进一步在乡村旅游、红色研学等方面发力,带动村民发展餐饮、住宿等服务业。同时立足红薯种植与加工,打造红薯粉收购、加工、包装与销售为一体的红薯产业,进一步壮大村级产业。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本文链接:http://wap.lyrb.com.cn/content/2022/01/17/107782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