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浏阳雷锋,从“30后”到“90后”
2022-03-07 10:33:33 字号:

浏阳雷锋,从“30后”到“90后”

04、09版通版-1.jpg

三月的好人之城浏阳,万物复苏,春风送暖,与之一样暖人心的还有"学雷锋"行动。在浏阳大地,处处有"雷锋"的作为,处处有"雷锋"的故事。雷锋,已经成为好人的代名词,是众多不具名的浏阳好人的群像。

从"30后"年逾八旬的老党员志愿传播红色精神,到"40后"老人出资出力繁荣家乡文艺事业;从"50后"退休教师甘当社区志愿者、调解邻里纠纷,到"60后"企业家带动村民就业、帮扶困难群体;从"70后"村干部以志愿服务凝聚民心,到"80后"店主一年歇业200多天做公益,再到"90后"小伙深耕社区为居民服务……60年的岁月证明,雷锋没有离开,他永远在我们身边。

30后

潘茂松

八旬老党员进校园,当“红领巾”引路人

浏阳日报讯(记者张永红)“潘介棠1894年出生于官桥的船湾村,也就是现在的官桥镇石灰嘴村,他自幼爱好读书……”2021年11月,官桥镇船湾完小迎来一位和蔼可亲的老爷爷,他让教室变成了故事“大会堂”。他就是官桥镇“五老”志愿者潘茂松。

虽已83岁,但潘茂松依然精气神十足。2018年,他主动要求加入官桥镇“五老红”志愿服务队,走入学校,走进教室,用饱满的热情为孩子们讲述官桥镇域内革命烈士的红色故事。

“同学们,今天的美好生活是无数革命先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与同学们一起缅怀先烈,是希望大家铭记光辉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好好学习、为祖国美好的明天努力奋斗!”讲述完红色故事,潘茂松还分享了自己作为一名老党员的感悟,并向学生们展示书法作品。

据了解,官桥镇革命烈士潘虎是潘茂松的叔公,潘茂松早在1959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至今已有63年党龄。为继承先烈遗志,弘扬红色精神,厚植爱国情怀,他的“红色课堂”先后出现在官桥中学等多所官桥镇及普迹镇的中小学里,让学生们感受革命先烈的奋斗精神,在心中种下爱国、爱党的种子。

“我有着十分坚定的革命意志,听党话、跟党走,不断发光、发热是党员的使命!”对于坚持从事志愿服务的初衷,潘茂松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践行的。

40后

胡民甫

出资又出力,文艺老人很有爱

浏阳日报讯(记者莫瑜)每天晚上,枨冲镇三元村村民胡民甫家总是十分热闹,锣鼓声、戏曲声、歌声不绝于耳……这里有一支戏曲、锣鼓爱好者组建的文艺队,他们有的已两鬓斑白,但唱起戏曲、打起锣鼓来依然激情豪迈、活力四射。

78岁的胡民甫是这支队伍的主心骨。此前他一直在外发展,因眷恋家乡,2019年和老伴回到了村里。回乡后,爱好文艺的他加入了三元村志愿服务队,在自家打造了一个“锣鼓交流乐园”。

在枨冲镇,浏阳西乡锣鼓是非遗项目,“锣鼓茶灯”深受村民们喜爱。“刚开始,就是我们几个热爱锣鼓的人坐在一起敲敲打打,后来听戏、唱戏的人多了,我就想着把大家组织起来,丰富生活,也助推非遗传承。”精神矍铄的胡民甫,说起家乡的特色文化来,兴趣很浓,“我家宽敞,锣、鼓等装备一应俱全,又在三元村公共服务中心旁边,来去方便,后来就干脆在家里开辟了一间锣鼓文娱用房,方便大家。”

记者看到,这间房子里有锣、鼓、唢呐、二胡等乐器,还有全套的广场舞室外视频播放设备。“都是胡老出资购买的,免费供村民们使用。”三元村支委邓永红说,胡民甫是远近闻名的文艺爱好者,每天晚上都有村民去他家耍锣鼓。如果天气好,他还会在村部的广场上架起广场舞的全套设备,方便村民们参加健身活动。

“胡老很热情,是个热心肠。”邓永红说,胡民甫以前在外发展时,就时刻关注着家乡的建设,多次捐资给村组的基础建设项目、小学重建等。如今回到家乡,更是身体力行地为家乡文化建设加砖添瓦,推动建立了镇上第一所“老年大学”——三元村老年学校,还准备投资建一个乡村书屋。

“我是一个闲不下来的人,如今做的也都是一些琐碎小事。”胡民甫说,当前他已经多方筹集到了上万本书籍,并和村上探讨书屋建设方案,届时村民们可以到书屋免费阅读和上网。

50后

周才华

“对邻居像亲人一样,大家都依赖她”

浏阳日报讯(记者袁安)“周老师,我们家网线没安装好,这该怎么办?”“周老师,我家水管总是出问题,可能要修一修了……”在集里街道龚家桥社区的教师新村小区,70岁的周才华是居民心中的“热心肠”,大家遇到难题第一个想到的总是她。

周才华曾是一名教师,大半辈子的时光和心血都奉献给了乡村教育事业。退休后,她也没闲下来,报名成为龚家桥社区580志愿服务队的一员。六年来,她坚持在奎文小学当护学义工,守护孩子们出行安全。“每次举办活动,她都积极报名参加,从不推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龚家桥社区工作人员说。

2014年1月,教师新村小区选举业主委员会。人缘好、责任心强的周才华被众人推选为新一届小区业委会委员。八年间,每年负责上户收取物业管理费,八年收费率都是100%。

小区里有需要爱心帮扶的困难家庭,她经常帮忙出物业费、水费;教师新村小区老年活动室成立后,她自掏腰包添置了电扇、话筒等设备。

“周老师为人热情,工作认真又负责,对邻居像亲人一样,大家都相信她、依赖她。”谈起周才华,大家纷纷竖起了大拇指,还有居民开玩笑:“要是周老师身体允许,我们希望她能继续干到80岁哩!”

去年,教师新村进行了老旧小区改造。房顶平改坡、道路白改黑、绿化带改造,游乐、健身设施升级,每一项都与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改造起来免不了引起冲突和矛盾。周才华主动当起了宣传员、协调员,帮助化解居民矛盾,推动小区改造顺利进行。

“现在年纪大了,家人担心我的身体,劝我不要再干了。”周才华说,但在担任小区业委会委员的几年里,因为大家的信任和支持,她同样收获了很多,“只要心态好,做起事来就不觉得累,帮助别人的同时,自己也是快乐的。

60后

林辉红

接过“爱心接力棒”,尽心尽力帮扶弱势群体

浏阳日报讯(记者谢鹏)“今年是最后一次‘官方授权’的献爱心啦!”2月初,在给当地的弱势群体送上物资和新春红包后,大瑶镇上升村村民林辉红说。2022年是他“抢”到村上献爱心名额、为当地困难户送爱心的最后一年。名额虽已到期,但他的爱心之路并没有就此止步。

今年54岁的林辉红是市政协委员,于2018年在家乡创办了升花出口花炮厂。在自己的生活逐渐变好后,林辉红加入了上升村志愿者协会,想为村上献出自己的爱心。可进了协会他才发现,村上爱心人士太多了,献爱心都要“排队”。

负责为爱心人士“排队”的,是该村设立的“爱心传递办”。“我们村上的爱心人士太多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上升村一直保留着扶贫帮困的传统,当地有一批爱心人士逢年过节轮着前往养老院、困难户家中慰问,送去节日祝福和生活物资。经过协调,林辉红在2018年底如愿接过“爱心接力棒”。

2019年12月29日,林辉红完成了他的第一年之约,为67户贫困户送去鱼、肉等物资,资助合计4.5万元。这几年来,林辉红在工作之余、过年过节深入困难群众家中,共捐款10万余元帮助困难家庭,资助12名学子上大学,并在自己创办的升花出口花炮厂里设立就业扶贫车间,吸纳6名贫困劳动力就业……

截至今年,林辉红为当地困难户、残疾人、养老院老人们的爱心帮扶花费超过了20万元。“接下来,会有其他爱心人士来接手,但我会一直在我们村上奉献自己的爱心。”在林辉红看来,自己现在所拥有的一切,都离不开当地村民的支持,“现在我有能力了,更有义务去帮助其他人,让大家的生活都变得美好。”

70后

唐更

“志愿红”架起“连心桥”

浏阳日报讯(记者刘谢禹)“通知一发出他们马上赶来了,从下午4点守到晚上9点,直到蓝天救援队的专业救援人员赶到才撤离。”谈起前段时间的那场大雪,柏加镇仙湖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唐更满是感动。当时大雪导致村里的主干道上大量车辆打滑,一时间堵得厉害。天色将晚,村里的人手有限,怎么办?唐更在村里的志愿组织群发出了号召,很快9支志愿服务队50多人赶到堵塞严重的几处路段,扫雪、推车,助力道路疏通。

但在几年前,村集体和村民的联系还没有这么紧密。这一转变源于志愿服务队的创建。

地方的发展归根结底靠人,基础设施差可以建,人心不齐,什么事情都干不好。2004年,仙湖村成立后,唐更决定不管村里的经费有多紧张,都要拿出一部分钱作为慰问费给村里考上大学的学子或困难家庭。

随后唐更广泛走访各户,邀请年轻人、放寒暑假在家的大学生、党员等二十多人,成立了仙湖村的第一支志愿服务队。“村里当时最急需解决的是道路问题,于是我们筹集资金,发动志愿者投工投劳修路。”志愿者们每日挥汗如雨被村民们都看在眼里,于是路还在修,修路的志愿者队伍便不断壮大,志愿服务精神的种子也就是从那时在仙湖村种下。

2016年,唐更组建“仙湖村雷锋号”。随着仙湖村村级集体经济壮大,村里的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村里的志愿服务队伍扩展到了9支,志愿者从最初的20多人壮大到了如今的700多人。“现在做志愿服务已经成为了大家的习惯,村里的大小事,大家都是第一时间响应。”村民凌辉是较早参加志愿服务队的人,在他看来,近年来让他欣喜的不仅仅是村里硬件条件的改善,还有村民们精神风貌的提升。

“通过志愿服务活动架起了连心桥,加强了村集体和村民的联系,让村组工作便利地开展,也激发了大家主动参与建设仙湖村的内生动力。”唐更说。

80后

陈宾

店铺一年歇业200多天只为多做公益

浏阳日报讯(记者何正章)在官渡镇南岳村有这样一家批发店,店主常年不在店里,一年中有200多天关门歇业;村里还有一支应急救援队,队长常年带领队员奔赴各地开展公益救援活动,在株洲、河南等地都留下他们救援的身影……这个“不务正业”的店主和“兢兢业业”的队长其实是同一个人,他的名字叫陈宾,现任浏阳市会师应急救援队队长。2016年,陈宾和同伴开始尝试做应急救援公益活动,花在店铺里的时间越来越少。两年后,在相关部门支持下,浏阳市会师应急救援队成立,陈宾担任队长一职,从此更是一心扑在公益事业上。

正因如此,大家都调侃他“不务正业”。“一开始家里人都不理解,我老婆还因此跟我吵过架。”陈宾说,但在他的坚持下,家里人也逐渐理解了他的做法,“邻居们知道我是做公益,生意上都很照顾我,有时还会帮忙看店。”

2021年7月,河南等地持续遭遇强降雨,郑州等城市发生严重内涝,群众急需撤离,防汛形势十分严峻。浏阳市会师应急救援队26名队员第一时间申请紧急驰援河南。当时,陈宾的腿做完手术不到半年,医生叮嘱不能泡水。当时陈宾有些犹豫,但情况紧急,队伍不能没有指挥,所以他还是毅然决定过去。7月21日晚,由陈宾担任领队的12人救援突击队,携带橡皮艇、推进器等救援工具连夜赶往河南。

“水有点冷,很多水域情况不明,很有可能受伤。兄弟们鞋子掉了就穿一只,反反复复在水里泡着,实在走不动了就躺地上休息会,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晚上睡在加油站的地上。”回忆当时的救灾情景,陈宾说,“我们多一分辛苦,群众就少一分危险,所以大家再累也在咬牙坚持。”

在陈宾的带领下,救援队辗转郑州、新乡等地营救遇险群众3800余人,疏散被困群众6000余人,发放后勤保障物资2000余件。回家后,陈宾的腿肿痛了一个月才康复。“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一定会带领队伍为社会作更多的贡献。”陈宾说。

90后

徐备暖

万家灯火,需“徐徐备之”

浏阳日报讯(记者张玲)“90后”徐备曾做过销售员、老师,可做社区工作者时才发现,此处的“掌声”和别处不一样——没有舞台,没有光环,只有车水马龙和人间烟火,唯有走进千家万户,奉献爱心、以心换心,才能发现自己的价值,听到别人的喝彩。

2021年,徐备正式成为荷花街道南市社区一名工作人员。虽然年轻,可他一上岗所展现出来的工作能力,任谁看了都竖起大拇指点赞。

去年6月,一家银行向社区请求举办一次活动,推广数字人民币。实际上,许多爱心企业、商家都愿意通过社区活动来做公益。可举办一次活动,需要人力、物力以及各种后勤保障,为了不耽误社区日常运作,徐备主动扛起各项事务,想策划、跑流程、当主持、做衔接、提供服务,一系列流程下来,活动快速举办,效果很好。

徐备将成功的经验进行总结,创建了“实践活动策划、与商家谈赞助、全程参与拍摄、撰写外宣稿子”的“四位一体”工作模式。这让不少爱心企业、商家点赞,并纷纷找来合作。据统计,2021年徐备个人组织了5场大型讲座,撮合了企业、商户爱心助力共7次,开展了防疫宣传、电信反诈、亲子教育、走访慰问、垃圾分类、文明创建等系列活动。

丰富的活动,带来了丰富的互动。徐备在活动策划时更注重爱心传达。2021年,他与各志愿者共筹集了社会援助善款7000余元,全部分发给了辖区困难群众。

虽然才一年多的社区工作经历,但徐备不仅仅活跃在公益互动之路,他还承担了社区文明创建实践、雷锋超市管理、关爱特殊儿童、“红马甲”综合志愿服务、社区宣传等内容。

“身兼多职,有时也觉得很累。”徐备说,同龄人也问过他,为何要选择这样一个岗位?

“每个人都对奉献有自己的看法。雷锋曾说,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最有力量。”徐备说,“我本身就是南市人,社区很多老一辈工作人员是看着我长大的,为社区服务,等同于为‘家人们’服务,我很荣幸,也心甘情愿。”

“当你坚定地为别人服务时,你就会觉得自己还不够,如同一点萤火微光。”徐备说,幸运的是,当他走进千家万户,他衔接的不仅仅是一家家户子,更是一团团火苗,他在社区发现并发动了许多热心志愿者。因为大家的聚力,徐备计划将自己各个工作版块融合起来,让群众力量更大,微光成炬,照亮更多人、惠及更多人。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