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今年4月,浏阳市人大常委会围绕市委促进乡村振兴工作要求,启动“我为乡村振兴建一言”活动,全市人大代表围绕“乡村振兴”大课题,积极履职,踊跃建言,为浏阳乡村振兴工作贡献智慧和力量。从5月18日起,本报特开设《人大代表献计 助力乡村振兴》栏目,连续刊发代表们的精彩建言。
袁海军:强化规划引领,建设浏阳河美丽风光带
文|袁海军
一曲《浏阳河》唱遍大江南北,“浏阳河”已经成为湖湘文化的一张特色名片和文化IP。名曲与名河,有着不可复制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此,建议强化规划引领,建设好浏阳河美丽风光带,进一步擦亮浏阳文旅名片。
聚焦主线引领。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推进”的原则,全力推进美丽宜居村庄建设。以“串点连线成片”为重要抓手,围绕“浏阳河九道湾”空间规划,串联起上下游之间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既各具发展特色,又整体协调。通过高位谋划、多级联动、政策倾斜等,促进浏阳河流域实现水清、鱼跃、岸绿、景美,从“一段美”到“全域美”。
强化功能引领。当前,浏阳河沿河产业带培育已现雏形,柏加镇的花木、镇头镇的油茶、普迹镇的生态养殖、葛家镇的鸡肠子辣椒、枨冲镇的烟花、官桥镇的休闲垂钓等特色产业来势喜人,建议进一步优化功能区段划分,打造“特色产业观光、休闲农业体验、城市风情展示、红色文化传承、优质生态旅游”的功能片区,同时彰显规模化优势,让产业、文化和旅游等功能叠加出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让乡村振兴实现从“一域兴”到“全域兴”,从“一时美”到“长久美”。
突出文化引领。浏阳河不仅是一条生态之河,是一条文化之河,也是一条英雄之河,建议突出浏阳河的文化特征,以浏阳河为背景,把浏阳河流域独有的山水神韵、民风民俗、建筑特色、节庆文化、红色文化、非遗传承等内容浓缩为一体,打造独特的文化品牌,进一步统筹浏阳河全线旅游线路布局,分段分区域打造,以丰富的文化底蕴支撑起浏阳河风光带从“外在美”到“内蕴美”的延伸。(作者系柏加镇浏阳市人大代表)
张小记:消除安全隐患,让最美公路更“亮”
文|张小记
荷文公路,有着“湖南最美乡村公路”之称,是一条通往胡耀邦故居和文家市秋收起义纪念馆的红色旅游道路,每天车流量达6000辆。但不少游客和村民反映,荷文公路沿路未安装路灯,夜间行驶存在安全隐患。对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路灯安装保亮化。制定路灯安装施工规划,在荷文公路全线安装路灯。按属地原则分段建设,确保路灯常亮、交通顺畅,并及时对路灯灯具、电路、控制柜等设备进行检修、维护。
警示标志保平安。明确警示标志内容、结构形式,在荷文公路重点区域,特别是交通事故高发地点设置安全标识标牌,提醒过路车辆注意安全。
景观点缀赏夜景。安装路灯的同时,对荷文公路现有的景观、节点进行适当亮化,让荷文公路美丽夜景充分展示。(作者系澄潭江镇浏阳市人大代表)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本文链接:http://wap.lyrb.com.cn/content/2022/05/23/113000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