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将至,初夏的浏阳,笼罩在粽叶清浅的香气里。
灶台边的粽子,悬挂在门上的艾草、菖蒲,餐桌上的一盘皮蛋、咸蛋……传统食物陪伴了一代又一代人,共同组成了浏阳的端午味道。
糯米、鸭蛋、蜜枣……这些简单、朴素的食材,在关口街道道源湖村村民的手中,在人民东路透着古朴气息的木房子里,在喻记皮蛋四代人的传承里,蜕变为浏阳人共同的端午记忆,蕴含着深情,传递着乡愁。
粽业
我的家乡在道源湖“粽子村”
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欧阳稳江
“快放在蒸锅里蒸一下,听说味道不错。”随着一句地道的长沙话,我和兄弟姐妹们出现在长沙岳麓区一位爱吃粽子的市民家里。今天是6月1日,农历五月初三,还有两天就是端午节了。两天前,我被打包封箱,作为礼物,离开了家乡——浏阳市关口街道道源湖村。
关口街道道源湖村的粽子生产车间内,工作人员正忙着扎粽子。
我是一个粽子,是中国历史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之一,传播亦甚远。在不少省市,端午食粽的风俗千百年来盛行不衰。而在广东、福建等地,人们喜欢将我当成早点。因为和大家熟悉,我可以算是真正的传统小吃。
我的家乡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小山村。道源湖以山为伴,以水为歌,以湖为名,是连云山脉的一块璞玉,淳朴自然,是浏阳河畔的一颗明珠,也是我魂牵梦绕、醇厚浓郁的乡愁记忆。辖区内山峦蜿蜒、碧水清波,蕴藏璀璨的光华。溪水潺潺流出,宛如一条条银色的飘带,在山谷间蜿蜒而下,汇入道源湖。
在家乡,粽子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以前,这里的人们一到过节便会忙着包粽子。巧手的婆婆、能干的小媳妇和大姑娘,仿佛天生就会这门手艺。两片粽叶交叠在一起,卷成漏斗状,放入糯米和配料,随着手指的翻动,用麻绳一绕、一捆……糯米和粽叶合为一体,一个粽子就此诞生。好食材加上好手艺,道源湖的粽子早已经声名远播。
关口街道道源湖村一户村民家中,一串串刚刚扎好的粽子高高挂起,端午气氛浓厚。
上世纪八十年代,每逢端午时节,勤劳智慧的乡亲们除了制作粽子自己吃和馈赠亲友外,还会做一些运到浏阳市区、长沙等地去卖。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村的粽子加工散户队伍也越来越大了,多达200多户,他们有的甚至在外地做起了粽子生意。而在工艺、选材、品种上,他们不断摸索,既还原粽子本味,又推陈出新,制作出豆沙、蜜枣、腊肉、蛋黄等上十个品种的粽子。这些粽子被销往周边县市的批发商、超市、酒店等。
不过,这都不算什么新鲜事儿了。听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周英国说,这两年,为壮大粽子产业,村里不仅注册了“湘情原”的粽子商标,还成立了湖南道源湖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并与长沙乡村伙伴食品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乡村伙伴”)签订了合作协议。周书记说,这叫合作共赢。
我刚出生的时候就听包粽子的工人闲聊时说,在我们村,进入旺季,每天有100万只粽子从这里发往全国各地。除了“乡村伙伴”,村里另外还有两家粽子龙头企业,一千余人从事粽子行业。光是去年,村里的粽子就达到了8000万元的产值,今年估计要破亿呢。算算纯收入,也有近2000万元。听说,光是三个龙头企业给包粽子的工人发的工资就高达600万呢。怎么样,这算不算名副其实的“粽子村”?
眼下正是我们村最繁忙的时候,走在村子里,到处都是粽子飘香。前两天,我还亲眼看到我们的村干部们打开手机进行直播带货呢。听说仅仅是“乡村伙伴”一家,去年就通过抖音、微信视频号等平台进行线上直播,销售量比往年增加了20%。
那么,你肯定要问,既然是“粽子村”,除了龙头企业和加工散户,普通的村民是不是也搭上了粽子经济这趟车呢?答案是肯定的。你瞧,在包粽车间里,村民朱娟的动作十分麻利,包好一个粽子仅仅需要15秒。听说,她一天能包2000多个粽子呢。对这份工作,朱娟十分满意,她说,在家门口工作,每个月能赚到八九千元钱,这可一点也不比城里打工差。
由最初的家庭小作坊式生产,到工厂化生产,再到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家乡发展最重要的法宝之一,就是我们这些小小的粽子。听说,村里还计划从粽子产业延伸到速冻、包点、腊制食品,逐步开发生态农业旅游,释放出乡村振兴的强劲动能呢。
“噗噗……”蒸锅里的水烧开了花,唱着甜蜜而动人的歌儿,我的心里也满是幸福。我想,不管你在哪里,肯定都能偶遇我的小伙伴们。因为,作为“粽子村”的一员,我们一年四季都在进行着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而我的家乡道源湖村,能够因为一个粽子而变得日益红火,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甜蜜,这就是我和兄弟姐妹们“粽”生的价值所在呀。
粽香
老街藏碱粽,一粽解乡愁
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张永红
6月1日上午,人民东路,寻着一股糯米的清香,记者找到了邱兰英的粽子铺:透着古朴气息的木房子、来来往往的三轮自行车、大声寒暄的街坊邻居,这里的烟火气息很能抚慰一些老浏阳人的“乡愁”。而倚着木楼,用最古朴的方式包最原始的碱粽、做最清简的艾叶粑粑,从根根青丝做到白发苍苍,76岁的邱兰英又是这一抹乡愁中最亮眼的风景。
邱兰英正在扎粽子,一旁的四方桌上,垒着她刚包好的一串串粽子。
走进粽子铺,煤炉板上、板桌上,一个个刚包好的粽子排列整齐,扑面而来的粽叶香气让人垂涎欲滴。邱兰英坐在一张四方桌旁,身前是一盆泡好的糯米,身旁有一筐粽叶,桌上垒着她刚包好的粽子。只见她熟练地将粽叶卷成漏斗状、填上糯米、压实、封口、捆绑,一套动作行云流水。
“1969年,我学了包粽子和做艾叶粑粑的手艺,那时候是晚上做好白天挑着上街卖。1990年,我回到了这里,就在门口卖。”邱兰英说,她做了53年的粽子和艾叶粑粑,凭着这一门生意,养大了4个儿女,“两个儿子在长沙工作,女儿们也都成家立业了,但是每到周末就会回来帮忙,春天骑着摩托车下乡择艾叶,其他时候上街卖粽子和粑粑。”
邱兰英扎好的粽子,一个个轮廓明显、大小匀称。
“我小时候还没有蛋黄粽、腊肉粽,端午节家家户户吃的都是碱粽,糯米调上食用碱水做出来的粽子煮熟后晶莹剔透,沾上点白砂糖,清香满口!”虽然铺子里有各种口味的粽子出售,但邱兰英亲自包的,却只有碱粽。
邱兰英制作碱粽和艾叶粑粑的方法极为考究:外层粽叶,以大量清水一张一张人工刷洗。“糯米要好,泡米时间也要严格控制,泡久了米会没有韧性,时间短了米又吸收不到足够的水份,煮出来的粽子夹生。”邱兰英说,“做艾叶粑粑也是,要用最好的大米磨粉去做,直接买面粉做出来味道不行。”
一捧调过食用碱的香糯米,三两张散发着清香的粽叶,一束棉麻绳,包好后用清水煮熟、煮透。邱兰英做出来的碱粽色泽闪亮,清香软糯,有一种能够“蛊惑味蕾”的力量。
“来五个碱粽!”上午9点多,市民罗明摇下车窗,对着铺子里吆喝。每天早上在邱兰英这里买五个粽子,已经成为了罗明的习惯。
“邱阿姨的粽子,吃的不单是早餐,更是一种怀念,一种乡愁。”罗明告诉记者,他从小在这里长大,一直很喜欢邱兰英做的粽子,“那时候5分钱一个,经常缠着妈妈买给我吃,现在1元一个,我可以买给妈妈吃了,妈妈却不在了。”
罗明还有一个在北京工作的妹妹。“她也经常让我寄粽子和艾叶粑粑给她。上个星期,我就给她寄了200个碱粽,让她端午节能吃上家乡的味道。”罗明说
坚持一门老手艺53年,邱兰英的粽子和艾叶粑粑已成为颇具特色的老城名片,不少顾客慕名而来,买下艾叶粑粑和碱粽,寄给在外的亲人,借着这一口传统的味道,传递思念与乡愁。
粽市
粽子销售迎来高峰,平价散装粽走俏
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谢鹏
随着端午佳节的到来,粽子占据了各超市、商场的货架“C位”,迎来了销售高峰。6月1日,记者先后走访了比一比、大润发、乐自购等多家连锁超市,了解我市粽子销售情况。
“看的人不少,买的人不多,大家更青睐于没有华丽包装的散装粽子。”比一比超市总部运营负责人李冰告诉记者,从5月10日起,比一比超市就大规模上架了粽子,“大体分为有精美包装的和散装的。”李冰表示,粽子礼盒价格基本维持在100元—200元。
除了粽子,部分礼盒加入了咸鸭蛋、皮蛋等,甚至个别礼盒内还有腐乳、酸菜等配菜。“这类礼盒的销量一般。”李冰告诉记者,近年来消费者趋于理性,而粽子和月饼一样,属于季节性很强的商品,“我们进货的时候也不会进很多。”
在浏阳的本地市场上,市民更青睐的还是价格亲民的散装粽子。“比如说我们超市这种散装的碱水粽,一斤的价格普遍在5元到6元之间。”李冰说,这类粽子上架以来,销量就一直很可观,全市4家比一比超市的碱水粽上架以来已经售出了5000余斤。记者在随机走访中也发现,不少市民在包装精美的粽子礼盒前稍作停留后,多径直前往散装区进行购买。
“我们一般也就在端午节前后买点粽子尝尝鲜。”在比一比超市买了5斤散装粽子的市民陈先生认为,不管包装多好看,粽子最终还是要看味道,“这种最简单的碱水粽味道可口、价格亲民。那种外包装很华丽的,我一般都是看个新鲜,不会购买。”
传承
四代人接力做皮蛋,老味道不愁卖
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莫瑜
端午佳节,除了粽子,不少人还会在餐桌上摆上一道皮蛋。要问哪家的皮蛋最有浏阳味?老城关人肯定会竖起大拇指告诉你:喻记皮蛋,年年都会买,从小吃到大。
6月1日上午10点,阳光灿烂,人民东路212号,喻记皮蛋店已经送走了一波又一波客人。店门口摆着的空蛋筐已经垒得老高,足有40多个。
喻光辉的妻子黄伟玲正在制作皮蛋,摇动转盘让皮蛋均匀上粉。
“180个蛋装一筐,就这两小时堆起来的!”老板喻光辉的儿子喻宏亮说,天气放晴,不少顾客都上门来购买皮蛋,“一上午都忙不赢,已经运了几次货。”
店里客人来来往往,却不用停留太多时间,报上要买的皮蛋、咸蛋数量,问价、付款,然后提上一兜子蛋就可以走了,不用担心品质,因为这一口地道的老滋味已经留存在了记忆里。
随着端午来临,喻记皮蛋迎来了销售高峰。为了销售方便、提速,57岁的喻光辉和家人已经提前包装好了一些蛋,20个皮蛋、20个咸蛋为一份,顾客可以选择简易包装的,也可以选择礼盒包装的。
“喻老板,今年我不加工了,直接来买‘波波’!”老主顾王先生上门了,要喻光辉帮忙装20个皮蛋。王先生说,他已经吃了十多年喻记的皮蛋,不论是自家小聚,还是走亲访友,总不忘带上一份喻记皮蛋。以往乡下老家养了鸭子,他会提百多个鸭蛋请老板加工,家人都喜欢。如今老家不养鸭了,便直接来店里买,也方便。
记者看到,这家店不算大,分为两个门面,一个是囤货区,一个是销售区,家人和周边邻居共十多人在忙碌。临近中午,看客人渐歇,喻光辉的妻子黄伟玲便手脚麻利地取出一袋新鲜鸭蛋,准备开始帮顾客加工了——除了卖制作好的皮蛋、咸蛋,店里还卖皮蛋粉,提供加工服务。
做了多年皮蛋,喻光辉最推荐的皮蛋吃法,就是简单凉拌:切开皮蛋,浇上酱油、醋、辣椒油,撒上葱花,就是一道爽口开胃的美味!剔透的溏心、软糯蛋黄、Q弹的蛋白,谁能抵抗得了?
对产品的自信,源自于他对老手艺的坚守,“我们是用老配方、老手艺,打造出的最地道老滋味!”喻光辉说,喻家制作皮蛋的手艺从他爷爷开始,到现在,他是第三代,“我制作皮蛋都有40多年了!”
皮蛋的制作流程虽说简单,但下足功夫才能做出真美味。喻光辉说,传统手艺制作的皮蛋,仅腌制一个环节就需要一个月左右,鸭蛋则选用洞庭湖的散养鸭蛋,大小匀称,口味鲜美。选材考究、手艺传承、时光沉淀,最终成就了滋味地道的喻记皮蛋。
从小跟着父亲制作皮蛋的喻宏亮,在耳闻目染中也继承了这一老手艺。作为年轻一代的传承人,在坚守品质、拓展市场的同时,他还也在传承、保护这一传统技艺——他积极将皮蛋传统制作技艺申报为非遗,当前,第九批浏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推荐名单正在向社会公示,“喻记皮蛋传统制作技艺”就名列其中。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本文链接:http://wap.lyrb.com.cn/content/2022/06/02/113411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