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琴弦拨动,指尖流淌中国调
2022-07-13 10:53:42 字号:

琴弦拨动,指尖流淌中国调

浏阳伢子热衷古筝,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

08民生街坊-3.jpg

“妈妈,男孩子不可以弹古筝吗?”1988年出生的刘题远,小时候曾问过父母这句话。当时身边人都不支持他弹古筝,但他割舍不下内心的这份喜爱,决心一辈子不放弃。

20多年过去了,当年的小男孩已经长大,并且登上鸟巢、水立方的表演现场,出现在中央电视台的综艺屏幕上,更当上了外国人的音乐老师,将古筝文化传播至海外。他遵守着和自己的约定,致力于推广古筝文化,让更多人爱上这门艺术。

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张玲

百余名“洋学生”跟随他学习中国调

“叮铃咚……”刘题远随意拨弄着琴弦,一串清澈透亮的音调响起。

刘题远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担任过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国际部)的临聘老师。这些年来,他一共给百余名学生传授过古筝技艺。

这些学生并不局限于普通的学校中学生,还有许多慕名而来学习中国文化的外国人,他们热爱中国音乐,尤其被刘题远弹古筝时所呈现出的音色优美、音域宽广等魅力所折服。

“加拿大学生刘家玉、新西兰学生朱熠华,都十分热爱古筝。”刘题远说,学生们学成回国后,依旧会和他分享日常在公园、街道表演的视频,还有不少人会同他交流古筝技艺,并邀请他一同策划古筝音乐主题活动。

推广古筝,已经融入到了刘题远的血液中。他加入北京的铭乐团,和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们定期聚会,尝试着用硬币或者勺子等物件代替古筝指甲,探索更多表演形式;他带着古筝走进特殊学校,和患有孤独症的孩子们一起享受弹琴;他还加入了北京新国风乐团,成长为乐团副团长,带着同事们走进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剧院表演……

“我还受邀参加了中央电视台举办的一个综艺节目,用古筝演绎中国传统文化。”刘题远说,古筝让他感受到的不仅仅是音乐的魅力,更是一种难以言表的骄傲——当他不断地站在更高更大的国际舞台上时,内心激荡的就只有“中国调”的自豪感。

初学是技巧,传承是文化

从辗转北京、福建、上海等地参加音乐沙龙,到受邀走进巴黎文化艺术节;从在上海宝山举办个人古筝专题讲座,到携手马来西亚艺术家举办中马古筝文化交流专场活动……刘题远带着古筝去到了许多地方,当遇到有小朋友发出和自己童年时相同的提问时,他就会肯定地回复:“女孩可以学,男孩可以学,大人也可以学,古筝映照着文化自信!”

“我希望未来的孩子们能有更远大的目标。”刘题远说,他曾经去校园教学古筝,却发现有些老师、家长对于古筝的理解,还停留在“多学几首曲子”“再过几级”等阶段上,“很多孩子弹完一首曲子,就会下意识地去征求老师或者家长的意见,缺乏自我审美,他们只是将学习古筝当做一项‘任务’。”

日前大热的电视剧《梦华录》,其中一个片段让刘题远深有感触,男主批评宋引章的《凉州大遍》弹得不好,原因就在于奏乐者只是“弹完了”,并非真正理解琵琶所应表达的情绪和意境。

“古筝也一样,它有感情,有寓意,它初时是技巧,最终是文化。”刘题远说,他曾师从多位古筝大师,感受最深的就是要养成音乐素养。“小时候我问妈妈,为什么弹古筝同学们会笑话我,那是因为人们将古筝当做了‘演奏工具’。如今的我认为古筝不仅是一个兴趣爱好,还是对人生状态的一种表达。”

“让我欣慰的是,20多年过去了,家乡浏阳的音乐环境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刘题远说,他常常看到长兴湖公园、浏阳河两岸在举行音乐主题活动,同是古筝爱好者的李凤娇更组织过旗袍古筝秀、汉服古筝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进来,推广古筝、传承古筝文化,为传统民乐的发展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让古筝影响到世界上更多的人。”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