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浏阳日报理论版丨孔德亮:赤胆忠诚寻淮洲——记红军史上最年轻军团长
2022-08-31 10:47:43 字号:

文|孔德亮

寻淮洲,1912年生,湖南浏阳人,1927年9月参加秋收起义,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10月任红七军团军团长,1934年7月任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红七军团)总指挥,1934年12月在安徽谭家桥战斗中腹部中弹,伤重不治,光荣牺牲,年仅22岁。

年仅22岁的寻淮洲,为什么能成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是什么,让他成为红军最年轻的军团长?今年是寻淮洲烈士诞辰110周年。让我们穿越时空,与这位红军史上最年轻军团长相遇,触摸他那段热烈而忠诚的革命生涯。

少年树忠诚

1912年8月29日,寻淮洲出生于浏阳县莲溪区(今浏阳市社港镇)黄狮塘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因为体弱多病、家庭困难,他9岁才进入左家湾初小读书,13岁考入莲溪乡立高小。根据毛泽东和中共湘区委员会的指示,中共早期党员陈昌、夏明翰、田波扬、潘心元等在浏阳开展革命活动。寻淮洲在学校接触到了《向导》等进步书刊,并在革命活动的影响下逐步接受进步思想。小小年纪的他便已胸怀天下,立志报效国家。

1925年9月,寻淮洲在他的习作《现在的我》中这样写道:“我们生在世界上,假使和那寄生虫一样,春来也好,秋去也好,一味甘食美衣,玩日愒岁,徒然食息于天地之间;由幼而壮,由壮而老,由老而死,空空过此一生,岂不是太无意识吗?”在结尾,寻淮洲更是立下了这样的决心和志向:“对于学业上,应该致猛力前进,求一些丰富的知识;对于身体上,应该竭力锻炼,求一个强健的身体;对于办事方面,更应该随时练习,养成很好的才干,预备将来与国家做些大事业……”

这是一位乡村少年的内心独白,也是一份充满理想抱负的青春宣言。与之相呼应的,正是当时席卷而来的革命浪潮。

在与土豪劣绅、地主恶霸的斗争中,寻淮洲迅速成长起来。他成为一名共青团员,接受党组织的安排,积极参加逮捕斗争大土豪、减租减息等运动。与此同时,他也成为反动势力的“眼中钉”。1927年5月,长沙马日事变后,当地反动团局大肆捕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党组织安排寻淮洲迅速转移。夜色中,15岁的少年疾步如飞。他的前方,是打响武装起义第一枪的南昌,是秋收起义的风暴,是红色革命的广阔天地。

从此,他再也没有回来。他给这片土地留下一个年轻的背影,和至今口口相传的记忆碎片。而他留给历史的,是一位优秀红军将领的战斗人生,是一位革命者永远被铭记的崇高精神。

革命铸忠诚

踏入革命战场的寻淮洲,由于儿时体弱多病,与其他战士们相比更显“身材矮小,皮肤苍白”。但他是出了名的有勇有谋、敢于担当,面对险境总是把革命队伍的安危放在个人安危之上,不断在革命中铸就对党的忠诚。

他有勇有谋。1929年春节,部队在遂川休整。由于红军装备短缺,团长张子清与时任排长的寻淮洲商议,准备让他带领20名战士去一卢姓土豪家夺枪。据侦察来的消息,这户卢姓土豪的家距离遂川城约15公里,家里有10条枪,但家丁众多。寻淮洲思考片刻,向团长请战道:“请团长放心,保证完成任务。但去这么多人,目标容易暴露,被敌人侦测到会让队伍承担更大的风险。所以我一个人去就行了。”张子清见寻淮洲说得在理,听了他的详细方案后便同意了他的请求。

傍晚,寻淮洲换上了一身便服,带上两支驳壳枪和两枚手榴弹,只身一人来到卢土豪家,趁夜深人静时,悄悄翻墙进屋,一把抓住卢土豪的后衣领,用手枪顶住他的头,声称自己带来了3个排的人,只要一声枪响,就会冲进来“革他的命”,土豪只好乖乖地让家丁把枪送到寻淮洲面前。寻淮洲扛着缴获的10支枪,命令卢姓土豪把自己送出村子。临走时,他还故意喊道:“一、二、三排,跟我撤!”就这样,寻淮洲不费一枪一弹,圆满完成任务。毛泽东听了他的故事,高兴地赞扬他有勇有谋,号召全体战士向寻淮洲学习。从此,寻淮洲的名字传遍了井冈山。

随着在革命队伍的历练,寻淮洲立下了许多战功,很快从班长、排长、连长、营长升至红12军34师100团团长。

他敢于担当。1930年10月,国民党调动十万大军,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一次“围剿”。寻淮洲奉命率领红12军34师100团担任坚守龙冈万功山主峰的重任,负责诱敌深入。万功山是龙冈群山的最高点,悬崖陡壁,易守难攻,谁控制了万功山,谁就掌握了战斗胜负的主动权。12月29日,敌军总指挥张辉瓒率部进至龙冈。寻淮洲对部队进行了充分的战前动员,战士们情绪高涨、斗志昂扬。张辉瓒自恃兵力充足,欲强攻万功山,组织敢死队许以重金、枪毙后退者等多种方法发起多次冲锋,但均被寻淮洲组织部队一一击退。

正是寻淮洲率部对敌军主力的牵制,有力地保障了整个战局的顺利发展,各线红军完成了对张辉瓒部的合围。敌人见大势已去,缴械投降。此时红军清点战俘,寻淮洲迟迟不见有张辉瓒的音讯,心想可不能让张辉瓒成了漏网之鱼。随即打扫战场,寻淮洲交代战士们不能松懈,不能放过任何可疑之处。随着清扫的深入,几个战士穿过一片茶林,见地上有件狐皮大衣,拿起一看,写有“张辉瓒”三字。另一处一名战士拨开茅草,发现有人缩成一团,厉声喝问他是什么人,张辉瓒谎称是书记官,一个战士把大衣的名字给他看,往身上一比对,他才低下头承认:“我是张辉瓒。”

“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这首词是毛泽东在第一次反“围剿”中,听闻龙冈之战大捷,即兴吟作的《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从词中可见毛泽东对擒获张辉瓒这一战果极其满意。

粟裕曾在寻淮洲领导下作战。他比寻淮洲年长5岁。粟裕回忆,寻淮洲是在革命战争锻炼中成长起来的优秀军事指挥员。他艰苦朴素,联系群众,作战勇敢,机智灵活。

粟裕的评价是客观的。从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再到瑞金,寻淮洲跟随红军转战湘赣边界、激战大柏地、三战闽西、九攻吉安……他的军事指挥能力,是在毛泽东领导的游击战中一步步造就的,也是在枪林弹雨中淬炼出来的。

历史的洪流将这位年轻的红军战将一次次裹挟于严酷的战场考验,也让他和他率领的部队在一次次生死较量中发挥关键作用,赢得重要胜利。龙冈战役活捉张辉瓒,在兴国县高兴圩地区阻击敌主力19路军,以游击行动成功牵制敌7个主力师,扫除赣南地主武装的“土围子”,攻占蛟洋、古田,在池江地区与国民党陈济棠部18个团展开激战,攻克泉上土堡,全歼敌19路军精锐、号称从未打过败仗的“铁军团”……短短几年时间过去,寻淮洲已经以善于游击战斗而著称于红军。1933年10月,21岁的寻淮洲被任命为新组建的红7军团军团长,成为当时红军序列中最年轻的军团长。

从他的数次作战经历可以看到,最为凶险的引敌诱敌对于寻淮洲来说是家常便饭,越是危急关头,寻淮洲越是勇往直前。正是这些挺身而出的敢于担当,才能让寻淮洲从一名年轻的战士迅速成长为红军史上最年轻的军团长,“将来与国家做些大事业”,寻淮洲的革命忠诚在战争中愈加牢固。

危难践忠诚

1934年,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利,7月,寻淮洲奉命率领红7军团组成“抗日先遣队”东征闽浙皖,目的是吸引调动国民党军队,减轻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压力,宣传中国共产党抗日主张,扩大红军和共产党的影响,推动全民族抗日运动的发展。寻淮洲在5个月内率部克服重重困难,转战闽、浙、赣、皖四省敌人心腹地区的数十个县,行程达3200多里,沿途且战且走,先后进行了福州、桃源、罗源、谭家桥等30余次重要战斗,击退了敌人无数次截击、围剿,扩大了我党和红军的影响,策应了中央红军主力战略转移。1934年11月初,寻淮洲受命率部缩编为红19师,与红20、21师编为红10军团。红10军团编成后打的第一仗,就是谭家桥之战,对手是以王耀武为旅长的国民党补充第1旅。

据粟裕回忆,12月14日上午9点多钟,敌补充第1旅进入设伏地区后,我方突然发起攻击,敌方顿时惊慌失措,陷入一片混乱,担任前卫之敌的第2团,在我军猛力冲击下呈现动摇,敌团长被我方打伤。开始时,战场形势是很好的。但我方第19师除以1个连控制乌泥关制高点外,未能将主力配置于乌泥关以北,而是摆到乌泥关以南,乌泥关以南是悬崖陡壁,兵力展不开。敌人调整部署后,集中力量进攻我方战斗力较弱的第20、21师,两师指战员奋勇反击,但因不长于正规作战,而第19师又增援不及,以致阵地被敌人冲垮。接着,乌泥关制高点也被敌人夺去了。

重新夺取乌泥关制高点,是胜败关键,也是作为师长的寻淮洲亲自带队冲锋的原因。其时,敌人占据乌泥关制高点,集中炮火和兵力死守。红军冲向公路的攻击竟成仰攻,被动局面可想而知。寻淮洲亲自带队夺取制高点,一个猛攻,制高点是夺回来了,可是,他却负了重伤。12月16日,红10军团转移到皖南泾县的茂林地区福官墩,当晚,寻淮洲因流血过多,不幸牺牲。万分悲痛的战友含泪把他安葬在潘村蚂蚁山脚下。

寻淮洲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口中念叨的仍是“北上抗日,北上抗日,消灭敌人,消灭敌人……”寥寥16字,至今听来,仍如金石掷地,字字铿锵。1938年5月,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员陈毅率部途经茂林,亲自带领部队为寻淮洲扫墓。离开前的晚上,陈毅为寻淮洲起草碑文,并请石匠连夜将碑文刻在石碑上。碑文写道:……寻同志为红军青年将校,以游击战斗著称,毕生为革命利益、民族利益牺牲到底,实在足为抗日战士之楷模……

初心源于理想,时代呼唤担当。在寻淮洲烈士诞辰110周年之际,重温这位红军史上最年轻的军团长的革命故事,尤应铭记时代可以变迁,理想不可缺失;年华可以老去,信仰之树常青。越是接近梦想,越是需要我们像寻淮洲一样,要勇于实践,在思想的淬炼中永葆初心;要敢于担当,在实践锻炼中践行使命。(作者系市委党校培训部部长)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