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演出36场,线上线下观众6万多名
6月27日晚,"两地红一家亲"花鼓戏《胡子将军》延安展演在延安大剧院举行。
长沙延安两地红,延水浏水一家亲,6月27日晚,“两地红一家亲”花鼓戏《胡子将军》延安展演在陕西省延安大剧院举行;7月1日,《胡子将军》在浏阳经开区金阳大剧院演出,省戏剧家协会特意组织主席团成员及戏剧家代表前往观看,并召开相关的“文艺两新”调研座谈会。
“《胡子将军》由民营剧团浏阳市永红艺术团(下称“永红艺术团”)打造且能够常演常新,在湖南乃至全国都是屈指可数的现象,很值得探讨。”自2018年首演以来,《胡子将军》一共演出36场,线上线下共计有6万余名观众欣赏了这台戏,同时该剧先后入选第六届湖南艺术节、首届全国民营剧团晋京展演等。一个民营剧团能够在全国脱颖而出,让一位可亲可敬的将军以大型现代花鼓戏的方式“活”在舞台上,这不仅是文艺家们怀抱艺术初心与“浏阳有戏”的使然,更是地方文艺与红色历史交融的光辉时刻。
文/图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欧阳稳江彭红霞实习生瞿晓妍延安、浏阳报道
从浏阳走向大江南北,《胡子将军》名满天下
作为一名地道的陕北人,73岁的高玉英听过太多次《南泥湾》了。这首陕北民歌诞生于1943年,它旋律优美而抒情,热情歌颂了王震将军带领359旅战士开荒生产、建立功勋,将南泥湾改造成美丽的“好江南”。6月27日晚,延安大剧院,随着耳熟能详的《南泥湾》背景音乐响起,整个剧场一如平静的海面泛起了涟漪:以前听过南泥湾的故事,也感受过南泥湾那片陕北“江南”的美好。而今,一身简洁便装的“王震”回乡探亲,亦击中了观众们的心——
“首长,你讲的这位战友,他是哪里人,叫什么名字?”“我看到报上来的烈士名单上写着,赵黑皮,十八岁,湖南浏阳人。”“王司令,这牌子上写的是真的?”……
拆彩门、访烈属、放鸭子、种板栗、当红娘、祭英烈……每个章节一结束,剧院内就掌声雷动,当地的观众都表示故事结构合情合理,塑造的人物形象令人倍感亲切,一下勾起了对王震将军的怀念之情。
“‘赵奶奶’那一声‘黑皮黑皮,我的崽’真的是让人肝肠寸断。孤苦伶仃的老母亲痛失爱子,从崩溃到撕心裂肺再到接受事实,从个人情感到家国情怀,这种心路历程的变化让人心痛的同时更加敬畏。”延安是我国著名的革命圣地,革命故事数不胜数,而《胡子将军》依然让观众刘德芳忍不住落泪。
“故事细腻,编排十分接地气也有新意。值得一提的是,背景音乐上有创新,以耳熟能详的《南泥湾》旋律贯彻全场;表现手法上,直接将浏阳本土的地花鼓大段插入其中,很有地方韵味。”对于这出戏,鲁艺旧址纪念馆工作人员乔锦莉的观后感是“很震撼”,“浏阳这方红色热土不仅是将军之乡,而且能将地方文艺与红色历史交融表现出来,非常了不起!”
2018年,为纪念王震同志诞辰110周年,《胡子将军》在欧阳予倩大剧院首演,后又作为第六届湖南艺术节的开幕演出节目。同年,《胡子将军》从全国各省市上百台剧目中脱颖而出,入选首届全国民营剧团晋京展演;2019年,湖南省文联主办的“新时代新湘情”湖南省文艺交流采风创作活动中,《胡子将军》在新疆进行了多场巡演;2020年,《胡子将军》入选湖南省文旅厅主办的全省优秀剧目网络展演,在湖南戏曲频道播出;2021年,《胡子将军》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全国采茶戏展演;2022年,《胡子将军》成为“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全国优秀戏剧作品云端公益展播剧目……
“浏阳是一座铭刻着红色传奇的英雄之城,是革命前辈和先烈云集的地方。在这片红土地上,有数不尽的鲜活题材。以作品致敬一段光辉的历史,不仅是一名文艺工作者的初心,同样也是推介和宣传浏阳的一种艺术形式。”永红艺术团团长周永红表示,《胡子将军》通过舞台艺术的形式“走向”大江南北,是观众对艺术的选择,更是人民群众对革命精神的一种铭记。
常演常新,“活”在舞台上在于创新
“一台戏演了五年,一共36场,而且是由民营剧团打造,这个现象在全省乃至全国都不多,从演出到运作模式都值得深究。”“从剧本到演员,从音乐到道具,每看一次都有新的感受和新的启发。常演常新,为什么《胡子将军》可以做到?”
7月1日,省戏剧家协会就《胡子将军》召开“文艺两新”调研座谈会,邀请主席团成员及戏剧家代表进行探讨。话题抛出后,李红飚、杨向东、罗艳、周文清、魏俭、谢玉兰等多名行家就此展开了讨论——
“浏阳戏剧文化源远流长,花鼓戏、皮影戏、湘剧、话剧都盛极一时。一个县级民营剧团能有如此影响力,不仅是因为舞台的吸引力强,还得益于浏阳这片戏剧沃土。”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李红飚最先发言,表示除了永红艺术团过硬的实力与各级文联的关心之外,更离不开浏阳市委、市政府对地方文化艺术的大力扶持,对革命历史的高度重视,“这也是这台花鼓戏能够常演常新,‘活’在舞台上的深层原因。”
红色浏阳走出了30位开国将军,还有许多革命烈士。数不尽的鲜活题材,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源泉:由长沙市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组织创作的《耀邦回乡》,被誉为“党风廉政建设的活教材”;湘剧《李贞回乡》将革命题材演绎得高雅而别致;《布衣上将》将开国将军唐亮的布衣本色和清正廉洁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电波声声》和《浏阳李白》颂扬了李白烈士不畏牺牲的赤子之心。此外,花鼓戏《潘虎》《向井冈》等都是以舞台艺术的形式再现了浏阳革命先辈的生平事迹、品格风范和精神智慧。
“对于一个剧团而言,有影响力的作品是最有说服力的。题材的选择需要包含对现实的思考,符合当下观众的需求。”尽管永红艺术团是一个民营剧团,却创作出《胡子将军》《电波声声》等现代花鼓戏,这是一种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把思想文化建设融入到了现实生活。
“在很多人眼里,民营剧团就是‘草台班子’。但在艺术上,‘草台班子’并不矮人三分,一样要向高标准看齐。”在走村串户演出传统剧目的同时,永红艺术团也投入了大量资金与精力排练演出新创剧目:从反映打击黄赌毒的《乡村故事》,到宣传环境保护的《屋场里的环保经》,再到《山路弯弯山路长》《新打铜锣》等现代花鼓戏,以及革命先辈为原型创排的花鼓小戏。
“《胡子将军》‘出圈’的一次创作与二次创作走的都是精品路线。一次创作中的剧本由浏阳本土优秀剧作家陈健老师创作;舞台表演属于二次创作,聘请了国家一级演员夏明庚、古平和著名导演彭自兴等多位资深艺术家来挑大梁,进行传帮带。如此一来,不但作品质量上去了,团里青年演员们的业务水平也有了大幅度的提升。”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省昆剧院院长罗艳对《胡子将军》的艺术成就给予了极大的肯定。
“体制外元素的加入,就像两条腿走路,互相激活。”优秀的作品与优秀的人才更能激发一个团队的整体活力。省戏剧家协会名誉副主席谢玉兰分析,永红艺术团作为浏阳优秀民营剧团“出圈”,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在学习国有剧团先进经验的同时,保持和发挥民营剧团的活力。排练创作过程中,剧团在严格管理的同时,采用灵活的用人机制、灵活的薪酬机制,坚持一专多能、两条腿走路,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
“一台好戏可以演‘活’一个剧团,甚至可以救活一个剧目。相比‘落难公子中状元,私定终身后花园’一唱千年,浏阳戏剧人选择了开创和不迎合。”省戏剧家协会名誉副主席陈耀表示,对本土文化的热爱已深深刻进浏阳人的骨子里,“在坚持创新剧目、走精品路线上,永红艺术团树立了标杆,值得其他民营剧团学习。”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本文链接:https://wap.lyrb.com.cn/content/646741/97/128263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