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来头一次回娘家过年
四世同堂的团圆饭是家的味道
时隔三年回到浏阳娘家,“依绸”操办了一桌兼顾南北、老少皆宜的团圆饭。记者莫瑜
过年,少不了美食的犒赏。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丰盛的年菜是对人们清贫生活的一份慰藉。如今,这样的时代已经过去,但每逢佳节,家人团聚,共享美食之乐,一直是不变的内核。
这个春节,对于90后“依绸”来说与以往有些不同。作为一个嫁到外地的女儿,三年来这是她头一次带着孩子回娘家过年。不仅如此,她还担纲主力,操办了一大家子的团圆饭。昨日,她向记者讲述这段温情故事时说:“我深深体会到了家的味道,它有一种难以言喻的魅力,让我的心一直暖暖的。”
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莫瑜整理
我是镇头人,婚后一直在浙江生活,有一个6岁的孩子。百节年为首,在中国所有的传统节日里,“年”是最隆重、最盛大的节,可是疫情原因,我已经三年没回娘家过年。今年,我带着孩子提前许久回到了浏阳老家。
美丽的烟花、熟悉口味的饭菜、温馨的氛围,让我和儿子非常愉快地等待着春节的到来。丈夫等到事情忙完也过来了。
今年春节,一家人四世同堂很齐整,这么多年还是头一回!上有“老可爱”外婆,下有“小可爱”我儿子和一岁的小侄儿,加之姐姐、姐夫一家也留在浏阳过年,姐夫的父母也提前从河南赶了过来,再有舅妈和两个表妹,团团圆圆,其乐融融。
过年的一件大事就是团圆饭,这次操办团圆饭的大任落到了我手里,想想要兼顾南北融合,老少皆宜,可不容易准备啊!我有了新想法:以前的团圆饭桌上,鸡鸭鱼肉道道量过足,做法传统,口味不变没吸引力,还导致之后天天有剩饭菜,这不行。
在我妈的指导下,我列出了菜单,蒸肘子、八宝果饭、西区发肉等传统的菜品保留;鸡、鸭、鱼等换方法烹饪,做成土豆烧鸡、啤酒鸭、爆鱼、油闷大虾、辣椒炒腊牛肉等,控制分量;再上两道素菜和鸡爪、牛肚两个卤菜。12道菜,再加上过年不能少的饺子,适合一大家子。
1月21日,除夕,吃过午饭我就忙了起来。在我洗菜、切菜时,姐夫的爸爸、妈妈提着面粉、猪肉、芹菜过来了,他们要现包饺子。
饺子的做法相对繁琐,不仅要和面擀皮,还要剁馅和馅,面皮和馅料都制作好后,还要一个个地包。伯父、伯母手脚麻利,他们负责剁馅、和面、擀皮。小小一方厨房一下子就热闹了,洗菜的水流声、制馅的剁肉声与揉面声,汇成了喜气洋洋的乐曲。
很快,面皮擀好,叠成了一大摞。包饺子的“战场”换到了餐厅,小朋友们都围了过来。刚刚读一年级的儿子在学校包过饺子,不过他的“手工活”没过关,“老师傅们”担心露馅了不好吃,这让儿子有点低落。不过一转眼,他又包起了小笼包,直说要包20个,吃水煎包。两个表妹也围了过来,边学边包。不久后,一个个白白胖胖的饺子就摆满了一大盆。
厨房这边,妈妈和姐姐也来搭手了。要蒸的菜已经上锅,需提前炖的鸡肉也煮开了。灶台上,腊肉、青菜都已经备好。红的辣椒,白的大蒜,青的蒜叶、香菜,黄的生姜……各种配菜也都切好了,五颜六色,煞是好看。
下午4点半,窗外陆续响起了鞭炮声,我也开始起锅热油,炒菜了。这种时刻,两个灶还不够用,电饭锅、电磁炉都派上了大用场,这边在蒸饭、蒸菜,那边在烧水、煮饺子、炒菜,砰砰锵锵、噼里啪啦。在温馨的氛围中,我深深感受到了一种名为“家”的味道,它有一种难以言喻的魅力,让我的心一直暖暖的。
下午5点,放完一挂鞭炮,我家的团圆饭也开始了。丰盛的菜肴摆上桌,香味立刻飘满餐厅,热气腾腾的饺子也出锅了,外婆坐在上位,家人们围桌而座,各取所爱。
聊着天、吃着美食,这顿充满仪式感而又与众不同的团圆饭在一片好评声中结束了。整理时,我深有感慨:舌尖上的美味在变,但是家庭团圆、畅叙亲情的情感不会消失。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本文链接:https://wap.lyrb.com.cn/content/646745/63/122686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