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皓(右)和同事在清理河道垃圾。记者张玲
2月16日,普迹镇浏阳河风光带,一名身穿环卫服的男子正在打扫垃圾,和普通的清扫不同,他身上系着安全绳,一点点下到河床边,打捞起纸盒等垃圾。
下河的人名叫李皓,是一名退伍军人。10年前,他和几名战友组建了一家清洁环保公司,专门攻克卫生死角,越是脏乱、危险的地方,越是有他的身影。
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张玲
攻坚克难
越是不可能完成的工作越是要做好
李皓出生于1973年,1991年应召入伍。当过兵的人骨子里都有一种要“做到最好”的干劲,李皓的环卫工经历,也比一般人所认为的清扫工作更具挑战。
“越是别人觉得不可能完成的工作,越是要做好。”李皓说,比如河道内那些被冲刷下来的白色垃圾,或者别人露营丢下的废弃物品,堆积在河湾或者搁浅在河床,不容易被发现也不容易清理。但对他而言,不容易清理更要想办法清理!他拨开河岸边的杂草,俯下身去查看地形,然后挑选适合下脚的地方,系上安全绳荡下去,将所有不容易发现的垃圾全部清理干净。
捡个垃圾还要动用安全绳?这在很多人看来不可思议,但从事这一行10年了,李皓啃下了许多硬骨头,攻破了许多“不可思议”。比如去清理房顶上的垃圾、去清理菜市场的下水道、去搬运闲置地多年遗留的垃圾堆、去拖运楼顶堆积成山的建筑垃圾……
“第一次去打扫垃圾中转站的时候,人差点被蚊子轰出来!”李皓说,不说垃圾池附近,就是远离垃圾池的地面、墙壁都是积垢成块。他和同事们经过几天几夜的处理,一切焕然一新,连里面的瓷砖也看得出原本的颜色了。
还有一次经历让李皓印象非常深刻——那是一栋老房子,化粪池喷出的粪水堆积足有十几厘米厚,又臭又滑,但由于地段迂回、空间狭窄,工具施展不开。他只能顶着熏眼刺鼻的异味徒手清理,最终解决了困扰当地居民数年的难题。
“可能当兵的人都有强迫症吧!”李皓哈哈笑起来,说自己在部队的时候,检查卫生都会戴着白手套去抹灰,任何瑕疵都没办法容忍,这一点在他如今的工作上同样如此,每次打扫卫生,他都会仔仔细细、里里外外检查遍了,没有疏漏才能过得了自己这一关。
军人本色
任何时候都将自己当作一个兵
退伍之初,李皓进过花炮厂,干过销售,从事过不少工作,但都没有什么起色。军人心中的“英雄梦”没有实现,让他难以释怀;现实的沉重压力,更是让他失意不已。2013年,原部队的副旅长来浏阳看望李皓,两人回忆起当兵的日子,难抑激动,都喝得酩酊大醉。
回想1991年,李皓在西藏服役,他所在的部队驻扎在中印边界,那里人迹罕至,环境艰苦。住的是泥巴房子和帐篷。由于昼夜温差太大,他们学着老百姓用牛粪糊住那些进风的口子,但牛粪一干,帐篷里都是黑灰,第二天起来能撒人一脸;吃的是罐头和脱水蔬菜,由于高原反应,白米饭常常煮不熟;那里的紫外线也特别强,人呆久了,脸上都是血丝……环境艰苦,训练更苦,西藏山顶的雪终年不化,他们都曾在结了冰的地面做俯卧撑,没有人喊苦,因为大家都知道兵守国界的使命之重大。
李皓吐露内心的遗憾:“当兵几年没立功,我对不住人民……”老领导却说:“你错了!不是只有英雄才对得起人民,你守边疆那几年,就是一种意义!”
一句话点醒梦中人,副旅长的话让他顿悟。是啊!谁说活在光亮里的人才是英雄?李皓对自己说,即便自己什么都没了,还有不怕脏、不怕累的军人风骨!
就是在这一年,李皓成立了清洁环保公司,“就算‘扫大街’,我也比别人更能吃苦!”随即,不少战友也加入了进来,李皓仍将自己当作一个兵,再脏再难都义无反顾,冲在前面。
“我对自己说,拿得起枪就扫得了地,保家卫国,哪条路都是一样的。”李皓话语坚定。10年了,浏阳文明城市创建步伐越来越大,这里面,也有属于他的一份功劳,虽默默无闻,却同样成就了他心中的“英雄梦”。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本文链接:https://wap.lyrb.com.cn/content/646746/51/123275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