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60周年。60年,"雷锋"的名字深深根植于人们的心中。长沙作为雷锋的故乡,雷锋精神在长沙延续传承。
爱心涌动浏阳河,新时代弘扬新风尚。截至目前,浏阳共有800余支志愿服务队伍、16万余名志愿者,形成了"雷锋精神,人人可学;奉献爱心,处处可为"的志愿服务氛围。即日起,本报开设"新时代新雷锋"专栏,聚焦新时代各行各业学雷锋、树新风的积极行动,挖掘群众身边的凡人善举,书写新时代新雷锋故事,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新光芒。
2月19日,李腾富(右)和刘梦(左)平安回国。在广州白云机场,他们受到了队友和家人们的热烈欢迎,以及土耳其国际友人的诚挚感谢。
浏阳日报讯(记者谢鹏广州报道)“欢迎回家!”2月19日中午12时43分,伴随着欢呼声和掌声,129名中国蓝天救援队队员完成了土耳其国际救援任务,抵达广州白云机场。浏阳市红十字蓝天救援队队长李腾富、队员刘梦也在其中。
走出机场,看到眼前大批的欢迎人群和不远千里从浏阳赶赴广州的接机队友,刘梦兴奋地与他们击掌。对刘梦和李腾富来说,这是一次毕生难忘的跨国救援经历,更是一次将浏阳的“雷锋精神”跨国传扬的过程。
2月19日,广州白云机场,来接机的蓝天救援队队员排成两列,手中举着“为英雄点赞”“不畏艰险不求回报”“最帅逆行者”等牌子,迎接从土耳其回国的队友。土耳其驻广州总领事库特鲁·阿义坎(KurtulusAykan)也来到现场接机,他的身旁还有一群手持土耳其国旗和鲜花的国际友人。
当中国蓝天救援队队员们穿着显眼的蓝色制服,推着满载救援设备的行李车走出机场时,等候多时的土耳其国际友人立即鼓掌。土耳其驻广州总领事馆的工作人员给每名队员送上了鲜花、纪念品和奖章。有的队员难掩激动,当场落泪。
“我们只是做了力所能及的事,没想到会受到这样的礼遇。”刘梦在现场告诉记者,“我很开心,也很感动。”
更让李腾富和刘梦感动的是,在众多接机的人群里,他们还看到了来自浏阳市红十字蓝天救援队的队友们——2月18日,浏阳市红十字蓝天救援队11名队员连夜前往广州白云机场接机,队员们还贴心地为刘梦购买了一份他心念已久的板鸭,让他在走出机场后第一时间就可以享受到来自家乡的美味。
紧急驰援
土耳其突发地震,“浏阳力量”奔赴前线
2月6日,土耳其一天内发生两次7.8级地震,造成的遇难人数不断攀升。
“在地震发生后,我就预感到可能这次需要奔赴前线参加救援了。”李腾富告诉记者,当时他已和妻子约定要外出游玩,“前几年因为疫情、救援等影响,没有时间陪伴家人,一直心存愧疚。”然而,在得知土耳其发生地震后,李腾富还是放弃了旅游,着手准备物资,做好随时奔赴土耳其的准备。
对于李腾富的选择,妻子依旧选择了支持,默默退掉了机票,并与李腾富一起准备物资。
2月8日,李腾富一人携带手动破拆工具、电动无齿锯、电镐等地震救援装备,以及价值5万余元的药品前往武汉,与全国其他蓝天救援队队员一起,前往万里之外的土耳其开展人道主义应急救援。
在土耳其灾害应急管理局(AFAD)的安排下,李腾富在前线参与救援行动,后期还担任了蓝天救援队土耳其阿德亚曼国际救援前方指挥部的秘书,这也就意味着他不仅要参与一线救援,还要参加指挥保障工作。
由于土耳其灾情严重,2月11日,蓝天救援队再次召集60余名救援队员支援前线,浏阳小伙刘梦也在其中。“去之前听取了队长的建议,物资准备得更加充足一些。”刘梦告诉记者,在土耳其的这段时间里,他主要从事信息回传、现场安全员工作,协助操作使用生命探测仪。
救援一线
见证生命奇迹,废墟下挖出幸存者
在土耳其的灾情救援中,李腾富和刘梦兵分两路。
“我去的地方是重灾区卡赫拉曼马拉什省,在这里我见证了生命的奇迹!”刘梦说,2月13日,他在一个搜救现场做信息回传工作时,突然感觉四周环境瞬间安静了下来,“现场的挖机全部停止了作业,我的心也随之紧绷,这是地下发现了生命特征的信号!”
救援队员们在废墟间搜寻生命的迹象。
刘梦顾不得其他,快步走上前观察,“前方队友用生命探测仪发现地下确有生命特征信号,此时早已过了黄金救援72小时,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然而,挡在救援队员面前的是近4米的由钢筋、水泥组成的多层隔断,且由于余震十分强烈,内部结构不稳定,还有大量的碎石掉落。
为了尽快救出这名幸存者,蓝天救援队队员们和当地救援人员齐心协力,通过徒手搬移砖块、切割机割开钢筋等方式,一点点地向地下延伸。从白天开始,一直挖到深夜,“足足挖了10个小时!”
随着幸存者的出现,现场愈发寂静,大家都在等待奇迹发生。眼看着一名20多岁的女性从废墟下被救援人员抬出,在确认她还活着的瞬间,现场爆发出了震天的欢呼声。
“大家不断挥舞着手臂或手中的帽子,零下的温度都不再觉得寒冷!”回忆起那一幕,刘梦依然激动不已。
幕后故事
克服重重困难坚守一线
因为土耳其这次地震发生在冬季,而且第一次地震发生在凌晨,加之地震影响的地区人口密集,所以在土耳其的救援之旅并不顺利,刘梦和李腾富都遇到了难以想象的困难。
“语言问题就不说了,当地基础设施被破坏得十分严重,救援期间只能住野外的帐篷,”刘梦说,“晚上气温特别低,我带了很多‘暖宝宝’过去,每天晚上贴20块,全身上下除了脸上都贴满才能不冷。”
“还有就是洗漱难题,我在土耳其前9天没有洗过一次澡,全身上下都在痒。”李腾富说。而对刘梦来说,长期奋战在一线导致衣物异味特别重。
此外,寒冷的天气也使得食物在极短时间内就会冻在一起,“基本上吃了之后肚子都会感觉到不舒服。”李腾富回忆,“但相比起当地人民遭受的苦难,我们吃的这点苦不算什么。”
对于众多“李腾富”“刘梦”昼夜不停地奋战,当地居民都看在眼中。“在那里我听到最多的词语就是:‘CHINA’,或用右手捶胸,表示尊重。”更让李腾富感受深刻的是,经常有救援队员外出参与救援回来时满兜都是当地居民送上的礼物。
不过,对李腾富来说,这次的跨国救援给他更多的感受还是遗憾,“我参与过多次国内外地震救灾,这次去土耳其是救援难度最大的一次,在现场救援时,时常遇到体温尚存的遇难者,如果我能早到一点点,结果或许会不同。”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本文链接:https://wap.lyrb.com.cn/content/646746/65/123462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