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绍兴(右三)和娄小川(左二)将珍藏多年的文物捐赠给市博物馆。记者刘谢禹
4月8日一大早,一辆商务车由浏阳市博物馆驶出,目的地是百公里外的湘潭市雨湖区常青树养老服务中心,一场特殊的文物捐赠仪式将在这里举行。
车上,市博物馆馆长徐雄辉,市博物馆党支部书记周霞,青年学人柳树伟心潮澎湃,一路畅聊着这场捐赠的来龙去脉,为即将落户浏阳市博物馆的几件珍贵文物而激动不已。
此次捐赠共涉及两个家庭,一个是89岁的娄绍兴,她将母亲张玉莹的大学毕业证书和自己五十年代任教的聘书捐赠给了市博物馆;另外一起捐赠来自娄小川、娄小钢、娄小铁、娄小力兄妹4人,他们将父母五十年代的结婚证书及父亲娄伯平的书稿捐赠了出来,为丰富市博物馆馆藏,以及民国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浏阳历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文献实物。
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刘谢禹
一封来自毛主席的回信
这场横跨两个区县的捐赠活动,缘起于1950年5月毛主席的一封回信。
柳树伟介绍,根据《毛泽东年谱》和《浏阳市志》记载,1950年5月8日,毛主席在给浏阳的友人刘忠获回信中写道:“贵友娄先生有志研究极好。惟来京一事由弟推荐颇有未便,希望他另想办法。”
信中提到的娄先生是谁?在注解中有说明“娄先生指娄伯平,当时在湖南一所中学工作。”
2018年,柳树伟在向资深文史专家潘信之请教时,得知了这封信的存在,并引起了他的兴趣。为了揭开这段尘封的历史,柳树伟利用业余时间,和市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一起,开启了对娄伯平及其后人的寻找历程。
今年3月,经过辗转寻找,柳树伟通过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程平老师以及普迹镇娄氏家族族人的帮助,找到了娄伯平的大儿子娄小川。但他们一家人完全不知道有这封回信的存在,其父亲娄伯平也早在1970年2月去世。
“父亲去世时,我才17岁,妹妹小力14岁,两个弟弟小钢、小铁11岁,大家对于父亲的生平了解都不算多。”得知毛主席竟然在一封回信中提到了自己的父亲,娄小川感到既惊喜又诧异。
在柳树伟和市博物馆研究人员的帮助下,大家结合史料将娄伯平的生平轨迹细细还原,一个专注于语音符号研究的学者形象逐渐明朗,而其与娄绍兴一家的故事也感动着一路追寻而来的文史研究者。
“娄伯平”这个名字后面有着一个感人故事
娄小川的父亲娄伯平原名娄绍俊,1923年出生于现在的普迹镇普官村,自幼家境贫寒,但在学习上十分聪颖。“当时娄氏家族有非常好的助学传统,对于那些在学习上有天赋的孩子,家族会出资帮助他们完成学业。”娄小川介绍,当时父亲在族人的帮扶下,完成了相当于如今的初中教育。
为了省钱,娄绍俊决定直接考大学。然而麻烦的是,娄绍俊并没有取得高中文凭,缺少考大学的敲门砖。
思索再三,他找到了娄绍兴的母亲张玉莹,想借其大儿子娄伯平的高中文凭去考大学。
张玉莹并不是一名普通的农村妇女,她毕业于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在校时还受过徐特立的教导,是当时少有的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开明女性。论起辈分来,娄绍俊要叫张玉莹姑姑,双方是没有出五服的亲戚。
在张玉莹的支持下,娄绍俊以娄伯平的名字报名参加考试,顺利考取了湖南师范大学的前身——国立师范学院。
“当时他考上大学后来到我家报喜,感谢我母亲的支持,并且要把名字改回去。”虽然已经89岁,但对于这段往事,娄绍兴依旧记忆犹新。
娄绍兴说,当时母亲张玉莹悲喜交加,拉着娄绍俊的手说,“你不用把名字改回去了,我的儿子娄伯平在广西和日寇的作战中,被敌人连刺8刀,已经为国捐躯了。从此之后,你就是娄伯平,你就是我的儿子。”
说罢,娄绍俊和张玉莹拥抱在一起,大哭一场。此后,娄绍俊就成为了娄伯平,他也一直将张玉莹当作亲生母亲,既是感恩其支持自己考学的恩情,也是为捐躯于异乡的英雄堂哥尽孝。
专心学问,毛主席的回信中提到了他
大学毕业后,娄伯平回到浏阳,在浏阳西区以及当时的浏阳师范等学校担任语文教师。其生动的教学方式和扎实的学问功底,广受学生的好评。机缘巧合之下,娄绍兴也成了娄伯平的学生。“他在学校很受学生欢迎,即使他去世多年,我遇到曾经的同学,很多人都记得娄老师,说他书教得好。”
更难能可贵的是,除了出色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娄伯平对于汉语注音符号的学术研究也颇有建树。柳树伟介绍,通过查找文献资料,他还在《中国语文》上找到了娄伯平发表的题为《浏阳方言中的ZI尾》一文,娄伯平对浏阳方言中“ZI”音的作用、使用范围、含义等进行了深入剖析。
鉴于娄伯平有志于学术研究,彼时身为其同事和好友的刘忠获在给毛主席的去信中,向毛主席推荐了这位年轻人。这才有了1950年毛主席的那封回信,以及信中提到的娄先生。1953年,娄伯平作为教师骨干由浏阳调入湘潭师专工作,并在湘潭扎下了根。从此他更加专注于学术的研究。1958年,湖南人民出版社为娄伯平公开发行了《小学语文课中的汉语教学》一书,其在汉语言学界一时声名鹊起。
“当时父亲每周只在周日回家一趟,其他时间都在学校教学和研究学问。”娄小川回忆,虽然父亲已经离世多年,但那些关于父亲的宝贵记忆依然清晰地刻在脑海里。时过境迁,娄小川兄弟三人和娄绍兴共同在养老院里追忆起两家的往事,大家的眼眶都不禁红了。
为了让这段感人的往事为更多人所知晓,将其中蕴含的爱、真诚、大义以及奋斗精神去激励更多后来人,娄小川兄妹4人和娄绍兴不约而同地决定,向浏阳市博物馆捐赠文物。
在捐赠仪式上,娄小川亲手将1948年父亲所著的《注音符号原理及应用》、1957年教育部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发给父亲的《普通话语音研究班结业证书》以及1952年父母的结婚证书交到了市博物馆工作人员的手中。娄绍兴则将1920年母亲张玉莹的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毕业证书,以及1953年浏阳县第十九区文教辅导委员会给自己颁发的聘约捐赠出来。
“我们将在鉴定后,对这些文物进行防霉、防潮等处理,并对破损地方进行专业修复,妥善保管,将来将根据展陈主题的需要,适时将这些文物进行展出。”市博物馆党支部书记周霞接过文物,向捐赠文物的娄绍兴和娄小川兄妹表达谢意,并庄重承诺会保管好这些珍贵的文物,发挥它们应有的研究价值和展陈价值,让文物“活”起来。
延伸阅读
让文物“活”起来
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博物馆不但能够直观地展示文明成果,还承担着传承普及文化传统、历史内涵的重任。
2021年,浏阳市博物馆新馆开馆,迅速成为市民了解家乡文化、外地游客了解浏阳历史的窗口。目前,浏阳市博物馆拥有馆藏文物一万六千余件(套),珍贵文物一千四百余件(套),革命文物近两千件(套),日均接待游客2000人以上。
“很多捐赠者,能够愿意将珍藏的文物捐赠出来,一方面是出于对浏阳这片热土的深厚情感,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对市博物馆专业能力和条件的信任,放心把文物交给我们,相信我们能够在妥善保管文物的基础上,最大化发挥文物的展陈价值。”徐雄辉表示,浏阳市博物馆也将不负捐赠者们的厚望重托,进一步丰富馆藏,让更多文物在浏阳安家落户,能和更多人“面对面”,让文物背后的历史价值最大化彰显,让文物“活”起来,让那一段段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冲破时光的阻隔,打动一代又一代人。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本文链接:https://wap.lyrb.com.cn/content/646748/53/125755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