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采下春天第一芽,收获致富黄金叶
2023-04-07 09:54:21 字号:

采下春天第一芽,收获致富黄金叶

张坊镇富溪村500亩茶园全面开采

04、05版通版-6.jpg

4月1日,张坊镇富溪村茶叶基地内,村民们正在采茶。

清明萌嫩芽,正是采茶时。

近日气温回升,各地春茶纷纷开采。在张坊镇富溪村,随着二期茶园进入丰产期,500亩的茶叶基地迎来全面开采。茶农们在茶树间穿行,一双双巧手在茶尖上下翻飞。一叶一芽,蕴藏春色;一拈一摘,皆是风景。

在茶园附近,一个标准化茶叶加工厂崭新亮相,一条生产线正开足马力制茶,机器高效运转着,工人们穿梭其间,对茶叶进行杀青、揉捻、干燥、提香……现场一派繁忙,茶香浓郁。

“茶叶是富溪村的村集体产业,目前村上已经形成了绿茶种植、加工、销售一条龙的生产经营模式,2022年产量2000斤、产值60万元。今年预计产量将达到3000斤,产值约100万元,村级集体经济将进一步壮大。”富溪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李明武表示。

文/图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徐旻彭红霞

采茶

春风化雨茶飘香,都是我辈山上摘

4月1日,阳光明媚,富溪村茶叶基地里,一株株茶树吐露嫩绿饱满的新芽,30余名村民腰挎茶篓,手指翻飞,快速采摘着鲜嫩的茶叶。

唐启原是村上公认的“采茶能手”,一天最多的时候能采8斤。“秘诀就是眼到手到,双手采!”她笑着说。只见她两手的拇指和食指轻轻相合一掰,一芽两叶就已采在手中,“其实这样采费功夫一些,但我们不会用指甲直接掐,因为会留下很深的印子,影响品相,也影响口感。”

04、05版通版-5.jpg

4月1日,张坊镇富溪村茶叶加工车间内,工人正在揉捻茶叶。

唐启原是基地最早的一批工人,参与了茶园建设的全过程,2021年一期茶园开采后,她每年都来采茶,“这是村上的产业,我们都支持,不仅方便照顾家里,还赚了钱。”

村里不少村民都因为茶叶产业的发展尝到了甜头。正在基地采茶的李菊连也是其中一员。“我今年72岁了,在家里没什么事做,茶园发展起来了,我们就来这边挣点零钱,手脚勤快的一天能挣100多块呢!”李菊连说。

采茶的人群中还有小朋友的身影。只见人溪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们提着小篮子,正在有模有样地采茶。“我们之前看过村上发的视频,学习了怎么采。”11岁的王海晴说,这是她第二次来采茶了,她和伙伴们相互约定采满一斤,“采1斤能领30块!我准备去买文具和零食呢!”

今年,随着二期茶园开采,需要的劳动力陡然增加。村级通过村民代表联系服务群众工作群发动村民采茶,群里报名的人一个接一个。“每天我们都会统计人数,中午在村部把饭菜做好就送到田里,大家的积极性都很高。”李明武说,周末小朋友们做完作业也有过来采茶的,“1斤30元,孩子们都很高兴。有一次,一家三姐妹一天就赚了200元。”

茶园成了当地群众就业增收的“车间”,来基地采茶的人也越来越多,除了本村的,还有人溪村等邻村的,甚至还有小河乡的村民骑摩托过来采茶。一片小小的茶叶也许不起眼,却是村民们眼中实实在在的致富“黄金叶”。

“去年我们产值60万元,发放工资24万余元,其中60岁以上的劳动力占了70%。”李明武说,为了感谢、鼓励村民,每年村上还会对采茶数量最多、质量最好、出勤天数最多的村民分别进行表彰并发放资金奖励,像唐启原就是连续两年的“采茶冠军”。

制茶

杀青初烘再摊晾,整形足干入市卖

为了延伸茶叶产业链条,2022年10月富溪村开始建设茶叶加工厂。如今占地800平方米的标准化加工厂房已经投入使用,新摘的嫩芽将在这里开启“变身”茶叶的旅程。

工人们在员工过道经过喷淋式消毒后进入厂房,将茶叶进行摊青处理,随后细心操控着杀青、揉捻、烘干等加工步骤,并根据加工情况耐心调试机器,最大限度保留鲜芽的原始清香。“从摊青到烘干、冷却后筛选,总共需要5个小时左右。”厂长李建国介绍,然后茶叶将被送到包装车间进行打包装盒,并送入46立方米的冷库保鲜存放,“每天的茶叶我们还会留一部分到留样室进行检测,确保茶多酚、儿茶素等含量达标。”

加工厂内,湖南金井茶业有限公司技术员王友文也在现场提供指导,他从业经验丰富,对茶叶生产的每个细节都了然于心。

自3月17日开采以来,富溪村的明前茶已经被江西、辽宁、河北等地的老客户预订了,“最近气温低,干茶日产量在80斤左右,价格499元每斤,供不应求。”李明武介绍,清明后,随着气温的增高,干茶日产将达到100斤左右。

而对于茶叶产业的发展,李明武有着更深远的思考。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李明武相信,以茶为媒,是带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支点。

“一方面我们会加大宣传,通过抖音、微信视频号等平台加大线上销售,另一方面将着手建设茶旅研学基地,让游客在这里体验采茶、制茶、泡茶、品茶,深入挖掘打造茶文化,以茶促旅、以旅兴茶,全力推进茶旅融合发展。”李明武说。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