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四箱古籍”开启收藏人生
2024-08-15 10:46:43 字号:

“四箱古籍”开启收藏人生

收藏时光,赓续家风传承文化

07版街坊-2.jpg

邓昭明因祖辈的熏陶而爱上书籍,因珍爱古籍而热衷于收藏。

文/图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张玲实习生毛婧妍

1954年,浏阳老城区,一位老婆婆在院内晾晒书籍。一场特大洪水过后,家藏的四大箱古籍未能及时抢救,全部被水泡发,纸张絮化,粘连在一起。

一晃70年过去,这户晒书人家的孙儿早已长大,但那满坪的古籍,老人教人读书识字的场景,还不时浮现在他的脑海。

邓昭明今年57岁,当年在院中晒书的人正是他的奶奶。传承了好几代人的四箱古籍,虽说在他童年时就已经变卖,但萦绕在记忆中的书香还在不断影响着他。从1988年起,他热衷于收藏古籍,延续家风,传承文脉。

收藏初衷

收集古籍,在时间长河里赓续家风

“这本书,是我所有古籍里最重要的一本。”邓昭明拿起一本厚实的线装古籍,郑重地介绍。他手中的这本书名为《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页面已经残缺,页脚起了绒毛边,翻动书页,仿佛能切身感受到岁月的抚摸。

根据书上的标记,此书为清嘉庆九年(1804年)官方印刷的一本工具书,详细介绍了商周至魏晋南北朝期间发掘出土青铜器上的铭文款识的辩识及寓意,深受众多篆刻爱好者的喜爱。

07版街坊-5.jpg

《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

四年前,邓昭明得知这本书的消息后,急切地敲响了原收藏家的门。借书一观,惊叹不已,爱不释手,原收藏家也知晓他对古籍的热爱,两人一拍即合,决定以物换物。邓昭明收藏有一枚清朝篆刻家李健的印章,对方十分欣赏,于是两人交换、各得所好。

邓昭明将《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视若珍宝,他细致入微地翻阅,竟然解锁了书中一个“隐藏属性”。原来,这本工具书的某一纸张上并列盖有四枚印章,应该是曾经收藏过此书的人留下的。靠后的两枚印章,一念及名字,邓昭明居然都认识。

“第三个印章写着‘浏阳天崖山人’,即张秉文,就是我姑姑的公公呀!”邓昭明狂喜,张秉文是浏阳历史上的文化名人、浏阳三中第二任校长,也是著名的同盟会元老、浏阳第一批留日学生。第四个印章亦是浏阳书香世家一位知名人士。经邓昭明和藏友考证,这两枚印章恰恰是同样热衷于读书的浏阳两个书香家族之间互相赠阅书籍的见证。

“这就是古籍的意义,这就是书香的传承。”邓昭明连连发出感慨,他为在残存的古籍中寻觅到专属于自家祖辈的独特印记而倍感骄傲。邓昭明表示,今后还会致力于收藏古籍、保护古籍,用心跟自己的后辈讲好祖辈好学勤学的家风故事。

收藏情怀

寻找与发现领悟收藏真谛传承传统文化

因祖辈的熏陶而爱上书籍,因珍爱古籍而热衷于收藏。二十余年来,光阴荏苒,邓昭明不懈寻找和学习,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深刻领悟到了收藏的真谛与价值。

07版街坊-4.jpg

邓昭明珍藏的油画作品。

步入邓昭明的收藏室,藏品琳琅满目,不仅有古籍,还有字画、书画、文房四宝、红色文物、档案文献等。有一年,他得知一位小河藏友收藏有一套嫁妆柜,是浏阳一位早期革命家的遗物,他立即租车前往,不惜花费数月工资将其购入。

邓昭明手中还珍藏着一幅油画,以木框装裱,古韵悠长。细看这幅画,里仁学校弦歌不辍,飘扬的红旗下学生们抖擞精神,感受红色思想在这片热土上孕育传播。经研究,邓昭明认为此画应系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纪念馆开馆时、全国知名画家应邀创作的主题作品之一。仅此一幅画,便如管中窥豹般展现了浏阳革命先烈们的精神风貌。

古籍,承载着读书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愿;红色文物,铭记着革命者前赴后继、舍身报国的壮志。家与国,始终是历史长河中激励人心的热血篇章,这亦是邓昭明的大部分收藏都蕴含着“家风”韵味和“热血”情怀的缘由。它们虽静默无言,却振聋发聩,如同先贤穿越时空,薪火相传,激励着每一个后来人。

“收藏的最大价值,不在于拥有,在于传承。”多年来,邓昭明深刻体会到,“拥有”仅是文物传承的一种形式,而非最终目的。正如他们家族世代相传的“四箱古籍”,任凭时光流转,其精神内涵始终激励着后人。“被他人收藏不会削弱其价值,反而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更多人。”邓昭明希望用自己有限的生命,为文化传承贡献绵薄之力。

浏阳新博物馆开馆时,邓昭明捐赠了一块蕴含浏阳风土人情的豆豉铺招牌。他始终认为,民藏不如国藏。未来,他计划陆续捐出那些具有珍贵历史背景的藏品,特别是红色文物。邓昭明说,希望这些文物能被更多浏阳人看到,让更多人从文化传承中汲取奋进的力量,在这片热土上找到美好的精神世界。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