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观文(右三)正在给学员们上表演课。
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潘舒敏
“我们要把道路建成风景线,把山冲建成风景区……”
“手工造纸把名扬,活字印刷也开了张。民宿生意蛮不错,客家山歌硬像个样……”
抑扬顿挫的歌声,从张坊镇老年大学排练室传出来。
这是当地村民在排练花鼓戏《上官冲新歌》,也是张坊镇退休教师邹观文退休后创作的第一部花鼓戏短剧。短剧围绕道官冲乡村道路建设事件展开,讲述了道官冲从一个“空心村”蜕变为“非遗生态村”的振兴故事。
少年时结缘,钟爱花鼓戏70多年
走进邹观文家中,四把弦琴很打眼,分别是两把京胡、两把大筒,其中两把手握处已微微泛白。今年81岁的邹观文,8岁时迷上花鼓戏,这一迷就是70多年。
邹观文出生在张坊集镇,小时候就和花鼓戏结下了缘。上世纪五十年代,张坊镇洞溪戏剧团需要小演员出演花鼓戏剧,8岁的邹观文通过老师举荐被选入戏剧团,背着一包米和一床被褥,走进了戏剧团的排练室。
花鼓戏的旋律和唱腔,就像一粒神奇的种子,在邹观文的心里生了根。“初中毕业时,我优先填报了湖南文艺学院附中,可惜未被录取,后在浏阳师范就读,毕业后想去浏阳剧团,也未能如愿。”
邹观文从浏阳师范毕业后,教了40余年书,先后在张坊完小、浏阳十三中等学校教书。2020年,退休十余年的邹观文,收到张坊镇老年大学校长温正桥的邀请,给老年大学的学员上音乐表演课。再次走上讲台,而且是教自己钟爱的音乐,邹观文开心得像个孩子,当即接应下来,并着手备课。
由于老年大学的学员表演底子参差不齐,为了给大家上好课,邹观文在备课、讲课方面下足了功夫,并给底子薄弱的学员“开小灶”。
“虽然有些吃力,但是我身体还行,能为大家做点什么,我觉得很值得。”邹观文说,每每看着教室里40余名老年人的眼里充满了光,他就更加坚定了坚持在老年大学上课的想法。
转眼间,4年过去了,邹观文教过的老年大学学员超过90人。
退休后创作,将家乡巨变写进花鼓戏
老年大学此前的花鼓戏课堂,教的都是老曲,趣味性、创新性不足。于是,邹观文和温正桥商量着要结合张坊镇的实际情况,自创一些歌曲和短剧。
《上官冲新歌》花鼓戏短剧的灵感,就来源于张坊镇上洪村道官冲,以乡村的巨大变化为创作素材。
邹观文告诉记者,他小时候去过几次道官冲,给他留下的印象是“闭塞、偏远、贫穷”。近年来,道官冲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依托底蕴深厚的非遗项目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大力优化公共服务、铺开民宿产业,短短几年就实现了脱胎换骨,在省内乃至全国乡镇的非遗活态保护与传承中走出了一条新路子。
现在,走进道官冲,平坦的柏油路环冲而建,民宿沿着道路间隔排布,和清澈见底的溪水、郁郁葱葱的树林交织成一幅和美乡村画卷。
这些变化如何通过10多分钟的花鼓戏在舞台上表现出来?邹观文作为主创,查阅资料,反复思考,“每日上午都坐在书桌前编写,反复修改。”然后,又和张坊镇老年大学的李华金、王招踴、谢淑英等人逐字逐句地打磨,花了4个月才定稿。
不光作词,编曲也是个难题。由于花鼓戏唱演用的是长沙话,为了让观众听到字正腔圆的发音,编曲时要反复推敲,才能确保旋律、曲调融洽。“每天大概要花6个小时以上的时间来编曲。”71岁的李华金说。
“剧中人物的形象,展现了道官冲村民团结一致、努力拼搏的精神,表演生动地还原了道官冲艰难却充满希望的发展之路……”《上官冲新歌》的第一次完整演出,是在张坊镇“五一”晚会上,现场收获了观众们的热烈掌声。
家乡的巨大变化和大家的一致好评,也激发了邹观文继续创作的热情,“如果条件允许,我还想以张坊镇的西溪大峡谷为原型,创作一部花鼓戏大剧,让更多人知道大美张坊。”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本文链接:https://wap.lyrb.com.cn/content/646842/83/141514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