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文“回乡”
廖静文的两个儿子徐庆平(右)和廖鸿华(左)来到现场观展。
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欧阳稳江
9月20日,由市委、市政府、市政协主办,市委宣传部、市文旅广体局承办的“大爱永恒——廖静文生平事迹展”暨浏阳文化艺术展览中心揭牌仪式在市博物馆二楼举行。
“大爱永恒——廖静文生平事迹展”通过一件件精美文物、一张张历史照片,在全国范围内首次独立展示廖静文先生不平凡的一生,从出生、求学、与徐悲鸿相识相爱,以及对徐悲鸿精神的继承、弘扬,形象地刻画出一个思想独立、人格独立、经济独立的新时代女性形象。她不仅有细腻的女性情感,更是一个心怀大爱、有家国情怀、民族大义的一个伟大的女性。
上百帧文图
首次独立展示廖静文不平凡一生
“我是一个为徐悲鸿而生,为徐悲鸿而活的女人,我一定要把对徐悲鸿的‘小爱’转化成‘民族文化大爱’”“我很幸运能在晚年看到自己的国家强大,这也是悲鸿盼望的,我希望每一个中国人都能自由幸福地生活”……
仿佛是一种内心独白,又仿佛是对整个世界的温情告白,让人看见她多姿多彩的内心深处对于爱的理解——这,不仅仅是她与徐悲鸿的伉俪情深,更是一种对艺术的热爱,对民族与国家的大爱。
现场观展的市民络绎不绝。
1923年4月,廖静文出生于浏阳社港镇,六岁时举家迁往长沙,先后在长沙市十一小学、周南女中读书,1943年考入徐悲鸿先生在重庆创办的中国美术学院,1946年与徐悲鸿结婚。徐悲鸿逝世后,廖静文将徐悲鸿留下的1200余幅作品,及其收藏的1000余幅唐、宋、元、明、清和近代著名书画,万余件图书、图片、碑拓、美术资料等全部捐赠给国家,并捐出北京的一套寓所用来建立徐悲鸿纪念馆。她的一生都致力于培养美术人才与各种公益事业,直至2015年6月在北京逝世。
92载春秋,致敬不朽的辉煌人生。9月20日,市博物馆二楼的浏阳文化艺术展览中心迎来了揭幕以来的第一个展览——“大爱永恒——廖静文生平事迹展”。300余平方米的展厅内,主办方通过“成长之路”“相濡以沫”“继业育人”“为善最乐”四个部分,以实物、图片、视频、音频等展陈方式和手段,展示了廖静文不平凡的一生。
从出生、求学到与徐悲鸿相识相爱,夫妻俩心系国难,相互扶持,伉俪情深。特别是在徐悲鸿去世后,廖静文将伉俪之间的“小爱”化作“民族文化的大爱”,对继承、宣传、弘扬徐悲鸿精神,对中国美术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现场展出10幅徐悲鸿真迹,引得众多市民拍照记录。
在第一部分的“成长之路”中,社港清源村便是廖静文心心念念的精神河流。这次展览不但展出了廖静文的家庭情况及求学情况,还展出多张廖静文怀念故乡和母亲的手稿图片,其中的内容让人动容:“故乡美丽的大自然曾伴我度过纯真的童年,那翠绿的山岚、厚重的山石、涓涓不断的清泉和鸟儿清脆的啼唤,使我的童年充满诗意……”
第二部分的“相濡以沫”,从1942年廖静文随“抗战文艺演出团”在广西桂林演出开始讲述,那些温情的文字和旧照和实物串起了廖静文、徐悲鸿的美好姻缘。廖静文用一个妻子最大的关怀与坚守陪伴徐悲鸿度过了动荡的岁月,夫妻间肝胆相照、琴瑟和鸣,共同营造了一个幸福的家庭,令徐悲鸿的艺术生涯焕发了新的光彩。
第三部分的“继业育人”展示了廖静文在徐悲鸿病逝后,怀着对民族的大爱情怀捐出了徐悲鸿留下的所有文化艺术瑰宝,并把坚持传播徐悲鸿的艺术精神与教育思想,守护徐悲鸿的画作和弘扬中华文化、培养新时代艺术人才当作自己人生的最大幸福和生命寄托,将一生奉献给了中国的文化艺术和教育事业。
第四部分则以“为善最乐”为主题。在廖静文的心灵深处,永远涌动着对故乡、对国家、对民族的爱。她多次为故乡排忧解难,以“为善最乐,为国储才”的大爱情怀,出资帮助大批贫困学生完成梦想,并创办廖静文公益基金等慈善机构,身体力行地守护美、弘扬爱。
徐悲鸿于1943年所作的《徐夫人》。摄影李建
“我就像三文鱼一样,年纪越大越怀念故乡”“是故乡的大山让自己性格坚强,而故乡也是让自己魂牵梦萦的那条河流”……走得再远,廖静文仍然心系家乡。虽然她仅在浏阳生活了6年左右,但在90多年的人生中,她依然多次提起浏阳,并多次关爱着这片土地上的人和事:回乡祭祖、题写镇名、参观学校医院、捐款捐物、书写墨宝、参加校庆……
深受母亲的影响,廖静文的两位儿子徐庆平和廖鸿华不仅特意通过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廖静文公益基金、徐悲鸿艺术委员会在廖静文故里浏阳市设立廖静文奖学金及多次举办美术教师公益培训,2018年向浏阳市博物馆捐赠了100件徐悲鸿、廖静文的文艺作品和其他物件。今年,更是在浏阳成立首间“徐悲鸿美育教室”。
“多少次,母亲戴着这顶帽子出席各种活动,看到这个侧脸就像母亲在聆听故乡的心跳。她的一生都心心念念着故乡,老了以后更加惦记浏阳……”“很高兴能够回到浏阳,和父老乡亲们一起看这个展览。母亲是从这里走出去的浏阳儿女,用自己的一生都在护卫这些徐悲鸿的作品与艺术精神……”展览开幕前后,徐庆平和廖鸿华都深情地表达了对母亲的思念及对浏阳的热爱。
“这次展览我们筹划了一年多,也是在全国范围内首次独立展示了廖静文先生不平凡的一生。这次展览,对于市民了解廖静文生平事迹及大爱精神都是很好的契机,将进一步扩大浏阳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除此之外,还展出了10幅徐悲鸿的真迹。”浏阳市博物馆馆长徐雄辉表示,这要特别感谢徐悲鸿艺术委员会、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廖静文公益基金及徐悲鸿廖静文亲属给予的大力支持。
十幅徐悲鸿真迹
让现场观众大饱眼福
饱含奔放的墨色勾勒头、颈、胸、腿等大转折部位,并以干笔扫出鬃尾,使浓淡干湿的变化浑然天成。马腿的直线细劲有力,有如钢刀,力透纸背,而腹部、臀部及鬃尾的弧线很有弹性,富于动感。整体上看,画面前大后小,透视感较强,前伸的双腿和马头有很强的冲击力,似乎要冲破画面。
画中的马肌肉强健,腹部圆实。这匹马正腾空而起,昂首奋蹄,鬃毛飞扬,精神抖擞,意气风发,让人热血沸腾。作者只寥寥几笔,就使这匹马有形有体,刚劲有力。作者用浓墨来体现鬃毛的厚密,用淡墨枯笔扫出其飞扬之势。
这幅《奔马》由徐悲鸿画于1942年,它与另一幅昂立于天地间、凝视远方的《立马》一起,成为此次展览十幅徐悲鸿真迹中十分受观众喜欢的作品,参观打卡的市民络绎不绝。
“徐悲鸿擅长中国画、油画,尤精素描。他的画作满含激情,技巧极高。所作国画彩墨浑成,尤以奔马享名于世。在徐悲鸿笔下,马既寄托了自己的精神和理想,又在抗战的烽火中成为勇者和斗士的化身,无论是昂首挺立还是纵横驰骋,或是饮水小憩,展现的都是雄浑激昂、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和时代风貌。”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申和平表示,作为一名美术工作者,徐悲鸿的画技值得反复揣摩学习,此次观展受益匪浅。
画作中的女子左手托腮凝神,稍微斜着身子坐在藤椅上,右手随意地搭在椅背上。她的目光炯炯有神,似乎正在专注地看着作画之人,这是徐悲鸿1943年所作的《徐夫人》。在另外于1943年所作的另外两幅“徐夫人”中,《徐夫人像(习字)》画中之人趴在书桌前,一笔一画地正在习字,其一丝不苟的神情,让人感觉到完全做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徐夫人像》画中之人微微扭头看向远方,其神情非常专注,气质高雅……
“我真正找到了我所爱的人。除了你,没有人会对我有这样的爱情,我要把我最珍贵的东西都送给你。”徐悲鸿多次专为廖静文作画,并在很多画作上留下“静文爱妻保存”的字迹。这次展出的徐悲鸿十幅真迹中,有三幅皆以廖静文为主题。透过画作,让人能感受其伉俪情深。
从1943年担任徐悲鸿助手,1944年2月登报订婚,到1953年徐悲鸿逝世,他们相处仅有十年的时光。期间,徐悲鸿数次生病住院,医生多次下达病危通知。在廖静文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下,徐悲鸿得以全身心投入艺术创作和美术教育事业,先后创作出《毛泽东在人民中》《奔马》《国殇》等100余幅绘画作品。他们携手风雨,不仅组建了家庭,廖静文还协助丈夫办画展、进行教学活动、培养美术人才等,做出了非凡的贡献。
徐悲鸿逝世后,廖静文强忍巨大的悲痛,将徐悲鸿遗作1000余幅及其收藏的包括《八十七神仙卷》等唐至近代的著名书画一千余幅和图书、图片、碑拓、美术资料等万余件全部无偿捐赠给国家,并将她和徐悲鸿在北京唯一的寓所“静庐”捐出。随后,在廖静文的努力下,不但举办了徐悲鸿遗作展,还筹建了徐悲鸿纪念馆。
由于历经战火和辗转运输,徐悲鸿的作品多有损坏,许多画作霉变,油画颜料脱落。为了抢救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廖静文在改革开放初期引入了先进的油画修复技术,不仅使徐悲鸿的绘画作品得到了很好地维护、修缮和保养,更使一大批中国的文物和艺术品得到了及时保护,焕发出新的光彩……
除了马系列和徐夫人系列外,徐悲鸿的《群牛》《日暮倚修竹》《竹石鸡群》《猫竹》《白梅》……作为徐悲鸿的得意之作,每一幅画作保存至今都有廖静文的不懈努力。
“在廖静文的心灵深处,永远涌动着对故乡、对国家、对民族的爱。她一生胸怀大爱,热爱大美,充满着对艺术的深情守望,对美好未来的梦想追求;她终其一生守护美,弘扬爱,传递情和梦,把坚持传播徐悲鸿的艺术精神与教育思想,守护徐悲鸿的画作和弘扬中华文化当作自己人生的最大幸福和生命寄托。”
“看了这个展,让我更了解从浏阳走出去的‘大先生’廖静文,对这对艺术伉俪有了更多了解,产生了崇高的敬意。”92年风雨人生,92年的春华秋实。在现场展厅,多位市民在观展后都表示在艺术与生活这条长河中,浏阳走出了廖静文,不仅是浏阳的骄傲,更是浏阳的福气。
名家点评
单霁翔(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廖静文是一位伟大的女性、一位坚强的女性,也是一位好妻子、一位好母亲,更是一位优秀的博物馆馆长。长达半个多世纪的馆长生涯直至逝世,廖静文投入了全部精力,把对徐悲鸿先生的爱转化为对博物馆事业的大爱。她是一位真正懂博物馆、热爱博物馆事业的馆长。
范迪安(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廖静文先生对中国美术事业十分关心,她为弘扬徐悲鸿艺术精神不遗余力,为中国美术做出了特殊的贡献。她慈祥亲切的容貌和充满文化关切的情怀让人永远铭记。
侯一民(油画家、美术教育家):廖静文先生一直坚持不懈地传播徐悲鸿的艺术精神与教育思想,不顾高龄一直坚持在一线工作,为国家坚守徐悲鸿的艺术财富,为中国美术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本文链接:https://wap.lyrb.com.cn/content/646843/68/143003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