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岁的黄瑞祥,每日都会读书看报,笔耕不辍。记者张玲
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张玲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
正是春光明媚的好时节,阳光从窗外倾洒,屋内光线明亮,淮川街道城西社区罗家坝,86岁的黄瑞祥坐在书桌前,认真阅读手中的报纸。《浏阳日报》《长沙晚报》《中国剪报》等摆满了书桌。看完后,他将报纸一一装订好,分门别类,做成月刊、年刊。
收集报纸是他的爱好,坚持阅读是他的习惯,黄瑞祥这样做,已经31年了。
家有墨香
八旬老人收集报纸三十一载
走进黄瑞祥的家,只见窗台的月季迎风摇曳,吐蕊绽放,花香与屋内的墨香相融,浸润身心。家中的书柜、书桌、墙角,四处都被各式各样的报刊、书刊所占据,彰显出主人对知识的热爱与执着。
“我从1993年开始收集报纸,这么多年从未间断。”黄瑞祥从书柜中拿出一摞新装订的报刊,最上面的一本是《中国剪报》。细细查看他收集的报纸,从地方报纸到中央报纸,从党报到文艺报,种类丰富,内容全面。他收藏的方式也很规范,每份报纸都装订成册,边缘整齐,装订针一丝不乱,封面以黄色牛皮纸装裱,用书法大字端正地写着报刊名称、年月份以及落款。
31个春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收藏的报纸不断增加,黄瑞祥家里四处都摆满报纸,沿墙摆放的更是高达两米多。为了让自己珍藏的报纸报刊发挥更大的价值,他多次向市档案馆捐献。2007年,他捐赠了10年的《浏阳日报》(1996-2006)装订本;2015年,他捐赠了17年的《文萃报》(1993—2010年)装订本;2022年,他再次捐赠了《中国剪报》(2006-2021)95册和《益寿文摘报》(1999-2005)37册。市档案馆向其颁发了荣誉证书表达谢意和敬意,这些捐赠不仅丰富了市档案馆的收藏,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黄瑞祥的一生都与文字结下不解之缘。他自幼阅读《四书》《五经》,后来在新华书店工作,博览群书。退休后的他不仅热衷于收集报纸,还热爱收集书籍,家中3个书柜,集满了1200多本书,不少朋友都将他家当作小型图书室。
黄瑞祥妻子王忠清笑着说,黄瑞祥始终与墨香为伴,这么多年,他每天都花两三个小时阅读看报,然后精心装订成册,并做好防潮防虫的工作,“整整31年,他的初心始终未改。”
文字力量
著书写志让晚年生活发光发热
黄瑞祥书桌上有一个小小的记录本,上面记录着生僻字的解析。这么多年来,在阅读书刊时遇到不认识的字,他都会查字典、认真做笔记。
对知识的渴求,是他坚持阅读的动力所在。“《史记》对我的影响极大。”黄瑞祥不仅被书中文字吸引,更被其中的力量感染,他问自己,既然喜爱文字、钻研知识,为何不试着著书写志,为社会、为后人奉献属于自己的一份光和热呢?
“我参与了《浏阳市志》的编辑,后又参与编辑了《浏阳市民政志》《浏阳市文联志》《浏阳市城市管理志》,如今正在编写《大围山国家森林公园志》。”黄瑞祥自豪地表示。写志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但是写志也面临着巨大的难点,一些历史事实因时间久远模糊无法考证,他不怕苦不怕累,就是担心事实有偏差。幸而从1996开始收集的《浏阳日报》,如同他的良师益友帮助他破解了许多难关,让他得以重新回顾历史、反复查证。
除了写志,黄瑞祥还积极参与了《浏阳烈士英名录》(修订版)的校对工作。他花费近一年的时间,以高度的专注力在1.7万余卷烈士档案、约280万文字勤恳耕耘、反复核查,纠正了原书一共1775处错误。在参与撰写《浏阳英烈传》时,收集报纸的习惯再次帮助了他,他通过《浏阳日报》查询到1987年牺牲的烈士李桂林、1988年牺牲的烈士萧友庆等英雄事迹,还通过翻阅《人民日报》,查询到了1970年牺牲的浏阳烈士罗秋华的光辉人生,为书籍增色不少。
阅读文字、汲取力量,尽管已是86岁高龄,但黄瑞祥老人依旧精神矍铄,充满活力。他在服务社会的同时,还出版了《联句拾馀》《书言掠影》两本书,如今,他正在撰写第三部书籍《春秋杂记》,记录自己人生的宝贵回忆。他以文会友,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伙伴,他活到老学到老,在文字中不断成长,让自己的晚年生活更加充实、幸福和美好。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本文链接:https://wap.lyrb.com.cn/content/646848/68/137606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