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辣椒大王”杨意红获评敬业奉献类“中国好人”
2024-04-25 10:25:55 字号:

“辣椒大王”杨意红获评敬业奉献类“中国好人”

为农服务60余年不改初心,用汗水和智慧建起一个“辣椒王国”

将火辣梦想,栽种在大地之上

“辣椒大王”杨意红获评敬业奉献类“中国好人”

04、05版民生深读-6.jpg

杨意红(左)和孙子杨剑锋正在查看辣椒苗。

文/图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欧阳稳江张玲彭红霞

谷雨之后,春天的田野开始热闹起来。布谷声声,在葛家镇,所有的村落都紧贴着节气,农人们都在为辣椒而奔忙。走进葛家镇金源村的辣椒实验大棚,便如同走进了一个品种丰富的“辣椒王国”:“这是葛家鸡肠子辣椒,旁边的是衡东三樟黄贡辣椒,再过去一点是湘阴樟树港辣椒,都是‘国字号’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如果你在大棚里遇到一个衣着朴素、满手是泥,却对各种辣椒品种如数家珍的老人,可能猜不出他就是鼎鼎有名的“辣椒大王”杨意红:曾被评为省、市、县劳动模范,曾当选为浏阳市、长沙市、湖南省及全国人大代表的他,近日又获评2024年第一季度中国好人(敬业奉献类)。

一粒种子的梦想

对于很多湖南人而言,无辣不欢。一把辣椒,随便加点什么食材炒了,便是下饭的好菜。在过去的湘东山区,或红或绿的辣椒不仅鲜活了庄稼人的日子,也换来了柴米油盐,无数人的命运与这种植物紧紧联系在一起,分也分不开。从某种意义上讲,辣椒既是村庄的见证者,也是时代的守护者。

04、05版民生深读-7.jpg

看着自己亲手栽种出来的辣椒,杨意红脸上露出满意的微笑。

而杨意红的辣椒梦,是从一粒小小的辣椒种子开始的——

1941年,杨意红出生在浏阳的一个普通山村里。因为家境不好,小学毕业的他回到了当地的农业社当了一名主力会计。1956年,年仅15岁的杨意红带领了一群年轻人先后创办了试验农场和化工厂,好学又爱钻研的他兴致勃勃地搞起了植保、化肥、种子试验,引起了当地政府的重视。

“那时大家的日子都很苦,便一心想着弄点好品种为集体增收。”1961年,杨意红担任了乡上的农业技术员。只有小学学历的他,虽然起点比别人低,却是干劲十足。向书本学,向能人学,也“厚着”脸皮去敲大学与农科院教授们的门。正是凭着一股子钻劲,他成了十里八村有名的农技专家。

2221111.jpg

位于葛家镇金源村的辣椒实验大棚。

1982年分田到户后,杨意红在葛家及邻近乡镇给150多户农民种西瓜,包制种、包技术、包销售。1986年,他创办了中国第一个民间果蔬实用技术研究所。在杨意红的带动下,浏阳出现了几位年收入达万元的蔬菜种植大户。为此,他被评为全国农村致富能手,并当选为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

1982年,分田到户制度在葛家实行,杨意红这位没有编制的农技员也回到了家中务农,有了更多自由支配时间的杨意红开始关注起了辣椒树。在当地,村民们有种植长线椒的习俗,并自发形成了一个小型的辣椒市场。但本地辣椒产量不高,挂果期不长,供应市场的时间短,这都成为制约当地辣椒种植产业发展的瓶颈。

“培育新品种辣椒,带动农民增收,是我做研究的最大动力。”为了破解这一难题,杨意红从当地农户家中找到了几百棵合适的单株,开始了辣椒的提纯实验。这于他而言,无异是摸着石头过河。时间一年接一年的过去,随着被提纯的辣椒品种越来越好,杨意红的心思更活泛了——这些新品种是否能走出浏阳?

1987年初冬,在海南三亚,阳光和煦,温暖如春。当地的一个蔬菜制种基地里,杨意红正带着30多名从家乡而来的农民,趁着冬春的农闲时节,利用海南的土质和气候优势,进行辣椒制种,当年便小有收获。这让杨意红兴奋不已,逐年扩大了在海南的蔬菜制种基地规模。

到1994年,杨意红的“种菜大军”已达600余人,租赁耕地3000多亩。这一年,浏阳市果蔬协会在三亚正式挂牌成立,发展会员100多人。为了提高科技含量,杨意红特意从湖南省农科院邀请了技术人员到三亚进行现场指导和技术培训。据统计,浏阳农民在海南种植蔬菜最兴盛时面积超过4万亩,每年运回湖南等地的辣椒10多万吨,每年为农民增收3000多万元。杨意红也因此成为湖南“候鸟农业”的领军人物,为缓解湖南省内淡季蔬菜供求矛盾作出了重要贡献。

“能带着菜农反季种菜增加收入只是其一,在海南育种取得突破性发展才是我最高兴的事——培育的多个特色新品种不仅在湖南得以推广,还被引入到了广东、广西、云南、陕西等上10个省份,得到了椒农的一致好评。”杨意红回忆,到2007年,湘研种苗、亚华种苗、各个省市蔬菜科研部门从海南基地拿的种子多达10万公斤,少的时候也有4万公斤。

一棵幼苗的成长

“少小怀梦学农艺,浏阳精英传宗义。弹指一挥六十年,服务不计名和利。感恩社会遇知己,未能回报心铭记。岁月悠悠催人老,庆幸暮年人摸地。可喜事业未停留,抱团同行共勉励。”75岁那年,杨意红自题了一首小诗用以回顾自己一生的辣椒梦,也见证着这棵梦想之苗的成长。

“怎样才能让辣椒抗高温?能高产?”为了解决这一悬而未决的问题,2011年,已经70岁的杨意红着手培育新品种辣椒树——用外地引进的辣椒做父本,本地辣椒为母本,开始杂交实验。

2232123.jpg

杨意红和孙子一同整理刚摘回来的辣椒,讲述着他与辣椒的故事。

在实验的三年时间里,杨意红不记得自己翻阅了多少资料,也不记得跑了多少趟省城求教专家。功夫不负有心人,2014年,杨意红的杂交实验获得了成功——一棵高达3米多的辣椒树,成为了辣椒大棚里一道亮丽的风景。

“这棵辣椒树是大棚里名副其实的‘辣椒树王’。”杨意红介绍,这棵“辣椒树王”由三株不同生长期的辣椒树生长在一起。第一年它基本没挂果,到了第二年非但没有枯死,底部还挂满了红色的辣椒,树顶则在持续开花、结果。

而更让杨意红最满意的是这棵“辣椒树王”的抗温性。本地辣椒不抗温,气温一到35℃就不挂果,但“辣椒树王”的抗温性要好很多,40℃以上都能结果。此外,“辣椒树王”产出的辣椒适合干鲜两用,辣度也高,能够从中提取出红色素以及辣椒素等物质。

“本地辣椒基本是一年生,而我培育出来的这个品种,只要温度湿度适合,就能够实现多年生,高产能有三年。”杨意红说,按照自己的测算,一亩地能种千余株辣椒树,保守估计亩产能达到6000斤以上。

QQ浏览器截图20240425093958.png

杨意红细心地照料着辣椒苗,每天都认真记录下大棚内的情况。

当问及这一“辣椒树王”品种什么时候推广时,杨意红摆了摆手,“多做实验比匆忙进入市场要好得多,培育的辣椒要经得起市场的考验。要对种植户负责,先实验培育,再试种,看看菜农和市场的反应,最后才能进入市场去推广。”

附近村民都说,“老杨不会做生意。”但杨意红心里有着自己的盘算,不仅是辣椒,他要让村民们都种上自己培育的各种蔬菜品种,解决当前蔬菜存在的适应能力差、抗病能力弱、口感不佳等难题。

怀着对培育辣椒新品种的那份执着,杨意红先后成功培育出湘椒33号(红秀2001)、湘椒42号(红秀2002)、湘椒43号(红秀2003)等多个辣椒新品种,且已有数十个品种通过了品种审定,在全国范围内广泛种植。其中培育的“鸡肠子辣椒”获评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为当地农业生产转型及美丽乡村建设提速带来了绿色机遇。由此,杨意红有了个外号——“辣椒大王”。

“我不是什么‘辣椒大王’,没有什么经验,有的都是教训,在培育辣椒品种的路上,99%都是失败的,但只要有一丝成功的希望就要去尝试。”对于这个外号,杨意红心知这是大家对他的肯定,但他将这个外号看成一种更大的鞭策。

一片森林的广袤

树,是人生的地标、物候和参照物,有了一棵树,人生的节点也就格外清晰。行走在繁忙的人世间,村庄生长在大地之上,就有了树木的根系、枝叶,有了森林的广袤无垠……

和辣椒打了一辈子交道,杨意红养成了每天早晨五点就起床工作的习惯,每天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基地里看辣椒。为了将全部精力放在辣椒品种的选育上,2008年,杨意红将海南的基地交给了儿子杨以龙,自己则回到了老家葛家镇建起了实验大棚。“目的就是为了引进新的品种,结合本地辣椒的实际情况再进行培育。”

312312212.jpg

祖孙四代手捧着辣椒,“火辣”事业代代相传。

经过多年的培育,杨意红研发的30多个辣椒品种已销往湖北、四川、广东等10多个省份,每年种植面积超过20万亩,其中湖南本地达6万亩。

2016年,鼎鼎有名的樟树港辣椒遇到了急需提纯的问题。在此之前,当地政府已经请了不少技术人员进行试验,可惜都未能成功。几经辗转,这个任务交到了杨意红的手中。为此,杨意红特意将种子带到了海南去育种,可是效果却不够理想。杨意红精挑细选了1300多株试验苗进行杂交,最终挑出了两棵最好的移栽到了浏阳。经过四年的不断努力,樟树港辣椒提纯难题得到了解决,这让当初不太信任杨意红的椒农们纷纷表示服气。

“我希望培育出来的品种能让市场满意,能让种植辣椒的农民开心。”这些年来,让杨意红最为骄傲的便是为家乡量身培育的“鸡肠子辣椒”。2017年11月,葛家“鸡肠子辣椒”获评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这也是浏阳首个“国字号”蔬菜品牌。2018年7月,葛家“鸡肠子辣椒”正式上市,走向更多家庭的餐桌。

与此同时,“鸡肠子辣椒”还作为扶贫“法宝”,从葛家走向全国。在河南南阳,以“鸡肠子辣椒”作为母本的“辣丰3号”受到当地农户的欢迎,种植面积超过1万亩。60余年“火辣事业”,一辈子热血丹心。据不完全统计,60年来,杨意红共组合试验选育的辣椒品种多达300多个品种,共培训杂交制种技术人员1000多人次、丰产栽培能手5000多人,技术咨询服务8000人次以上,配套提供品种说明书及丰产栽培技术资料9万份以上,辣椒栽培技术手册5000多本。

在杨意红的引领下,祖孙三代都与辣椒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浏阳老家的研发基地,杨意红亲自坐镇,儿子杨以龙在海南的生产基地驻守,孙子杨剑锋则主要负责市场对接、推广……

“春节前后正是辣椒育苗的紧要关头,这10多年来,我们一家人都没能好好聚在一起过春节。”在杨剑锋的眼里,爷爷是“辣椒王国”中的第一批原住民、拓荒者。沿着这条路,从未退缩过的爷爷,便是最好的精神坐标。

三年前,为了壮大浏阳豆豉产业,恢复使用最地道的豆豉原材料——拖泥豆,年过80的杨意红毅然接过了提纯拖泥豆这一重要科研任务。今年,他的科研项目已经取得重大突破,试验种植了30余亩拖泥豆。

“在三亚、浏阳两地反复试验,传统亩产100多斤,我们提纯目标是超过200斤。”得知荣登“中国好人榜”的时候,杨意红正蹲在地里看他的科研种苗。雨后阳光格外明媚,翠绿的豆苗在风中轻轻摇曳,犹如一片绿色的森林。

举目四望,山色苍茫,辽阔的绿野烟水般波动。在春季,这是乡土的神话和梦。像是那棵不肯泯然于众的树,不仅拥有自己的故事,而且长成了一片广袤的森林。

从一粒种子的扎根发芽,到一棵幼苗的茁壮成长,再到一片森林的广袤无垠。杨意红希望能让更多人看见乡村,了解乡村——

这,便是最美好的所在。

人物简介

杨意红,1941年生,葛家镇金源村人,曾任湖南省蔬菜办海南基地管理处副主任,高级农艺师。曾被评为省、市、县劳动模范,并当选为浏阳市、长沙市、湖南省及全国人大代表。1986年创办了中国第一个民间果蔬实用技术研究所,同年被授予“全国科技致富能手”称号,2006年被科技部授予“星火科技”二传手荣誉称号。因为在辣椒种植和品种培育上颇有造诣,人称“辣椒大王”,开创了线椒育种的先河。在他的带领下,经过多年研究,成功培育出了湘椒33号、湘椒42号等300多个辣椒新品种,其中30多个品种在全国范围内广泛种植,部分品种远销海内外,让椒农每亩产值增收600—1500元。2017年,他承担了樟树港辣椒、衡东黄贡椒等四个国家地理标志辣椒品种的提纯复壮。60年来共培训杂交制种技术人员1000多人次,培训丰产栽培能手5000多人次。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