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融合历史与文学,“复生”谭嗣同
2024-10-16 10:35:39 字号:

融合历史与文学,“复生”谭嗣同

浏阳作家彭晓玲长篇小说《谭嗣同》读书会在湖南省社科院举行

06版文化-4.jpg

10月11日,“德雅文学工作坊”第六期彭晓玲长篇小说《谭嗣同》读书会在湖南省社会科学院举行。记者欧阳稳江

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欧阳稳江长沙报道

四年时间阅读和走访,三年时间集中创作,一年时间修改润色……从2016年到2023年,浏阳作家彭晓玲倾注了无数心血和汗水,完成了3卷共计62章99万字的巨作——长篇历史小说《谭嗣同》。

10月11日,由湖南省作家协会、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湖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办,湖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湖南文学研究中心、浏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浏阳市谭嗣同文化研究会协办的“德雅文学工作坊”第六期彭晓玲长篇小说《谭嗣同》读书会在湖南省社会科学院举行。湖南省作家协会、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等社会组织、媒体及研究机构的20余名专家学者出席。读书会由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所长、湖南省文学评论学会会长卓今主持。

对伟大先驱的致敬

《谭嗣同》出版是湖南长篇小说的重要收获

“谭嗣同生活在社会的大转型时期,这个时期不仅仅是谭嗣同的个人变化,而是整个社会都在转型。他非凡的人格,是一个难以企及的高维度。今天我们从不同角度来探讨谭嗣同,是一种对伟大先驱的致敬。”读书会开始,主持人卓今高度肯定了谭嗣同的现代意识与视野,同时勾勒出“魏源—郭嵩焘—曾纪泽—谭嗣同”等“开眼看世界”的湘人序列,拓展了《谭嗣同》及周边话题的讨论。

随后,新湖南文体频道总监、《湘江副刊》主编曹辉接过话题,从“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作家”的角度,将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自留肝胆两昆仑”阐发为近代湖南人的侠义果决和革命精神,并对湖南作家热衷写湖南名人文化的写作现象进行深入分析。他表示,《谭嗣同》一书,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从唐浩明的《曾国藩》《杨度》,到聂茂的《王船山》,再到彭晓玲的《谭嗣同》……这些作品无一不是以湖南名家为中心进行创作的。”究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寻求答案:首先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湖南作家们的文化自觉是极其典型的;其次是湖南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众多杰出的历史人物提供了丰富文学创作素材;再次,历史名人往往代表着一种精神力量,他们同样也是湖南作家的精神寄托和价值追求。曹辉希望,此次读书会不仅是对《谭嗣同》这部作品的深入探讨和交流,更是对湖南文化的一次深刻回眸和展望。

湖南省作家协会创研部主任贺秋菊肯定了《谭嗣同》题材厚重,是研究湖湘文化的一份优秀答卷。与此同时,她就《谭嗣同》隶属的“湖湘历史文化名人长篇小说创作工程”讨论了作家与评论家的关系,呼吁彼此建立长期合作、结对共生的良性关系。

因曾深度介入、指导过《谭嗣同》的写作,湖南省作协副主席龚旭东细致还原了小说从设计到成型完善的过程。与此同时,他对作品背后作家本人付出的努力,对作品“掐头去尾”的结构,塑造出复杂丰满的谭嗣同形象以及诸多虚构“造境”背后的想象力给予高度认可:首先,因为谭嗣同是个非常丰富的历史人物,其题材既重大又充满挑战,彭晓玲从一个普通的作家变成了谭嗣同的研究专家,这要求作家完成自我超越;其次,《谭嗣同》的出版是湖南长篇小说的重要收获,其意义超越了长篇小说历史范畴,对人物的还原度比较高;再次,作者掐头去尾的构思很有独特性,谭嗣同为什么成为谭嗣同,为什么敢于断头勇于流血?谭嗣同不仅仅是壮烈的革命人物,更是一个真正有血有肉、情感丰富、充满痛苦与悲愤、压抑又勇敢果决的谭嗣同。

作者对谭嗣同的家国情怀、生死观念、复杂的情感和内心世界都表达得非常真切,跳出了史料进行了更加细致地表达,为读者真实地还原了谭嗣同与其他人物、环境的关系。《谭嗣同》的写作,造境非常缜密、真实,比如谭嗣同与父亲的关系,父亲的貌似专制、不体恤,内心却温情,而得知谭嗣同要远行,父子坐了一夜;再比如谭嗣同不同场合的练剑,小说的情节、语言、人物塑造、虚构造境等方面也可以给很多历史人物小说的写作带来很大启示。

融合历史真实与文学想象

“复生”谭嗣同、晚清历史现场、湖湘精神

“谭嗣同波澜壮阔又苦命悲情的一生就凝聚在这近100万字的《萌动》《觉醒》《怒放》三卷中,复生由此‘复生’。这三卷本著作,展现了谭嗣同由醉心于考据辞章、藉由游学等传统门径报效国家,中经甲午巨变而“征诸实事”探索变革之路,再到在湖南北京变法实践中冲决网罗救国救民的人生历程。这个历程,也是作家追寻谭嗣同足迹,仰慕先贤,内心时时激荡不已的历程……”

小说与历史、地方与个人是会议的讨论焦点。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郭钦围绕“历史—历史小说—历史与小说”,指出作品通过融合历史真实与文学想象,很大程度“复生”了谭嗣同形象(注:谭嗣同,字复生)、晚清历史现场和湖湘精神。而作为长篇历史小说,《谭嗣同》既不缺乏真实性,又通过塑造上百个人物互相映衬,作者对人物的壮美、叙事语言的优美都值得细细品味。

“很多时候,讲历史就是讲故事,如何讲出来才是真的考验功夫,历史性和文学性的界限感把握很重要。回到历史文本的田野,历史小说要入时入境。《谭嗣同》做到了大事不虚,更重要的是作者在细节中理解了这个人、描写这个人,塑造这个人,这个结合十分不容易。”因为编辑过不少与浏阳相关的书籍,岳麓书社副编审刘文细致剖析小说对晚清历史现场的重塑,并引入人类学视野,类比田野调查法,在历史“深描”层面对作者提出更高的期待。

“这部小说,会让很多人跳出谭嗣同在历史书上的印象。尤其让人眼前一亮的是作者没有去写谭嗣同赴死,而是在历史真实的基础上去发挥想象、虚构细节,写出谭嗣同那灿若星辰一生形成的原因,很让人着迷。”电影导演王东站在导演视角,将《谭嗣同》与1980年代同名电影及相关题材纪录片进行比较,探讨通过镜头塑造湖湘历史人物的方法。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副所长王瑞瑞表示,长篇小说《谭嗣同》以艺术想象熔炼历史事实,展现了深厚的历史底蕴和较强的艺术感染力。一个纯真深情的湖湘青年,被时代枷锁挟制的孤独才子,以决绝之姿冲破桎梏的维新志士在彭晓玲的笔下鲜活了起来。

三卷本、洋洋99万言,以谭嗣同为镜,让读者触摸到了晚清时期思想、知识与文明转型的脉动,目睹了那个时代群体焦灼彷徨的匆匆流影。小说的成功基于作家对中外思想史、政治史及文明史拥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对晚清知识群体的思想转型进行了较为透彻的剖析。在对历史进行理性审视的同时,作家凭借对谭嗣同这个历史人物的偏爱,创作出晚清集体群像中最为瞩目者谭嗣同的形象。

随后,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人员邓谦林、龙昌黄、刘启民、刘芳、周紫薇从艺术手法、叙事形式、人物形象塑造以及地域文化的展现等方面对小说进行深度剖析。大家一致认为,《谭嗣同》作为一部重要的历史题材小说,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通过文学手法生动地再现了英勇无畏的维新派人士谭嗣同生命中最绚丽的成长历程,巧妙地将历史人物的真实经历与文学创作的想象力相结合,成功地塑造了立体的、鲜活的及不断成长的谭嗣同形象,展现了他坚定的爱国信念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相关链接

《谭嗣同》内容简介:小说以《萌动》《觉醒》《怒放》三卷的体量,力求全景式地展现在晚清社会急剧变化的时代背景下,谭嗣同迅速成长为维新变法勇士,并为变法而慷慨献身的伟大生命历程。以此为线索,串联塑造了诸如欧阳中鹄、贝允昕、涂儒翯、梁启超、唐才常、陈宝箴、熊希龄等一大批晚清爱国知识分子群像。在西学东渐的人文大背景下,既充分描绘了清末积贫积弱的复杂社会现实,又详细再现了各阶层知识分子不同的救国道路之间的激烈的争鸣甚至冲突。《谭嗣同》是一部难得的以晚清爱国知识分子群体为主角的“诗家之书”,是歌颂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的英雄赞歌,是描绘奏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序曲的宏伟画卷。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