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王永新
中国有句老话,叫“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食物对我们的生活至关重要。以前说粮食,主要指水稻、小麦等主食。今天说粮食,除主食外,还包括很多其他食物。
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大食物观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既向陆地要食物,也向海洋要食物,耕海牧渔,建设海上牧场、‘蓝色粮仓’”“农林牧渔并举,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提供了重要思路和方法。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对于有着14亿多人口的中国来说,我们的耕地面积有限。树立大食物观,就是把思路打开来解决吃饭问题。大食物观是一种全面的食物观念,强调从耕地、草原、森林、海洋、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多个来源获取食物资源,以满足人们对食物多样化、营养和健康的需求。这一观念旨在通过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多次强调大食物观的重要性,大食物观的内涵不断丰富和发展。
一、树立和践行大食物观的客观依据
一是从食物来源来看。食物不仅来自耕地,还包括森林、草原、海洋等多种资源空间。食物不仅来自传统的农作物、畜禽、水产等资源,也包括更丰富的生物资源。
二是从膳食结构来看。大食物观不仅指向主粮,同时指向“副”食,注重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素的均衡摄入。大食物观强调食物的多样性和全面性,注重膳食结构中食物的种类,使膳食结构更加合理。
三是从产业链条来看。大食物观涵盖了种植、养殖、加工、流通、销售等完整供应链条,通过各个环节的紧密协作,多渠道开发食物资源。
四是从地域差异来看。我国地域条件差异大,资源禀赋各不相同,形成了各地“土特产”,以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食物需求。
二、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实践要求
一是开发多元化食物供给渠道。积极开发多元化的食物供给渠道是解决多元化食物供给的必然要求,要积极推动农业生产向多元化、高效化、生态化方向发展。提高食物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和环境污染,减轻粮食供给压力。
二是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饮食文化。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就是要树立大食物观,因为大食物观与传统饮食文化中的“民以食为天”“药食同源”等理念高度一致,倡导人与自然、社会以及自身和谐共处。大食物观提出了更加全面、科学的食物发展理念,意味着新的传承和发展。
三是满足公众日益丰富的个性化需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物的个性化需求越来越高。大食物观鼓励人们树立营养、健康、绿色的食物消费观,推动膳食结构调整和升级,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大食物观背景下我国粮食安全发展路径
首先,充分挖掘地方优势,优化食物供应结构和布局。发挥地方特色资源优势,以特色种养、特色传统食品、功能性食品为重点,开发专属性特色产品,以特性和品质赢得市场。同时,合理规划利用耕地、牧地、渔场、林地等资源,形成符合市场需求和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
其次,加强科技驱动,促进食物全产业链升级。围绕食物产业链发展中的短板弱项,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积极开展农业优势品种育种攻关。研发适合多样化食物生产的设施设备,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提升食物规模化、标准化的种植(养殖)水平。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食品安全水平,开发更多高附加值、营养健康的食品。
最后,加强食育推广宣传,引导健康饮食观念。通过学校教育、社区宣传等方式,积极宣传大食物观、健康饮食和减少浪费的理念。充分利用新媒体的流量优势,提高公众对大食物观的认识和关注度,引导消费者形成绿色健康的饮食消费习惯。同时,将大食物观与传统文化结合,增强人们对食物的敬畏之心,激发人们对食物的珍视和节约意识。
(作者系中共浏阳市委党校讲师、教研室副主任)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本文链接:https://wap.lyrb.com.cn/content/646854/50/143638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