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锄头,拿起笔;凌晨四点来临帖习字……
小河有位“农民书法家”,作品亮相省书法展
不做农活的时候,卜传和整天泡在书房里。
文/图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欧阳稳江刘珂
近日,由湖南省书法家协会主办的“风华正茂”——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暨湖南省书法家协会成立40周年书法作品展公布了入展、入选名单,共评出110件作品入展,其中有小河乡村民卜传和的作品《浏阳河赋》。
“对我而言既是鼓励,更是一种鞭策。”卜传和自幼爱好书法,但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三年前,年过花甲的他重拾这份爱好,每天凌晨四点就起床揣摩练习书法。近年来,这位“农民书法家”不仅加入了市书法家协会,其作品更是在省市多个展览“露脸”。
心存墨韵
当农民的他,一生未放弃对书法的喜爱
初见卜传和,花白的头发、简单的衣着、一双泛白的黄胶鞋,与很多朴实的农民无异。深秋时分,正是农家晒茶籽的时候,63岁的他做农活的动作娴熟麻利,让人好奇这双长满老茧的手是如何写得一手好字的。
每天凌晨4点多,卜传和就起床读帖、练字。
穿过堂屋,见到一间简陋的土房子,这便是卜传和的“书房”了,墙壁上挂满习作,一张堆满笔墨纸砚的工作台格外引人注目。站在工作台前,卜传和像是换了一个人:弯腰凝神,稍作停顿,柔软的宣纸上落下数行笔力浑厚的大字。
“结构方正茂密,笔画横轻竖重,笔力浑厚,挺拔开阔雄劲,难得的好字。”短短数分钟的时间,静观的人无不屏气凝神,待他书写完毕,纷纷忍不住称赞起来。
“这几年,基本上每天练三四个小时,不做农活的时候,我就整天泡在书房里。”搁下笔,卜传和缓缓道来:以前因为苦于生计没有时间习字,到了晚年,他终于可以重拾爱好,让书法成为自己的必修功课,这一坚持,就是整整三年。
卜传和的祖父是当地有名的私塾先生,一手好字在十里八乡有口皆碑。传承优秀的家学,卜传和的父亲同样写得一手好字。幼时,父亲写字的时候卜传和便会在一旁观摩,没有笔墨纸砚,他便以手指当笔,进行“书空”。自此,对书法颇感兴趣的卜传和抓住了任何练习的机会,下田耕种休息时,田间的小石头也成了他的书写工具。
也正因为卜传和的坚持,当时还在小河乡工作的书法家潘颂华注意到了眼前这个青年,便送了一些字帖和习字工具给他,并鼓励他要坚持下去。成年后,卜传和为谋生计外出打工,下工后工友们或闲聊或打牌,只有他悄悄躲在工棚里练字:“也有人笑我一个农民爱风雅,可是我也管不了那么多,喜欢就是喜欢。”
持之以恒
三年来每天凌晨四点,便起床临帖习字
“活到老,写到老。每天写一写,只要有心,什么时候学习都不算晚。”对卜传和而言,笔墨之间春秋长,柔软的宣纸,扑鼻的墨香,黑白布局随意自然,笔墨浓淡自有雅趣,无论是提、按、使、转,无不散发着细节之美。
卜传和作品《浏阳河赋》。受访者供图
2021年,卜传和不再满足于无系统的零散练习,他主动求教于潘颂华与叶年洲两位书法家,希望能获得更深层次、更加专业系统的学习。
此后,卜传和开始了自己的书法进阶之路:每天凌晨4点多,他就起床读帖、练字。
米芾善于在正侧、偃仰、向背、转折、顿挫中形成飘逸超迈的气势、沉着痛快的风格;文徵明的小楷取法“二王”,笔画圆劲丰润,结体稳健且善于留白,给人温纯精绝、清劲秀雅之感;王羲之的字端秀清新,有一种“飘若浮云、矫如惊龙”的美;而颜真卿笔力雄健,其风格雄浑豪放,气势磅礴……卜传和如饥似渴地读着这些古代书法大家的帖子,并开始有意识地汲取众家之长,并将自己的领悟运用到练习中。
“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在临帖时,笔画的一起一收,一转一折,长短大小,轻重虚实等,卜传和都严格要求自己,追求帖字的细节。学得了“形似”后,他便不再拘于一笔一画的刻板模拟,而是通过用笔、结体方法灵活运笔,以求对原帖精髓的运用达到协调统一。
“写字与书法创作还是有很大的区别,这中间需要不断培养自己的审美。”尽管并非科班出身,但因为有一定的功底,再加上足够的勤奋,卜传和进步十分惊人:短短两三年的时间,他不仅加入了市书法家协会,还在长沙市第二届老年农民书法大赛等比赛中获奖。
“在这样的环境下还能坚持学习,现在还能坚持自己的审美,并尝试运用到书法创作中去,让人钦佩。”得知成功入省展的卜传和只是一名普通的农民,不少书法大家都纷纷点赞。对于大家的赞叹,卜传和笑着回应:“在书法这条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会坚定地走下去。”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本文链接:https://wap.lyrb.com.cn/content/646854/75/144097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