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文《浮粱店湘水流沙》新书分享会在浏阳举行
11月23日,“名家会客厅”索文《浮粱店湘水流沙》新书分享会在新华书店·中心书城进行。记者欧阳稳江
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欧阳稳江
2024年7月,在继《我的浏阳兄弟》《胖子美食家》后,浏阳作家索文的长篇小说《浮粱店湘水流沙》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这部小说入选2024年第4期中国作家网文学好书入围书单、探照灯好书8月十大中外类型小说及《深圳特区报》第三季度中文长篇小说十佳。
11月23日,由市作家协会、市新华书店、市图书馆主办的“名家会客厅”索文《浮粱店湘水流沙》新书分享会在新华书店·中心书城进行。分享会由湖南图书馆读书活动部副主任匡籽衡主持,邀请了索文、清史学者谭伯牛、湖南省作协全委会委员彭晓玲作为对谈嘉宾,就《浮粱店湘水流沙》创作的话题进行对谈。
索文为读者现场签名。市新华书店供图
作者简介
索文,湖南浏阳人,在“网易·人间”平台累计刊发近70万字非虚构作品,已出版《我的浏阳兄弟》《胖子美食家》《浮粱店湘水流沙》。
对谈嘉宾
谭伯牛:清史学者,著有《战天京》《天下残局》《湘军崛起》《盛世偏多文字狱》《近代史的明媚与深沉》《毕竟战功谁第一》《应解人间不自由》,点校《江忠源集》《王錱集》,校译《天国之秋》《湖南人与现代中国》。
彭晓玲: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作协全委会委员,湖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湖南省散文学会副会长,浏阳市文联副主席,浏阳市谭嗣同文化研究会会长。曾出版散文集《红石头的舞蹈》《挂在城市上空的忧伤》《苍茫潇湘》《寻访谭嗣同》,散文特写集《民歌婉转润浏阳》,长篇历史小说《谭嗣同》,长篇报告文学《空巢:乡村留守老人生活现状启示录》等。
品书畅谈
“浮粱店”不仅是故事发生的舞台,更是社会变迁的缩影
匡籽衡:故事发生在清末民初的长沙,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半湘街上的一家小茶馆“浮粱店”成为了故事的核心舞台。店主卢磊一,一个百岁老者,以其传奇的人生经历,串联起了一个个扣人心弦的故事。小说中的半湘街不仅是故事发生的舞台,更是社会变迁的缩影。作为一个主持人同样也是一个读者,我是索文老师的铁杆粉丝。这次能有机会在浏阳与您对话很荣幸。我先代表浏阳的读者提问,书名为什么叫“浮粱店”?很想知道您为什么要写这样一本小说?
索文:我书中的主角名叫卢磊一,出生在1888年。他站在1996年的门槛上回望旧事时已是108岁。因为活得太久,回望这一辈子,岁月恰如浮光掠影,往事不过一枕黄粱。卢磊一在半湘街上的茶馆之所以取名为浮粱店,也是因为这种“浮生若梦,一枕黄粱”的感觉。因此,这本书也取“浮粱店”作为书名。
今年是我写作的第九年,最开始的《浏阳兄弟》《胖子美食家》,我都是写身边人和身边事。但散文里那些深沉又冗长的情绪让人心情变得郁郁。我想将这些情绪释放出去,逃离现在的写作语境,站得远一些,再远一些,就开始写小说。
独特的人物视角,让读者感受鲜活的历史与鲜明的时代精神
匡籽衡:对作者和读者而言,作品就是最好的桥梁。谭老师与彭老师对这本书有什么评价?
彭晓玲:索文的《浮粱店湘水流沙》读起来引人入胜,作为读者,它和我自己的精神非常契合。第一,它就像一幅大型的浮世绘,通过一个长沙的小片警卢磊一的眼睛,巧妙地融合了萍浏醴起义、抢米风潮、办铁路等大的历史事件。还描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风景、风俗、小人物的各种生存状态等,让人身临其境;第二,它吸收了索文前两部作品的优点,且更甚一筹,将滋有味的烟火人间展现在读者眼前;第三,它颇具有一种传奇性,塑造了许多丰富的人物形象,除了卢磊一及其同事外,还塑造了谭延闿、黄忠浩、王先谦等历史人物和奇人异事,一环套一环,且将人性描写得十分精准……在展现烟火人间的同时,还具备历史的真实可信、厚重深远。
谭伯牛:我第一次看到《浮粱店湘水流沙》是在网络上,当时并不认识作者本人,看了三章以后便被深深地吸引住了。以某段历史为素材进行写作的人很多,但大多只是简单地转述,或者加入一点故事。《浮粱店湘水流沙》不一样,它截取了清朝年间的一段时间与空间,这是很有意思的。《浮粱店湘水流沙》中的人物身处那个风云际会的时代,让人感受到了一种鲜明的时代精神。卢磊一是长沙城里的一个小片警,这个职业在新旧交替的时代是非常新鲜的,通过卢磊一的视角来看自己、看他人、看时代,很值得琢磨。刚开始我老在想,作者这样安排是信手拈来还是刻意为之?作为一名写作者和读者,阅读经验和阅读感受早就存在心间,只等着自己或者他人呈现出来。看到索文这本书全书之前,我是很惊讶的,看完之后,我又是释然的。或许我自己的脑海中也有一个这样的故事,有这样一本书,现在索文写出来了。
小说需符合历史真实,但要“走出”历史的标签化和脸谱化
匡籽衡:两位老师对《浮粱店湘水流沙》的点评虽然角度不一样,但都非常到位且中肯。作为清史学者,谭老师对清朝这段历史的研究是非常深的。那么,请问您怎么评价索文老师书中历史背景的呈现?除了卢磊一外,里面他还写到了谭延闿、黄忠浩、王先谦等历史人物,这些和您平时的研究相符吗?今天到场的除了普通读者,也有很多写作者,能和我们聊一聊历史小说和历史学著作的区别界限在哪里?而彭老师因为刚刚出版长篇历史小说《谭嗣同》,对这个话题应该也很有感触。
谭伯牛:《浮粱店湘水流沙》中提到的这些历史人物,对我而言是非常熟悉的。首先要注意的是,应该让小说人物“走出”历史的标签化和脸谱化。写作与阅读都是一件冒险的事,研究历史人物属于后人在黑夜里探索前人,再通过自己的感受来描述这个人物。尽管我对清史的研究很多,但是不可能将每个人的生活细节都完全研究透彻。作为清史研究者,我会去研究这些人的日常,什么样的事、什么样的话在他身上会符合日常逻辑。但是,文学家写小说更重要的是触及这些人物的思想和情感,小说毕竟不是教科书,不要用标准答案式的历史知识去要求其准确性。在我看来,无论处于什么历史时代,人性的真实也许更加真实。历史小说的真实,是更符合人性的真实;历史著作的真实,更讲究它的逻辑理论。它们,都让我们的人生不至于失重。
索文的小说里镶嵌了很多历史知识,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小说。他书中描述的历史、地理、文化、风俗等,做了足够多的功课。其实,成为一名作家很难,要有很高的自我要求,不仅需要系统地学习很多知识,还要游刃有余地呈现出来。我想说的是,每一个伟大的作家都是一位知识丰富的学者,需要将很多东西通过作品传达给读者,这不是瞎编乱造就能做到的。即使是虚构的情节和人物,里面也自有它的真相和逻辑在。
索文:关于这个,我很同意谭老师的观点。比如我在写到王先谦的时候,就有从阅读他的信札中整体去了解他是怎样一个人,然后再根据我的认知去判断他的性格。他是一名坚定的保皇派,但是身上有“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是怀有赤子之心的一个人。因此,我会为他设计一句台词,凭空设计一方印章,这一句话、这一方印都是能够呈现他的思想的。
彭晓玲:写小说很难,尤其是这种以历史人物为主角的小说是更难的,多少还是要受限制,还必须给人以历史真实性的感觉。《浮粱店湘水流沙》中出现的一些历史人物,其实《谭嗣同》也有写到,但是索文老师对人物的深入研究和把握,刷新了我的一些认知。从非虚构到虚构,索文老师的这本小说比前面的散文有了更大的提升,除了文笔优美、故事性强外,对历史和人性的反思才是最重要的。不为了写故事而写故事,这对于作家而言太难得了。
对细节孜孜不倦的追求,才能让读者有“沉浸式”的阅读体验
匡籽衡:作为一部好看的小说,《浮粱店湘水流沙》里除了主人公卢磊一的日常所见所闻外,还设置了大量具有时代性的细节,比如长沙城的地理方位及各种建筑的细节、段长杨再力已经喝上了麦卡伦威士忌、警察们夜值无聊的时候知道去湖南图书馆借书看……索文老师是怎么安排了如此多的细节?此外,为什么采用了前人说书的楔子模式?
索文:与前面两本书写作的时候稍有区别,写小说的时候,文字变成了一种表达的工具。如何表达?我感觉让自己舒服、让读者亲切就好。之所以将这本书的时间设计在晚清,第一是希望它有年代感,但希望读者不至于陌生,那么说书人的楔子模式便是很好的补充旁白。至于那些细节,从一开始,我便决定了要将卢磊一这个人物以及发生的故事放在老长沙城里。在真实的历史框架中创作人物逻辑、历史背景、社会环境是很费神的事,需要查阅大量资料,在动笔的前两年,我一直都在做资料收集。大量的背景资料、历史知识、民俗细节,对于小说而言,是情节之外最为细腻的血肉。为了让小说“立得更稳”,除了阅读大量的湖南文史资料外,就是反反复复研究长沙老地图,以至于后来在心中有了一个“老长沙”的轮廓:知道坡子街有卖金器的,三兴、三王等是卖什么的,下河街有贩卖南杂的……自己心里有这座城,才能让读者有“沉浸式”的阅读体验。
谭伯牛:对于很多作家而言,除了描述细节外,最痛苦的事莫过于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情感。很让我惊喜的是,索文是那种描述一道菜都能传递情感的作家,总能让人看到出其不意的东西。这份情感有时是感动,有时是思索,有时是内心的震动。我希望读者带着一种平等的心去看这部小说,保持与人物之间的平等,从这个角度出发去理解人物。这样,你就能通过卢磊一的眼睛看到很多不一样的人和事。
匡籽衡:《浮粱店湘水流沙》是索文老师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除了当时在网上被读者催更外,新作正式出版后广受关注,登上各种榜单。刚刚也有读者问,“湘水流沙”貌似只是其中之一,索文老师是不是还有系列写作计划?
索文:小说出版之后,从各方面的反馈来看,专业评价、读者口碑、社会反响及市场表现都还不错,我很感谢读者朋友的厚爱。我不敢说这部小说写得如何好,但可称欣慰的是自己投入了深厚的情感和极大的精力,目前,我还在创作《浮粱店湘水流沙》的后续,已经完成了4万字,写到8万字应该就会开始连载。作品出版后,就全部留给读者去评判。对我个人而言,因为对文学始终秉持着一种朝圣的心态,所以会一直慢慢写下去。
名家点评
在历史的浮光掠影中与今天相逢
沈燕妮
岁月如同浮光掠影,往事不过一枕黄粱。
自2015年底首次接触到索文的散文作品,至今已过去九年。恰如《浮粱店》这句定场诗所写的一般,浮光掠影不过一晃眼。细想来桩桩件件又似近在眼前。
2015年,非虚构写作平台“网易人间”成立伊始,邮箱投稿尚寥寥,索文笔下的浏阳带着往昔的旧时光和南方的水汽,静静出现在邮箱里。起初的文章都不长,天马山前的田野,浏阳河上的渡船,麻纺厂的下班铃和城南完小门前的素食摊,三四十年前的小城跃然纸上。就如他自己后来所说,他笔下的浏阳,是变革前的故土,是那些已经消失的、不可复制的、难以重现的地标。
2017年,《我的浏阳兄弟》一书出版。
仿佛生活的光影缓缓展开,从“人间有味”的征文开始,《胖子美食家》系列的故事也从长沙的街头巷尾跃到了字里行间。回头想来,起初作为编辑,我只将其当作《孤独的美食家》(久住昌之和谷口治郎合著)看,单纯地希望写的人、看的人都得享清闲自在,只过去那么两三篇,又有着完全不同的况味,像是低头看路,抬头却见弯弯曲曲的青苔小路,一路往深山密林的高处去了——当然,后来在看谷口治郎的《散步去》时,隐约还是有一种共鸣之感。
索文无疑是极擅长写美食的,这是《胖子美食家》连载多年大家的一致评价。奶奶的嗍螺和伏鸭,妈妈的葱煎饼,童年的疙瘩汤和糖盒子,半山上的腊肉饭,还有和兄弟们一起走过的仓皇青春,舌尖上萦绕的层层叠叠的人生况味,在回忆里蒸腾、发酵,落在纸上却是酸甜苦辣,五味杂陈。三分锅气二分闲散一分慨叹,背后沉沉地隐含着的,满是思虑与往昔的感怀与哀伤。
作为索文绝大多数散文的“第一读者”,起初我只是偶尔红了眼眶,越往后,越是压抑不住心中无尽怅惘。尽管对于不足万字的散文,以“不忍卒读”形容可能有些过了,但每每感念于此,又忍不住流下泪来。时间带来又带去的东西,一篇更比一篇沉了下去。想来,若作者“思虑三分,只落笔一分”,又岂是轻描淡写一句“太过伤神”可以安慰的?
直到2019年《浮粱店》的启动,才有积攒多年心中块垒得以一吐为快之感——可能索文只是给自己挖了一个很深的坑,而我是真的长出了一口气——还是一样的心情,人到中年,越写越往回忆和生活角落的深处去,这份重量着实难以承受。没有人可以逃离当下的时代与社会情绪而成为孤立的自我,但自由的想象则是另一个维度的无限飞升和延展。在历史的框架之中,具体的生活所能展开的图景,是无穷尽的人之精神与所有独一无二的灵魂的画卷。《浮粱店》的起始,恰是如此。
往后的时间沉静而缓慢,索文埋在成箱的案牍之中,每隔几个月,就交上来一些流光溢彩的画面。从短短八句章首诗起,一条老街铺展开来,半座故城,来来往往百余人。故事讲述了清末年间,随着殖民者的入侵,格局动荡不定,社会百废待兴,一时豪杰四起,英雄辈出,初出茅庐的小巡警卢磊一凭着一身好功夫和“灵泛”头脑,又幸得几位贵人相助,得以穿梭于码头和市井之间,也被卷入了历史。
粗读畅快,细读深沉。贴着历史的边沿行走,人物细节天马行空,烘托出半座小城的纷纷攘攘;而辛亥革命前夕的风云突变又似图画的底色,铺陈在每个人物的身后。豪情志士身处洪流,所谓家国大义,说到底只想求一个人间正道。可最是无野心、无所求,只愿家人平安顺遂的普通人,心底里却最是为故土、为苍生、为天下的真心人。湘水滔滔,独坐茶馆,一声轻叹,半生怅惘跃然纸上。打开书,缓缓展开的是故事,却又不只是故事。这是一曲旧时骊歌,唱不尽百年侠义风骨;这是理想主义的快意怒吼,一字一句,赤子之心常在。一壶茶,几杯酒,一群为天下人点灯的人,照亮我们眼前的路。
大路青天,人世苍黄。分别有时,相聚有时,但拥有同样人生感怀的人,总会经由文字紧紧相连。如今,《浮粱店》终于问世,对于读过《我的浏阳兄弟》和《胖子美食家》的读者而言,这是熟悉的索文,是更丰富与畅快的文字;而对于新读者,也请放心地打开扉页,乘上这一叶历史洪流中温柔的小舟。如果大家读完全书,与我一样念着那句“平平安安哪”久久不能忘怀,便是我们在同一种感动与释然中相遇了。
(作者系爱奇艺文学“身边工作室”总监,曾任网易人间工作室负责人。记者、编辑。)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本文链接:https://wap.lyrb.com.cn/content/646855/61/144930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