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孙媳辞职照顾九旬卧床奶奶成佳话
2025-07-10 10:30:24 字号:

孙媳辞职照顾九旬卧床奶奶成佳话

“芝兰”馨香 孝老典范

孙媳辞职照顾九旬卧床奶奶成佳话

05版创文-3.jpg

2020年,黄芝兰(左)从上海辞职回到家乡,开始亲力亲为照顾九旬的奶奶。记者袁安

浏阳日报讯(记者袁安)“奶奶,该吃早饭了。”7月8日清晨,洞阳镇砰山村合意组,黄芝兰像往常一样,端着一碗熬得细软的米粥凑近床前,轻声唤醒老人。2020年的一个电话,打乱了黄芝兰与丈夫在上海的平静生活。电话那头传来的消息令人揪心:丈夫的奶奶在家中意外摔倒,大腿骨断裂,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更让这个家庭雪上加霜的是,家中还有智力残疾的公公需要照料。在都市里打拼的夫妻二人,生活轨迹因此骤然改变。

一边是打拼多年的事业,一边是需要人贴身照料的老人,夫妻俩陷入了艰难的抉择。“这些事情我不做,谁来做呢?”很快,黄芝兰作出了决定,她迅速打包好简单的行李,告别霓虹闪烁的上海,回到了家乡。

“一开始确实犹豫过。”黄芝兰坦言,但内心深处那份沉甸甸的责任感,让她最终选择辞职返乡。

照顾一位长期卧床的96岁老人,其艰辛超乎想象。奶奶咀嚼困难,一日三餐只能依靠流食,黄芝兰每天清早就要起来,精心熬制米糊、汤羹,晾到适宜的温度后,再一勺勺耐心喂食。

对卧床老人来说,大小便失禁更是常态。清理大小便、擦洗身体、更换衣物床单……这些最脏最累的活,黄芝兰从不假手他人,总是亲力亲为,没有一句怨言,没有一丝懈怠。

尤其令人动容的是,这位需要她倾尽心力照顾的奶奶,并非她的血缘至亲,而是丈夫的继祖母。然而,在黄芝兰心中,亲疏早已被超越,“奶奶就是奶奶,是家里的长辈,照顾她是应该的。”

“从都市上班到回乡照顾家人,面对做不完的家务和老人护理工作,一开始也有一点心理落差。”黄芝兰说,但每当看到奶奶被照顾得舒舒服服,公公脸上露出安稳的笑容,她觉得一切都值了。

如今,黄芝兰的丈夫也回到浏阳,在家门口找到一份工作维持日常开销,她则在家专心照顾两位老人。在她无微不至的照料下,年近百岁的奶奶虽然身体依然虚弱卧床,但精神很好,从未生过褥疮,房间里更是闻不到一丝久病卧床的异味。

延伸阅读

帮扶邻里,热心化解日常难题

除了儿媳、孙媳,黄芝兰还有另一重身份——共产党员。5年来,她不仅悉心照料家中老人,更将这份温暖延伸至邻里乡亲。

2023年,同村村民周国罗在东莞突遭横祸,脑出血导致半身不遂,妻子需外出工作养家,家中仅剩年过七旬的老母亲勉强照料。“有一次我上门看望时,发现他情绪非常低落,觉得生活完全没了指望。”黄芝兰说,巨大的打击让周国罗陷入了消极情绪中,整日沉默寡言,对康复训练也提不起劲头。

为了让他重拾信心,黄芝兰专门向懂推拿的亲友求教,一点一滴学习按摩手法,并每天两次上门为其做康复训练。每次按摩都持续半个多小时,从手臂到腿脚,一遍遍地按摩,帮助他疏通经络,活动僵硬的关节。

“之前他手提不起来,脚也走不动,连坐都坐不稳,现在手脚都能慢慢动了,精神也好多了!”周国罗的母亲厉常英看着这一切,感动不已。

黄芝兰的“热心肠”在砰山村是出了名的。此前,砰山村合意组的村民一直饱受用水问题的困扰。只有一根老旧的主水管接到各家各户,一到枯水季节,水源不足,下游的村民家里就常常断流。

“有时三四户人家共用一处接水点,水量分配不均,邻里之间难免产生摩擦,甚至发生过口角。”为了解决这个难题,黄芝兰与另一位村民提出新建一座蓄水池的想法,并挨家挨户做工作,募集改造资金。

凭借自身所长,黄芝兰和丈夫主动揽起了设计和规划的活儿。“一开始做了三个方案,为了找到最合适的配件,跑了三四天,找了很多工厂。”她说。

资金到位、方案确定后,黄芝兰又化身“工程监工”,从选址建池、铺设新管道,到安装定制阀门,每一个环节她都亲力亲为,或在现场协调,或搭把手干活。

不仅如此,在砰山村合意组,邻里之间有了小摩擦小纠纷,大家第一个想到的也是古道热肠、处事公道的黄芝兰。她总能耐心倾听,情理结合地从中调和,用真诚和智慧解开一个个心结,成为了以党风引领社风、民风的一面鲜红旗帜。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