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前“全省先进种粮大户”装上假肢仍种了200亩
2025-07-10 10:41:06 字号:

前“全省先进种粮大户”装上假肢仍种了200亩

06版深读-2.jpg

社港镇合盛村粮食生产“四高”千亩核心示范片,收割机在田间来回穿梭,抢收早稻。

文/图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徐旻彭红霞实习生刘雨薇

“双抢”时节,社港镇镇北村的连片稻田在烈日下泛着金光。65岁的周羡风驾驶着收割机缓缓驶过稻田,他右脚稳稳踩着油门,左腿裤管下,一截金属假肢反射着冷光。随着机器行进,金黄的稻穗被整齐割下,饱满的谷粒被源源不断地进入粮仓。今年他种植了200多亩早稻,也是他扎根田畴的第45个年头。

“假肢磨得骨头生疼,但听着这收割声,心里就踏实。”汗水顺着他脸上的皱纹滑落。两年前春耕时的一场车祸,让周羡风失去了左小腿。但这位种了半辈子地的“老把式”,凭着骨子里的坚韧和对土地的热爱,装上假肢又重返田野,“守着这片田,心里才踏实。”

全镇最早发展农业机械化的“老把式”

上世纪90年代的“双抢”时节,农活全靠人力完成。周羡风和妻子弯着腰在水田里拌禾,“稻穗扎得手臂都是血痕,挑稻谷的扁担压得腰都直不起来。”周羡风说,最怕暴雨抢收,蹚着泥水扛稻捆,稍有不慎摔一跤,就会让半季的收成损失惨重。

06版深读-4.jpg

周羡风驾驶插秧机进行晚稻插秧作业。

夫妻两人承包了60亩田,所有农活全凭一双手。长年累月的劳作,让周羡风练就了一身硬功夫,尤其是农田平整作业。“他打的田,就是比别人打的更平整!”社港镇农业农村办副主任向吉方由衷赞叹,“这样后期管理要省好多事情,淹水控草、病虫防治、肥水管理等都更方便,同时禾苗也长得更壮实匀称。”

“那时候干活,累得浑身像散了架似的。”回想起过去,周羡风深有感触。

转变出现在2004年。他咬牙掏出42800元“巨款”,买了全镇第一台收割机。“这可是当时好几年的种粮收入!”全村人围着收割机啧啧惊叹。周羡风坐上驾驶座,笑着说:“机器一响,黄金万两!”

这句话很快就应验了。除了自己的田,周羡风还帮邻户收割,一天能有千余元的额外收入。这台收割机不仅带来了收入,更让他看到了机械化的好处。慢慢地,他又添置了打田机、插秧机、烘干机、植保无人机等现代农机设备,承包土地从60亩扩大到800多亩,亩产超千斤。2012年,他被评为“全省先进种粮大户”。

06版深读-3.jpg

金黄的稻谷从泻粮口倾泻而出,一派丰收景象。

周羡风的脚步并未就此停歇。2004年,他联合刘国斌等人成立鼎钧合作联合社,带领社港、龙伏两镇的农户抱团发展农业机械化,寻泗清等数十位农户在他的带动下,也都成了种粮大户。

作为公认的“老把式”,乡亲们种田遇到难题总爱找周羡风请教,很多人都叫他“师傅”。他也从不保留,只要有人来请教,总会耐心讲解。田埂边、屋檐下,经常能看到他教别人种地的身影。在传帮带的过程中,周羡风不仅传授技术,更传递着对土地的深情与坚守。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大家,只要肯钻研、敢尝试,种地也能种出好光景。

车祸截不断稻香,“钢腿铁骨”再种200亩

然而,2023年春耕时节,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无情地夺去了周羡风的左小腿。

装上假肢的头些日子,走路都困难,更别说下地干活了。那段时间,他心里空落落的,总惦记着田里的庄稼。等勉强能活动了,他便拖着沉重的假肢,一步一步地挪向田埂。

06版深读-5.jpg

旋耕机在田间隆隆作响,翻起肥沃的泥土,为晚稻插秧做好前期准备。

有人劝他:“老周,你都这把年纪了,又遭这么大的罪,孩子们也都长大了,就别再折腾了,好好歇着吧。”他却笑着摇摇头说:“这把年纪出去打工没人要,要是不种田,整天闲着更难受。只要身体吃得消,我还想继续种几年。”这不,今年他又种了200多亩早稻。

困难没有打倒他——假肢走路不便,每挪动一步都很费劲,察看田间水情成了难题,以前5分钟巡完的田埂,现在要花半小时,他却笑着说:“走慢点就行,稻子又不会跑。”操作不了需要左脚踩离合器的农机,他就开不用左脚踩离合的插秧机、收割机,打药施肥全靠自己操作无人机,实在不方便干的活计才请人搭把手……

夕阳下,微风吹来稻谷的清香。周羡风站在田边,望着金黄的稻田说:“土地最讲良心。你流一滴汗,它还一穗谷。”假肢踩在田埂上,身后收割机轰鸣。这位老农与土地的情谊,早已深深扎根,任凭风吹雨打,都无法割断这份执着的坚守。

相关新闻

“四高”稻田里的“双抢”交响曲

7月7日,小暑,社港镇合盛村粮食生产“四高”千亩核心示范片已化作金色海洋。收割机驶过,稻穗瞬间脱粒,碎秸还田;后方旋耕机立刻撕开土地,泥浪翻滚如墨。这边稻谷未入仓,那边秧苗已下水——这是机械化“双抢”的流水线战场。

今年种了200多亩早稻的“90后”种粮大户寻正兴正在太阳底下忙碌着,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多亏了‘四高’技术,在专家们的指导下,今年的田间管理做得更到位,产量大丰收,湿谷亩产有1300斤。村里的老人都说,今年的稻穗比往年沉。”

他身后“四高”示范片的宣传牌醒目矗立:高标准农田、高技术管理、高产量品质、高效益回报。陵两优1785杂交稻在这里首年种植就取得突破:亩产从1100提升到1300斤。

社港镇农业农村办副主任向吉方穿梭在田埂间,手机不时震动,农户们发来消息向他咨询。“6月下旬,镇政府就组织农机专家上门为大户们的70多台收割机、插秧机做了维修保养;7月开始,还安排技术人员下到田间地头,手把手教他们使用惠三农、湘易办等手机APP和小程序进行线上预约售粮。”向吉方说。

年轻一代正在田野扎根。“00后”种粮大户喻宁今年种植了1000亩早稻,同样采用“四高”技术获得好收成。他正调度收割机队,“等收完自家田,就带着收割机去外省作业。”

夕阳下,晒场上的稻谷堆成了小山。据社港镇相关负责人介绍,全镇1.75万亩早稻已收完三分之一,2万亩晚稻已开始栽插,预计大暑前全部完成。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