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在大围山镇,农户们抢收早稻、翻耕稻田、抢插晚稻,开启一年中最繁忙的“双抢”季。
浏阳日报讯(文/图记者徐旻彭红霞)7月9日,大围山镇东门村早稻开镰收割。田间,多台收割机开足马力作业,在千亩稻田中来回穿梭,所过之处留下整齐的稻茬。运输车辆紧随其后,将新收的稻谷及时转运至晒场。骄阳下,农户们抢抓晴好天气开展“双抢”作业,确保粮食颗粒归仓。
这片丰收景象来之不易。面对农田分散、劳动力外流导致土地撂荒的问题,东门村今年通过村级集体经济合作社,集中流转了1000余亩土地,以“村社合一”的模式统一运作,构建起“支部统筹+合作社运营+群众参与”的集约化发展链条。这一做法有效整合了零散土地,实现了机械化规模种植。
农户驾驶收割机在田间来回作业。
“90后”小伙周坤是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双抢”期间,他特意放下手头的工作,赶回村里支援。他正娴熟地驾驶拖拉机,将一车车金黄的稻谷运往集中点。“村上号召我们一起干,我能出一份力就想为村上做点事。”周坤抹了一把脸上的汗,朴实的话语里满是对家乡的支持。
脱粒后的稻谷从收割机传送管中倾泻而下,随后被装车运往晒场。
“今年是我们村第一次这么大规模地干!”东门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朱禄良站在田头,望着眼前一片繁忙的收割景象,语气里满是自豪。他表示,为了打好这场硬仗,村里特意组建了一支由懂农机、会种田的“80后”“90后”组成的“青年突击队”,也请来了官渡等乡镇的农业技师全程指导,“专家指导我们育好了早稻秧苗,晚稻秧苗则是我们自己培育的!”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合作社特意购置了插秧机、收割机等全套农机设备。正在现场调度指挥的村干部陈健,目光已投向更远的未来:“等晚稻收完,我们就着手把‘小田变大田’,让明年机械化作业更顺畅。同时,村里正在筹划申报粮食烘干项目。我们要在东门村打造一条从育秧、种植、收割到烘干的全产业链!”
今年,大围山早稻种植面积达6800亩,当地农户正抢抓农时开展“双抢”。
“今年全镇早稻种植面积达6800亩,目前农户正抢抓农时开展‘双抢’作业,收割机、运输机等农机设备在田间轮番作业,确保粮食及时归仓。”大围山镇农业农村办相关负责人的话语,为这幅山乡丰收图提供了更全面的数据。
收割机的齿轮碾过金浪,谷粒欢快地跳入粮仓。围山深处,曾经受限于地形与劳力的土地,在新模式、新农人与新技术的共同赋能下,正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本文链接:https://wap.lyrb.com.cn/content/646941/55/151187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