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镇苍坊村小龙虾丰收,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
叶光明荷塘里收获的小龙虾,每只都活力十足,见证着“荷虾共生”的丰硕成果。
文/图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张玲
7月13日,中和镇苍坊村,蓝天映衬着金黄的稻田,一台收割机穿梭其间。伴随着轰隆隆的繁忙景象,稻田的主人叶光明正在田中忙着捕获小龙虾。随着虾笼出水,一只只肥美壮实、活力十足的小龙虾跃然而出。
“早稻田里还能养小龙虾?”过往的路人好奇地询问。事实上,饱满的谷穗、鲜活的小龙虾就是最生动的回答。近年来,叶光明积极响应农渔结合的号召,在稻田、荷塘中放养小龙虾,探索出一条生态与经济效益并重的新路子。他的稻田和荷塘不再是单一的农作物种植区,而是变成了生机勃勃的绿色生态循环系统。
农渔新篇
“稻中虾”“荷塘虾”,综合效益双丰收
稻花香里捕“稻中虾”,这是如何做到的?路人的好奇也曾是叶光明面临的挑战。在中和镇的支持和专家的指导下,叶光明不断探索,今年成功打造出8亩“稻中虾”和15亩“荷塘虾”的农渔结合示范区。
稻田中,叶光明熟练地捕获小龙虾,与身后忙碌的收割机构成一幅丰收图景。
湖南省水产研究所研究员、中和镇科技特派员何志刚解释说:“农渔结合是一种生态友好型的农业生产模式,其关键在于协调好农作物与水产养殖之间的生态平衡,能有效提高农产品的产量、质量以及综合效益。”
经过多年的摸索实践,叶光明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在‘稻虾共生’中,环沟发挥着关键作用。”叶光明说,他在稻田中挖设一条宽1米、深度超0.3米的环沟,环沟面积占稻田面积不到10%。在秧苗生长初期,小龙虾会在此栖身,避免对禾苗造成损害。随着水稻和小龙虾的成长,环沟还能够有效调节水位,促进稻虾共生。
而在荷塘中,由于水比较深,无法通过环沟来调节,叶光明便在4月栽种荷花后投放小规格虾苗。这些虾苗主要摄食浮游生物,对荷花根茎影响小,能最大程度保护荷苗。同时,他利用有机肥培育水体中的微生物,为小龙虾提供丰富的食物来源,确保荷花和小龙虾和谐共生。
叶光明的努力获得了丰硕的回报。据统计,今年他的“稻虾共生”田,水稻亩产突破了1000斤,小龙虾的亩产高达200多斤;“荷虾共生”示范区,莲蓬的亩产为4000至5000朵,小龙虾亩产也稳定在100多斤。
农旅融合
“钓龙虾”“采莲蓬”,打造“荷虾共生”旅游新场景
7月11日,何志刚专程前往叶光明的农渔结合示范区进行考察。在稻香四溢的田野上,收割机的轰鸣声与小龙虾在荷叶下穿梭的细微响动交织,展现出一幅动人的田园画卷。稻香、虾肥、莲蓬脆,这一派丰收的景象,不仅见证了叶光明的辛勤耕耘,更彰显出了新时代新型农民勇于探索、科学发展的精神风貌。
“农渔共生,其核心在于构建和谐共生的生态系统。”何志刚指出,相较于传统农业单一的种植或养殖模式,科学的农渔结合更侧重于打造互利共赢的生态平衡,“在综合种养系统,稻田水体为小龙虾提供天然饵料和生存空间,小龙虾残饵和粪便可以提高稻田肥力,这种生态系统的构建就是一种高效的共生方式。”
经过几年的实践,叶光明深切感受到,“稻虾共生”与“荷虾共生”模式充分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相较于未放养小龙虾的稻田,其亩产量因虫害影响维持在700斤左右,而放养小龙虾的稻田与荷塘则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场景。通过精心培育水体微生物、优化水质环境,小龙虾得以健康生长,并在觅食过程中疏松稻田、塘泥,提高溶氧度,为水稻和荷花的生长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农渔结合不仅促进了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经济效益的提升,还为农旅融合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中和镇中和村“三元里·瀑布Coffee营地”成功开营,当地文旅持续升温。叶光明敏锐地捕捉到这一机遇,计划将自家的“荷虾共生”示范区打造成集观光、体验于一体的旅游景点,“打算设置游步道,推出钓龙虾、采莲蓬、品莲花羹等互动项目,吸引游客留下来体验。”
“这无疑是‘绿色+特色’发展模式的有益探索。”中和镇相关负责人对此表示高度认可。如今,在中和镇,越来越多的新型农民正崭露头角,他们依托当地得天独厚的文旅资源和自然环境,打造独具特色的农产品,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本文链接:https://wap.lyrb.com.cn/content/646941/59/151272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