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贴“热”羊肉香浓……
三伏天“趁热”养生
市民在市中医医院门诊楼贴敷三伏贴。市中医医院供图
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蒋萌萌
7月20日,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正式开启。对于不少浏阳人来说,贴敷三伏贴、喝羊肉汤等是入伏的正确打开方式。为此,入伏首日,记者走访了城区部分医院、市场,感受浏阳人的那些“伏”事。
三伏贴“火热”开贴,市民不可盲目贴敷
中医认为,三伏天是“冬病夏治”的最佳时期,此时在特定穴位进行中药贴敷治疗疾病,能够达到良好的疗效。一进入伏期,浏阳多家医院都推出了三伏贴。
昨日8时许,市中医医院门诊楼一楼已是人头攒动,不少市民前来贴敷三伏贴,希望借助中医“冬病夏治”的理念,调理体质、增强免疫力。
“三伏天是一年之中最热的一段时间,此时阳气发泄,气血趋于体表。”市中医医院呼吸科二区主任、副主任医师易伟介绍,此时贴敷三伏贴,即利用药物、艾灸渗透皮肤,刺激穴位,以疏通经络、调节脏腑、温阳利气、祛散伏痰,从而减少冬季发病频率。
今年68岁的曾彦田是一名退休教师,患有支气管炎、肺气肿等“老毛病”。去年听说三伏贴能达到防病治病的效果,便进行了一个疗程的贴敷。“去年贴完三伏贴,感觉病情有所好转。这不,今年我又来贴了。”曾彦田说。
不过,临床研究表明,三伏贴确有疗效,但并非人人适用。
“用好三伏贴,中医辨证很关键。首次贴敷三伏贴的患者应到正规医院、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贴敷,避免盲目贴敷带来的不良后果。”市中医医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此外,皮肤创伤、溃疡、感染或皮肤疾病者禁用;发热、出血性疾病、中风、肝阳上亢头痛及严重脏器功能障碍者也不宜使用;孕妇、糖尿病患者、结核病及传染病患者要慎用。“值得注意的是,颜面五官、关节、重要脏器及血管处也应避免贴敷。”
而在市中医医院中医经典康复楼内,也有不少市民趁着入伏,前来进行督脉灸治疗。
据介绍,督脉灸又称“督灸”“长蛇灸”“火龙灸”,是中医传统艾灸疗法的一种,以在背部督脉的循行部位进行艾灸而得名,借助艾火和生姜的温和热力,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益肾通督、温阳散寒的作用。
“督脉灸疗法全年可进行,没有时间限制。但在暑夏三伏天,冬季三九天,即一年中最热和最寒之时,是最适合进行督脉灸的时节。”上述负责人介绍。
伏羊“飘香”,羊肉迎来热销
伏羊一碗汤,不用开药方。对于许多浏阳人来说,吃羊肉、喝羊肉汤,也是入伏必备的“仪式感”之一。
“老板,给我称两斤羊排!”“羊肉是早上新鲜现杀的吗……”昨日10时许,记者来到集里便民市场发现,十多个肉类摊位都将羊肉摆在了显眼位置,不少市民正在摊位前询价、选购。
入伏吃羊是浏阳的民俗。集里便民市场内一家售卖羊肉摊位的摊主陈女士表示,最近几天,羊肉销售情况都比平时好,入伏当天更是火爆,“市场里,一些原本不销售羊肉的摊位,在最近几天也都卖起了羊肉。”
“入伏吃羊肉是我们家每年的习惯了。鲜美的羊肉不仅好吃、营养,还能起到以热制热、排汗排毒等作用。”当天,市民黄先生便采购了三斤羊肉,“我准备回家炖羊肉汤,邀请亲朋好友一起品尝。”
不仅是菜市场,昨日,记者从多家餐饮店了解到,这一天的羊肉、羊肉汤同样销售火热,部分热门店铺还需提前预订。
健康驿站
三伏养生,这份指南请收好
三伏天高温湿热,易耗液伤津,损伤正气,诱发“暑邪”致病。那么,三伏天该如何养生呢?市中医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刘敏给出了建议:1.在饮食方面,宜清补结合,忌寒凉伤脾。应多吃清热解暑、生津止渴、健脾祛湿、养心助眠的食物,如绿豆、冬瓜、苦瓜、丝瓜、黄瓜、百合、莲藕、赤小豆、茯苓、山药、莲子、红枣等。少吃、慎吃过度寒凉、油腻、辛辣、高糖的食物。
2.顺应夏季阳气旺盛的特点,可稍晚睡(不超过23时),早起(6—7点),以助阳气生发。在室内时,应避免“阴暑”(即空调病)。出汗后勿直吹冷风,空调温度应大于或等于26℃,腹部、关节注意保暖。外出时,应注意防晒,戴遮阳帽、穿浅色衣物。3.三伏天,如需运动,应注意适度出汗,避免烈日暴晒。最佳运动时间为清晨或傍晚,运动后及时补充淡盐水或常温凉开水,忌立刻喝冰水。
新闻知多点
今年三伏只有30天,近十年来最短的三伏天
今年三伏天从7月20日入伏至8月18日出伏,共30天,相较于从2015年至2024年三伏天都是为40天而言,今年成为近10年来的“最短”三伏天。那么,为何今年的三伏天来得晚且时间短?
据介绍,三伏天是按照我国古代的“干支纪日法”确定的,具体以每年夏至以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合起来称为三伏。
每年夏至日相对固定,一般在6月21日或22日,但天干、地支的纪日系统中每年夏至日对应的干支却不同,导致入伏有早晚,最早出现在7月11日,最晚7月21日,前后相差了10天。
其实,在2015年之前的几年,三伏天时长是30、40天相互交替。据统计,1951年—2050年100年间,40天的三伏有71年,30天的有29年。
专家解释,这主要与庚日的循环周期和每年夏至、立秋的对应关系有关。庚日的循环周期为10天,每年初伏、末伏时长都是10天,但中伏的时长并不固定:如果夏至与立秋之间有4个庚日,中伏就是10天,三伏就有30天;如果夏至与立秋之间有5个庚日,中伏就有20天,三伏天就变成了40天。
从气象的角度说,三伏天是30天或40天与高温的长短并没有必然联系,主要还是与当年的天气形势有关。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本文链接:https://wap.lyrb.com.cn/content/646941/65/151423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