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树认养”新模式助力乡村振兴
果树有了“身份证”
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潘舒敏
在张坊镇陈桥村鼎泰水果基地,200多棵果树挂上了特殊的“身份证”——标注着认领人信息和认养时间的专属标牌。这是鼎泰水果种植专业合作联合社(下称“联合社”)负责人叶长庚去年10月推出的果树认养新模式,让城里人也能当上“果树主人”。
时间回溯到2016年,57岁的叶长庚牵头成立联合社,带领乡亲们共同发展小水果产业,如今已吸纳5家合作社、带动20多户农户,建成600多亩标准化果园,实现四季有果可摘。从传统批发到观光采摘,再到现在的果树认养,联合社不断探索农业新业态,既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亲近自然的体验,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
认养果树
城里人当上“果树主人”
7月16日,记者在鼎泰水果基地看到,200多棵挂有认养牌的果树格外醒目。认养牌上详细标注着认领人、认领时间及果树品种等信息,这是基地去年10月推出的“果树认养”新模式。
“认养人支付100元后,就能成为果树的‘主人’。”叶长庚介绍,认养人可随时来果园查看果树生长情况,基地也会定期发送果树生长的视频和照片。果实成熟后,认养人可在认养费用范围内免费采摘,超出部分享受优惠价格。
这一创新模式源于叶长庚与当地民宿经营者林海的共同构想。作为一名“新农人”,林海敏锐地发现:“城里人渴望亲近自然,但又缺少渠道,认养模式正好能让他们见证果树成长全过程,参与感拉满。”
“带孩子见证果树开花结果,比单纯采摘更有意义。”认养人张先生说。
如今,基地已有200多棵果树被认养。“今年6月,已有部分认养家庭前来采摘或要求邮寄果实。等到8月果实全面成熟,预计将迎来更多‘城市果农’。”叶长庚说,为增强体验感,基地还配套开展了亲子农事活动。
“‘认养果树’现在正处于探索阶段。”叶长庚表示,若该模式成功应用,将把该模式推广至联合社其他农户,打造规模化“共享果园”,进一步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
精准种植
产量较去年提升超20%
“尝尝看,没打药,直接吃!”在宝石李树旁,叶长庚随手摘下一颗紫红发亮的李子递给记者。咬下一口,果肉脆甜,清新的果香在唇齿间弥漫。
望着这片丰收的果园,叶长庚感慨道:“种出这一口‘甜’可不容易。”2016年,他辞去福建的工作回到家乡张坊镇,联合几个朋友承包了100多亩土地,搞起了“采摘百果园”项目。起初,他们一口气种植了葡萄、猕猴桃、石榴、桃树等10余种果树,希望能通过丰富的品种吸引客流,却因缺乏经验和技术,收成惨淡。
“尤其是石榴,完全不适应张坊的气候,栽下去两三年,连个影子都没见着。”面对挫折,叶长庚没有退缩,而是转向“精准种植”,经过筛选,最终锁定李子、梨子、桃子三个适种品种。与此同时,在张坊镇政府的推荐下,他参加了浏阳市的农业培训,系统学习修剪、打药、施肥等种植技术。
“以前舍不得剪枝,以为枝多果就多,现在知道要疏花疏果,果子品质自然提了上来。”技术改良带来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培训后第二年产量提升了50%。今年更是迎来大丰收,“今年的施肥量是往年的2至3倍,除草、剪枝等步骤也更精细了,产量较去年提升了20%以上。”
如今,“鼎泰水果”已注册商标,年接待游客超1000人,熟了的果子不愁卖,线上销售也同样火热,稳定供应长株潭地区的水果店。“预计今年收入能有50多万元。”叶长庚笑着说。
抱团发展
解锁乡村振兴“共富密码”
“忙的时候,一天要请20多个帮工,每人工资150元左右,一年下来仅人工支出就要十几万。”叶长庚细数着果园带动的“经济账”。近年来,他的果园优先雇用五保户和留守村民,让不少村民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
这份“甜蜜事业”的带动效应仍在持续扩大。2016年,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叶长庚牵头成立鼎泰水果种植专业合作联合社,创新采用“农户+合作社”发展模式。如今,联合社已吸纳5家合作社、20余户农户,发展起600余亩种植基地,种植有西瓜、葡萄、枇杷、猕猴桃等多种水果,真正实现了“四季有果摘、全年有营收”。
“现在联合社的用工量是我个人果园的3到4倍,每年发放工资七八十万元。”叶长庚欣慰地说。张坊村村民李恒兵就是受益者之一,2015年,他成立了浏阳市卓弘种养专业合作社,由于规模小、销路单一,刚开始发展艰难,加入联合社后,实现了抱团发展。“现在,叶老板经常到果园来进行技术指导,也不用担心水果卖不出去,生意越做越红火了。”李恒兵说。
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从零散种植到品牌运营,叶长庚带领村民们走出了一条产业致富路。“预计今年联合社收入能达到300万—400万元。”谈及未来发展,他充满信心:“下一步要吸纳更多农户加入,深耕水果种植技术、积极拓展线上销售渠道,让‘鼎泰水果’的牌子在市场上越打越响。”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本文链接:https://wap.lyrb.com.cn/content/646941/66/151457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