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浏阳日报》理论版丨罗柱:浏阳革命斗争精神——从历史烽火中淬炼的精神丰碑
2025-07-01 10:49:51 字号:

文丨罗柱

浏阳,这片浸润着革命热血的红色热土,在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浏阳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进行了艰苦卓绝、可歌可泣的斗争历程。从早期的探索抗争,到秋收起义的烽火燎原,再到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持续奋战,浏阳人民以坚定的信念、无畏的勇气和顽强的意志,铸就了独具特色的革命斗争精神。

一、早期探索与抗争精神的萌芽

近代以来,面对列强的侵略和腐朽的封建统治,浏阳人民从未屈服。在民族危亡之际,谭嗣同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豪迈气魄,积极投身维新变法运动。他痛感甲午战败之耻,在浏阳率先发起变革实践——不仅创作哲学著作《仁学》,系统阐述维新思想,更以实际行动推动教育革新。他深知“欲任天下之事,开中国之新世界,莫亟于教育”,便联合唐才常等人创办浏阳算学馆。算学馆打破传统书院桎梏,引入西方数学、天文、物理等现代科学课程,还开设时务讨论班,培养学生经世致用的能力。这座算学馆不仅是传播科学知识的摇篮,更成为孕育维新思想的温床。此后,他又相继参与兴办学堂、倡导变法图强,试图通过改良的方式挽救民族于水火。尽管戊戌变法最终失败,但谭嗣同的精神如同一颗火种,点燃了浏阳人民反抗压迫、追求进步的热情。

随后,浏阳人焦达峰、陈作新率领新军在长沙揭竿而起,建立湖南革命政权。从洋务运动到维新变法,从反封建统治到反帝反军阀,浏阳人民一直在黑暗中摸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他们的每一次抗争,都为后来的革命斗争积累了经验,革命精神的种子在这片土地上悄然萌芽。

二、马克思主义传播与党组织的建立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这一思潮的影响下,浏阳籍学子积极投身革命浪潮。1918年4月,新民学会在长沙成立,浏阳籍学子罗章龙、陈昌、陈绍休等成为首批会员。罗章龙凭借深厚的学识,负责编辑学会刊物,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撰写多篇极具影响力的文章;陈昌深入湖南各地学校,组织青年读书会,以生动的演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陈绍休则积极联络各界进步人士,为学会壮大革命力量牵线搭桥,三人齐心协力传播新思想,为湖南反帝反封建革命运动添砖加瓦。同为浏阳人的李梅羹参与发起成立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协助李大钊整理马克思主义文献资料,精心筹备理论研讨会,让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知识分子间广泛传播。同时,他脱下长衫走进工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工人讲解阶级斗争道理,组织工人夜校,培养了一批工人运动骨干,为早期党组织的发展壮大注入了坚实力量。

1920年8月,毛泽东与何叔衡、易礼容等在长沙潮宗街开办文化书社,销售进步书刊,传播革命思想。在毛泽东的建议下,陈昌、宋先觉等回到浏阳筹建长沙文化书社浏西分社,翻印了不少宣传共产主义的书刊,有力推动了新文化、新思想在浏阳的传播。1922年,中共金江学校支部秘密成立,这是浏阳成立的第一个党支部,标志着浏阳革命斗争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浏阳人民的革命斗争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三、秋收起义与革命斗争的高潮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白色恐怖笼罩中华大地,无数革命志士倒在血泊之中,中国革命陷入至暗时刻。在这生死攸关的关键时刻,毛泽东毅然领导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浏阳,成为起义的核心区域,承载起扭转乾坤的历史使命。秋收起义部队打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军旗,是人民军队的第一面军旗。鲜红的旗面上,斧头劈开新世界,镰刀割裂旧乾坤,这面旗帜不仅是革命力量的象征,更凝聚着万千民众对自由解放的渴望。1927年9月19日,起义部队在文家市胜利会师,简陋的里仁学校教室里,毛泽东目光如炬,向众人分析着革命形势。他高瞻远瞩地作出向农村进军的伟大决策,那铿锵有力的话语,如划破夜空的惊雷,为迷茫中的革命指明了方向。从此,“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崭新道路在脚下延伸,中国革命迎来了破晓的曙光。

三年后的1930年,在永和李家大屋前的空地上,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军旗迎着猎猎山风缓缓升起。军旗上的红星闪耀,映照着浏阳儿女不屈的面庞,也昭示着中央红军从浏阳这片红色沃土走出,浏阳成为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之一。

四、浏阳革命斗争精神的现实意义

(一)坚定的理想信念。在漫长的革命斗争岁月里,浏阳人民始终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的信念。寻淮洲15岁便投身革命,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在战场上屡建奇功,1934年的谭家桥战斗中,他身负重伤却依然坚守指挥岗位,直至壮烈牺牲,年仅22岁。弥留之际,他仍念叨着:“北上抗日!北上抗日!”寻淮洲用短暂而璀璨的一生诠释了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这种信念的火种延续至今,浏阳市骨伤科医院的江林便是新时代传承理想信念的杰出代表。他出身中医世家,自幼目睹家乡百姓饱受骨病折磨却缺医少药,便立志要用医术造福乡亲。多年来,他潜心钻研骨科医术,远赴各地求学,将传统中医骨伤疗法与现代医学技术相结合。即便面对大城市医院高薪聘请、优渥条件的诱惑,他也未曾动摇,始终坚守在社港这片土地上。在他的带领下,浏阳市骨伤科医院从一个简陋的乡镇诊所,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特色专科医院,让无数骨病患者重获健康。江林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悬壶济世、医者仁心”的理想信念,正如革命先辈们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矢志不渝一样,他在医疗事业中坚守初心,为守护百姓健康默默奉献,将坚定的理想信念转化为服务人民的不懈追求。

(二)无畏的奋斗精神。浏阳革命斗争史是一部充满牺牲的壮丽史诗,近2万名革命烈士为了民族独立和国家解放事业,毅然决然地献出了宝贵生命。他们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冲锋陷阵,将生死置之度外;在阴森恐怖的监狱和刑场上坚贞不屈,用生命捍卫信仰。田波扬与妻子陈昌甫投身革命洪流,1927年不幸被捕后,面对敌人惨无人道的严刑拷打,二人咬紧牙关,宁死不屈,以21岁的青春热血守护着党的秘密,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爱情与信仰赞歌。浏阳的伍国强便是新时代奋斗精神的践行者,他先后五次援藏,深入牧区提供禽畜养殖疫病防控技术保障,并首次在西藏山南地区推广牛尾采血法等先进兽防技术。他将浏阳的洋辣椒种植技术和养蜂技术带到西藏,在贡嘎县大力推广养蜂,助力精准扶贫,为当地老百姓带去近百万元的年收益。伍国强以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决心,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奋勇前行,他的援藏故事,正是浏阳革命先辈无畏奋斗精神在新时代的生动延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浏阳人在各自岗位上拼搏进取,为家乡建设和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三)顽强的拼搏精神。土地革命时期,浏阳人民在缺枪少弹、饥寒交迫的困境下,依然坚持战斗,为创建革命根据地披荆斩棘;抗日战争中,游击队员们穿梭于枪林弹雨中,在敌后与日寇展开殊死搏斗;解放战争时,无数浏阳儿女奔赴前线,用生命和热血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在一场场艰苦卓绝的战斗中,浏阳人民始终保持着昂扬的斗志和不屈的精神,用汗水和鲜血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奋斗之歌。在G319浏永高等级公路的修建中也能看到浏阳人民的顽强拼搏精神,面对资金短缺、设备简陋、地形复杂等重重困难,浏阳人民没有退缩,在崇山峻岭间开山凿石、架桥铺路,用双手和简陋工具开辟出一条发展之路。正是凭借着这种“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坚韧不拔,“不计得失、无私奉献”的担当精神,以及“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强大凝聚力,浏阳人民成功建成了G319浏永高等级公路,也由此孕育出了宝贵的“319”精神。这一精神,是革命时期顽强拼搏精神的延续与升华,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浏阳人在奋斗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四)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从早期的维新变法运动,浏阳学子与士绅奔走呼号,传播新思想,成为湖南维新运动的重要力量;到秋收起义中,浏阳儿女勇挑重担,跟随毛泽东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以非凡的胆识打破传统军事战略思维,为中国革命开辟了新方向。这种敢于突破的精神,在土地制度改革的浪潮中持续发扬。当国有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尚在探索阶段,浏阳率先打破常规,在全省敲响了国有土地使用权拍卖出让第一锣。这震撼人心的锣声如同一声春雷,打破了过去土地无偿划拨、低效利用的僵局。浏阳人民以敢为天下先的魄力引入市场机制,将土地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不仅盘活了城乡经济,更为全国土地制度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无论是在革命斗争中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还是在经济建设中打破体制机制的藩篱,创新土地资源配置方式,浏阳人民始终保持着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

浏阳革命斗争精神是浏阳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它承载着历史的厚重,蕴含着伟大的力量。从历史的长河中走来,浏阳革命斗争精神在新时代依然熠熠生辉,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

(作者系浏阳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市档案馆馆长)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