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浏阳日报》理论版丨彭祖耀:浏阳书院的红色记忆
2025-07-01 10:55:23 字号:

文丨彭祖耀

在湖湘大地的历史长河中,浏阳八大书院如璀璨星辰,不仅承载着千年文脉,更在革命岁月中化作指引前路的红色火炬。文华、围山、狮山、金江、洞溪等书院,以斑驳砖瓦为证,用琅琅书声作号,在革命浪潮中书写了一段段永不褪色的红色记忆,成为历久弥新的精神灯塔。

一、千年文脉孕育革命土壤

浏阳书院的文化根基可追溯至唐宋,为纪念曾任浏阳县令的理学大家杨时,浏阳人在他曾讲学之地建立文靖书院,开启了浏阳书院教育的先河。至清代中后期,浏阳书院迎来发展鼎盛期,其中以狮山、文华、围山、洞溪、石山、金江、文光、南台等八大书院最为有名。

清道光六年(1826年),浏阳知县赵瑜在古港狮山建文昌阁并立义学,历经多年扩建,于1842年建成狮山书院。秉承“博我以文,拔乎其萃”的校训,现浏阳三中仍留存“狮山书院”石碑。

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浏阳张家坊例贡生张良赞建义学。1847年张良赞去世后,夫人遵其遗嘱,将义学改为书院,取名“洞溪书院”。1869年修复后,有大门、讲堂等建筑四进40间。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浏阳知县胡泰阶率邑人刘大馥等在文家市建成文华书院,取“文章华国”之义命名。书院背倚文华山,前眺南川河,后改称里仁学校,取《论语》“里仁为美”之意。

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浏阳西乡汤、陈、邱、娄四姓乡绅为首捐资兴建金江书院,择址金江之畔,取“金声玉振,江水长流”之意。

清光绪八年(1882年),谭嗣同的恩师涂启先捐出古籍、田产,募集资金,于1898年建成围山书院,主张“理论联系实际,兼收并蓄中西方知识”。涂启先长子涂质初出任首任山长。

清末民初,在内忧外患的时局下,这些书院既坚守儒学根基,又大胆融入时务新知,成为培育革新人才的重要阵地。在乡绅官民的合力推动下,它们不仅延续了文化命脉,更在时代浪潮中完成蜕变,为革命火种的播撒埋下伏笔,从传统教育机构逐步转变为孕育革命力量的摇篮。

二、思想启蒙点燃革命星火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面临内忧外患,浏阳的书院成为传播新思想的前沿阵地。受谭嗣同、唐才常等维新人物影响,书院山长与教师们积极引入西方民主科学思想,与传统儒学融合,激发学生的救国情怀。

狮山书院中,进步教师常以课堂为阵地,向学生讲述民族危机,并组织阅读《时务报》《国闻报》等进步刊物。1905年,书院学生自治会发起“强国策论”征文活动,数百篇文章中,不少学子提出“废科举、兴实业”“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学生们还曾围绕“改良与革命”展开辩论,最终革命派观点获支持,推动学子觉醒。

1920年,毛泽东在长沙创办文化书社,陈昌积极参与,以进步书刊传播新文化与马列主义。随后,陈昌与宋先觉受毛泽东指派回到浏阳,选定金江书院为社址,组建浏西分社开展革命活动。陈昌、陈清河等人成立浏西文化促进会,创办浏阳首个革命刊物《浏阳旬刊》。1922年10月,陈昌、陈作为、夏明翰在金江书院秘密成立浏阳第一个党支部——中共金江学校支部,点亮浏阳革命之光。

三、隐秘据点展开革命实践

随着革命浪潮风起云涌,浏阳各书院纷纷化作隐秘的革命堡垒。

1922年,中共金江学校支部以办学为掩护,组织学生宣传队用皮影戏、花鼓戏等形式下乡宣传革命。1923年春,新剧《穷人恨》巡演引发强烈共鸣,观众当场报名加入农会;师生为躲避搜查,深夜在阁楼印刷传单,将油墨藏于香灰、纸张夹入古籍,坚持传播新思想。

1925年,里仁学校校长陈世乔加入中国共产党,积极为党组织工作,在学校办夜校,为农民讲授革命道理,还组织农民协会,发展农民运动。

1926年3月,围山书院成立浏阳东区第一个党小组,小组长刘春云以教师身份开展工作。张启龙、李玖铭等浏阳早期党员积极响应,迅速组建战斗集体。此后,党小组吸纳李笠渔等进步青年,以教师身份在课堂内外发动群众。

1926年,潘心元在狮山书院举办政治讲习班,组织工农青年学习马克思主义,白天研读《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夜晚模拟农会运作;结业时在照壁刻下“耕者有其田”誓言。

在革命时期,洞溪书院是湘东地下党员秘密联络点,师生利用地理优势传递情报、掩护革命人士。辛亥革命后李玖铭在洞溪高小任教,积极推动教育改革,致力于传播新知识、新思想,是王首道等人的老师,后来开办洞溪高等女校,出任县女子师范校长兼党支部书记。

四、秋收起义铸就光辉起点

1927年9月19日,毛泽东率秋收起义部队集结于里仁学校,召开前敌委员会会议,决定放弃攻打长沙计划,向敌人薄弱地区转移,为中国革命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工农革命军第一师1500余人在学校操场誓师,转向井冈山开进。

与此同时,金江、狮山、围山等书院师生积极支援起义。金江书院教师张育才冒险绘制长沙地形图,师生赶制草鞋、筹备粮草,学生李桂花为部队带路;狮山书院师生秘密印刷宣传品,设瞭望哨预警敌情。各书院以不同方式助力起义部队战略转移,为革命事业贡献力量。

五、红色基因薪火相传

浏阳书院的革命历史化作永不褪色的“红霞”,成为指引时代的精神坐标。

文华书院旧址上的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旧址,以珍贵史料再现毛泽东在此确立“农村包围城市”战略的历史时刻,吸引无数人缅怀先烈、感悟初心。

位于狮山书院旧址的浏阳市第三中学,将红色故事融入校本课程;围山书院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东门战斗陈列室,生动展现毛泽东指挥作战的历史场景,东门小学宣讲社团义务讲解革命事迹;金江书院改建的青少年素质教育培训中心,通过夏明翰、陈昌等先烈故事浸润童心;洞溪书院校址的清溪小学,常以主题活动传承革命精神。

这些思政教学实践延续着书院“敢为人先”的内核,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持续闪耀、代代相传。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