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轻创业 好生活丨从小摊到小店,一串烧鸟里的浏阳风味与匠心
2025-08-19 09:52:33 字号:

轻创业 好生活丨从小摊到小店,一串烧鸟里的浏阳风味与匠心

05版轻创业好生活-2.jpg

汤帮林正专注烤制烧鸟。

文/图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徐旻

八月的午后,阳光正烈,集里街道仿古步行街的吉川炭烧店内,汤帮林正在厨房处理食材。他熟练地将整只清远鸡分解成不同部位,制作成十多种不同的烤串。

“从前做服装是卖别人的东西,现在做烧鸟是创造自己的味道。”汤帮林说。十年前,他还在服装批发市场与库存周旋;两年前,面对电商冲击带来的行业压力,他和妻子决定转行餐饮,从服装行业跨入美食领域。

如今,这家180平方米的烧鸟店已成为年轻食客们觅食的新去处。有顾客驱车百里而来,就为尝一口融合了本地辣椒与日式酱汁的独特风味;也有附近居民把这里当作深夜食堂,在炭火明灭间卸下疲惫。从服装档口到料理台,从批发商到手艺人,汤帮林用两年时间证明:真正的创业,不在于赛道,在于用心经营和持续创新。

千里寻味

辗转全国多地学习技艺

从服装生意转型到餐饮赛道,汤帮林直言离不开妻子的支持。“因为我自己喜欢美食,也喜欢钻研吃的,她就说不如尝试做吃的。”汤帮林说,当时浏阳的烧鸟市场还是一片待开拓的领域,而这种讲究手工制作、食材搭配的料理方式,恰好契合年轻消费者对用餐体验的追求。2023年初,汤帮林专程前往天津,自费参加专业机构的日式烧鸟技术培训。

05版轻创业好生活-3.jpg

吉川炭烧店内,食客们围坐用餐,享受独特风味。

烧鸟主要以鸡肉为主,在制作过程中,食材的分割和处理非常讲究,不同部位的肉质和口感差异被充分利用,以满足食客对细腻口感的追求。在老牌烧鸟店里,当着食客的面拆鸡是必不可少的。在学艺的过程中,汤帮林练习了成百上千次的拆鸡,炼就了精湛的拆解技艺。“拆鸡首先就是要卸腿,沿着骨边缝以及鸡腿肉隙去下刀。”一拉一扯间,大鸡腿就被轻松地拆下。

这还只是起点。随后的几个月里,汤帮林先后前往杭州、广州、重庆和福建等地考察学习。只要听说哪里有独特的烧鸟制作方法或者与烧鸟相关的料理知识,他就立即启程前往,像“海绵吸水”般汲取各地烧鸟技艺与餐厅经营理念。

“很多人都觉得我疯了,把辛辛苦苦赚来的钱都投到了这个看似无底洞的学习中。”汤帮林说,但他觉得这是一条必经之路,“只有这样,我才能提升自己的技艺,给大家带来更正宗、更多样的菜品。”

街头实验

日销5000元背后的千次打磨

学成归来后,汤帮林并未急于开张,而是租下仓库,开启两个月的“闭关修炼”。

一个小炭炉,几筐试验食材,成了他每日的伙伴。他反复调试烧鸟汁与鳗鱼汁的比例,将鸡骨、鳗鱼骨与苹果、洋葱等果蔬熬煮六小时,再融入本地秘制香料。炭火映红了他的脸,也照亮了那些独自调试的深夜。

05版轻创业好生活-4.jpg

汤帮林在冰台上摆放当天现串的烤串。

2023年5月,天虹商场外出现一个特别的烧鸟摊——这是汤帮林的“街头实验室”。“摆摊不仅是一种低成本的创业方式,更是一个检测自己料理是否受浏阳人欢迎的途径。”汤帮林说。作为夜宵市场上少见的日式烧鸟摊主,他面临着双重挑战:既要普及陌生品类,更要征服本地味蕾。

“日式烧鸟本来是不撒辣椒的,但我们进行了改良,刷酱后必须撒!”他不仅收集了本地的五六种辣椒,还跑到云贵地区精选了多种辣椒,调配出不同风味的辣椒粉:有的配鸡肉提香,有的搭牛肉增烈。每夜收摊,他都会记录顾客的反馈。

市民罗先生从汤帮林开始摆摊起就是他的顾客,在他看来,这个烧鸟摊与别的烧烤摊有本质的区别:“烤串非常精致,一看就知道是纯手工制作的,而且食材非常新鲜,口味很好。”

三个月后,回头客开始排队。“最多的一天销售额超过了5000元。”而最让他欣慰的,是许多“从不吃烧烤”的客人成了常客,这让他坚定了在美食行业发展的信心。

梦想花开

180平方米店铺里的匠心坚守

从摆摊的第一天开始,汤帮林就梦想着能开一家自己的烧鸟店。经过两年夜市的积累,今年5月,180平方米的“吉川炭烧”终于亮灯。从瓷砖选样到灯光角度,汤帮林全程亲力亲为,“我要做一家有灵魂的店,不止是烧鸟店,还是融合料理店、餐酒馆。”

走进吉川炭烧店内,两层空间里既有日式居酒屋的温情,又透着现代设计的简约利落。木质桌椅在柔和灯光下显得温馨舒适,开放式冰台整齐码放着当日串料——鸡胗剔出细密花纹,鸡软骨莹白如碎玉,紫苏梅子鸡、彩椒牛肉粒等特色烤串让人食欲大开;当炭火升起,肉串在网格上蜷曲的弧度、酱汁滴落时爆裂的火星、食客举杯时晃动的光影,共同构成一幅流动的烟火画卷。

株洲市民李先生因在浏阳出差偶然在店内品尝过,便惦记上了这份独特的融合风味,专程驱车前来光顾十余次;每逢周末烟火秀表演结束后,就有不少观看烟花的市民呼朋唤友将这里当作深夜食堂。

“看到大家吃的开心,喜欢我制作的烧鸟,就是我最有成就感的时候。”汤帮林说。谈及未来,他表示:“商标已经注册了,连锁店的事可以慢慢来。现在最重要的,是把眼前这家店做好,让每一串烧鸟都对得起顾客的期待。”

凌晨送走最后一桌客人,他还要熬制新一批酱汁,炭炉里的余火未熄,映照着他专注的侧脸。“用心对待每一串烧鸟,是对美食和顾客的尊重。”这句话他常挂在嘴边,也实实在在地践行着。

从服装批发到烧鸟匠人,从外地学艺到浏阳创新,这位80后创业者用两年时间完成了转型,用双手创造出美味,用真心赢得了认可。当晨光漫过浏阳河,第一缕炊烟升起,炭炉的余温仿佛在诉说:在这个追求速度的时代,总有人愿意为了一口匠心,慢下来。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