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从陪跑到长跑、从轻装上阵到长期主义,看浏阳创业者——破圈记
2025-08-11 11:07:41 字号:

从陪跑到长跑、从轻装上阵到长期主义,看浏阳创业者——破圈记

从陪跑到长跑、从轻装上阵到长期主义,看浏阳创业者——

破圈记

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陈郁琳

青年是最富活力和创造力的群体。

在浏阳,从璀璨夜空的烟花到特色农文旅,从浏阳蒸菜到前沿科技……敢闯敢创的青年们正活跃在每一条赛道上。

浏阳一直以其特有的“青和力”吸引着四面八方的青年才俊。今年3月,《浏阳市支持大学生创业二十条》如同一场及时雨,精准浇灌着创业者的梦想田。

这份“青年创客白皮书”,从政策扶持、金融助力、载体支撑、校地合作、全程陪跑、浓厚氛围等六大维度推出20条措施,着力构建具有浏阳特色的全链条创业支持体系,助力大学生创业轻装上阵、加速成长。

诚然,浏阳给予创业者的,不仅是政策与资金的支持,更是一种“海纳百川”的气度和“敢为人先”的魄力。在这里,每个创业梦想都能找到适宜生长的土壤,每个创新火花都有绽放的时刻。

当青春热血遇上创新创业浪潮,将迸发怎样的火花?带着好奇与期待,记者从经济发展主战场、乡村振兴第一线、文旅融合最前沿采访了三个典型代表,从他们的故事一窥浏阳奔涌向前的创新创业浪潮。

“00后”创业大学生:

“创业就像是‘照妖镜’照出自己能力的缺陷和不足”

这个暑假,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大四学生谭日康像是上足了发条——频繁往来于长沙、浏阳两地,一边跟进文创订单的进度,一边忙着入驻浏阳河文化产业园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的相关事宜。

初见这位“00后”创业者,一头蓬松卷发,松弛而稳重,他说:“创业,是一次有准备的机缘巧合。”

04、05版县域经济-112.jpg

7月18日举行的“文化回浏·只此淮川”浏阳河文化产业园大学生创业招商沙龙上,谭日康分享创业经验。

时间拨回2021年10月,刚进入大学的谭日康就敏锐地察觉到校园家教市场的潜力,“当时,许多同学都在寻找兼职机会,而周边社区的家长又迫切需要优质的家教服务。”于是,谭日康联合志同道合的同学,组建起一个家教团队,将供需双方有效地连接起来。

正是有了这次的创业初试水,当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发布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UNI-COFFEE的招募通知时,谭日康第一时间报名,并凭借此前积累的团队管理、市场运营和客户服务的经验,成功拿到项目经营权。

设计LOGO、布置场地、推出引流活动……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谭日康带领团队一步步“通关”。2022年年初,UNI-COFFEE进入营业阶段,这个弥漫着咖啡香的校园文化社交空间,成了不少师生喜爱的打卡地。

在核对数据的时候,谭日康有一个意外的发现:原本作为配套销售的校园文创产品,其销售额竟不亚于咖啡本身!

起初,咖啡馆的文创产品只是简单的定制马克杯、帆布包和校园风明信片,主要用于提升品牌调性和增加额外营收。但没想到,这些带有校园文化符号的文创商品迅速成为学生们的“心头好”,甚至有不少校外游客专程前来购买。

敢想敢干的谭日康跟核心成员一合计,决定将这一业务独立出来,专注于校园文化创意产品,团队也迅速扩张,吸纳了不少设计、营销专业的学生,甚至吸引了校外投资人的关注。

“我的第一位天使投资人,就是网上聊天聊来的。”谭日康表示,当时创业做文创的念头刚萌发,他试着跟永州一名网友去阐述创业思路和理念,没想到得到了大力支持:“我买了第二天的火车票,与他当面沟通,获得了5万元的投资,他现在也是我的股东之一。”

2024年“燕归巢·返家乡”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让谭日康的视角转回到家乡浏阳:“通过深度参与实践活动,我感受到了家乡的发展和变化,这里不仅有潜力、有市场,而且竞争相对较小。”

有冲劲但不冒进。为了印证自己的想法,选择回家乡创业前,谭日康与团队决定“投石问路”——与浏阳一中合作,深度挖掘校园文化元素,打造了一批极具一中特色的文创产品,包括帆布袋、记事本等等。“在7天的阳光义卖活动中,共卖出了8000多元,不仅有师生购买,还获得了市场的青睐。”谭日康坦言,这次的结果大大出乎了意料。

今年3月,浏阳发布《浏阳市支持大学生创业二十条》,紧接着,浏阳河文化产业园推出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专属扶持计划——“奔浏计划”。

谭日康仔细研读“政策礼包”,发现多项条款与自己的创业方向高度契合:“像零成本入驻、拎包办公、工商代办、创意启动包,直击初创企业的痛点和难点,让我们很激动。”谭日康表示,成立公司的过程,也十分顺利——在浏阳河文化产业园的帮助和支持下,6月5日,浏阳集礼文化科技公司成功注册。

接下来的一个月,谭日康没有着急大干特干,而是在组建团队的同时,借助园区拓展“朋友圈”——通过参加园区各种沙龙活动,迅速实现定向资源对接。

“园区很多企业都有设计需求,也愿意给我们一个机会,像长沙市好过影文化创意有限公司,我们根据他们的需求设计了新款产品包装。”一边承接新业务,一边拓展老项目,入园短短一个多月,浏阳集礼文化科技公司运营步入正轨。

园区前辈的创业故事,也让谭日康津津乐道,收获良多。

近年来,浏阳河文化产业园依托“智慧浏阳河”文化创意孵化基地,形成了“1+4”的“一核四翼”新格局,聚焦鞭炮烟花、绿色食品、文旅融合等三大产业,深度融合地域特色文化资源、产业背景、创业要素,精准孵化创业项目。10年间,基地累计孵化项目450个,带动就业近2万人,到期出园率95%,其中大学生创业主体占比近50%,创造了“以创意推动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实践样本。

陈江波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毕业于清华大学的他,放弃跨国公司的高薪下海创业,但首战出师未捷。2014年,他回到家乡二次创业,历尽艰辛研发出无火药的智能喷花机,终于一炮而红。

如今,随着陈江波团队研发的数字创意特效产品畅销全球,并广泛应用于奥运会、世界杯等重大赛事,以及迪士尼乐园、旅游景区等消费场景,孝文科技也已成长为中国数字创意特效行业领军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他们的故事给了我很多启发。”关于创业,谭日康有很多自己的想法,他说“创业就像是‘照妖镜’,照出自己能力的缺陷和不足,也照出市场的空缺”“创业就是相信自己能做出一番事业”“你去做了,这些创业难题,有时候会自然而然解决”。

关于目标,谭日康有着自己的“野心”。向远看,他说:“我们现在已经与近百家工厂有合作,有十余名拥有各大美院背景的设计师,服务5所高中、6所大学,在浏阳这片创业热土上,我们想做最专业的文化公司。”而近期,他想:“我们正在着手设计一个烟花主题的旅游文创产品,让来浏阳的人能记住浏阳,留下美好。”

“85后”科创博士:

“创业就是一场修行,考验的是你的毅力”

肖锷有一串串长长的头衔:北京大学博士、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士后,湖南省智能仿生颌面再生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湖南美柏生物医药有限公司董事长,长沙市C类高层次人才,湖南省医疗器械库入库专家。

这些头衔,也是他的来时路。2009年,肖锷从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毕业,同年,他获得保送北京大学直博的资格。

04、05版县域经济-2.jpg

肖锷在实验室。

“当时,直博有两个方向,一个是唾液腺,一个是颌面外伤。”选择研究方向时,肖锷决定师从国内颌面外伤领域的领军人物——张益教授。此后便一头猛扎进颌面外伤的科研之海。

研究课题期间,肖锷一心沉在实验室里,熬夜通宵是常态,推倒重来更是经常。为了进一步攻克颌面外伤难题,2013年,肖锷前往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做交流学者;学成之后,肖锷选择回到母校,成为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的一名口腔颌面外科医师。

这是一份很稳定,不少人梦寐以求的工作。“但在一场场手术中,我发现临床确实面临一些问题,当人体组织缺失的时候,手术只能缝合,不能修复细胞。”肖锷介绍,当时市面上再生材料的美观性和功能性难以兼顾,因此他开始转换方向,对颌面软组织再生材料进行研究,并毅然决然选择“下海”创业,期望能通过医学技术和更好医疗产品帮助患者重拾信心。

在哪创业?肖锷以科研者的严谨细致,对项目落地位置进行了认真考量:“选择浏阳经开区的原因很简单,一是园区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且拥有成熟的生物医药产业生态,完善的上下游配套;二是这里的服务意识超前,在我们需要的时候,就有人站出来为我们服务。”2020年,肖锷在浏阳经开区创办了湖南美柏生物医药有限公司,建立研发和生产基地,将基于人源细胞外基质颌面软组织再生生物支架材料进行产业化。

走进美柏生物的生产车间,只见多台灌装机正在运转。肖锷介绍,这是湖南省内首条医疗器械无菌凝胶预充针生产线,而里面正在生产的凝胶状胶体,正是美柏生物的核心原材料——人源ECM(细胞外基质)胶原。

“这是全球唯一一款雾白色的人源ECM胶原,可以用于临床手术和医美项目中。”肖锷自豪地表示,这款再生材料犹如“天生”,可以与患者自有的肌肉组织更加长久地融为一体,让使用者更加美丽自信。

据悉,美柏生物产品相关技术已申请专利12项,其中8项发明专利已授权。美柏生物不仅在湖南省内建立了首个无菌加工疫苗级别医疗器械生产线,还拥有以人源细胞外基质为核心成分的皮肤修复敷料、颌面修复再生支架材料、人源胶原蛋白、毛发类健康养护等产品线,具备无菌凝胶80万支年产能,达产后产值近10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美柏生物的快速成长,始终与园区同频共振:其产品包装材料、生产辅料耗材以及制备工艺用水设备均来自园区及周边配套企业,这种“半小时产业圈”模式不仅大幅降低了物流成本,更显著提升了供应链响应速度。

在人才战略上,美柏生物同样善用园区优势,依托园区汇聚的全国医药产业人才资源,公司实现了人才梯队的本地化建设,主管以下的一线员工本地招聘比例超过70%,这种“就地取材”的人才策略,既保证了团队稳定性,又形成了与园区企业的人才良性互动。

为助力更多企业发展,今年3月,浏阳经开区出台《促进引智引才工程若干政策》,覆盖青年、技能、骨干、领军等多层次人才及企业引才支持,上半年刚性兑现各级人才政策补贴数百万元。

优良的创新生态,如同阳光雨露,滋养着科创企业破土而出、茁壮成长,孕育着园区蓬勃的创新生机。数据统计,1月至6月,园区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17.1亿元,同比增长15.8%,完成技术合同登记金额44.3亿元,完成率60.9%,全年预计高新技术企业数将增至360家以上。常规来说,从事科研的人总是严肃的,但肖锷身上,除了严谨细致,还有一股与生俱来的幽默与优雅。2024年,以幽默为媒介,肖锷再次跨界,做了一名“接地气”的科普博主。肖锷直言,这不仅仅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知名度,迎合消费者的喜好,更重要的是,他想要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就大众关心的医美话题,进行知识传播与分享。

前一天在北京实验室里研发材料,第二天回浏阳与客户交谈业务,还要抽空拍科普视频,肖锷很能适应这种快节奏的生活和身份的转换:“在创业这条路上,当遇到困难时,以往的科研经验,总能给我底气与勇气;创业就像是一场修行,关键在于有没有毅力作为支撑。”

谈及未来,肖锷表示已经制定了详细规划,并信心十足:“我们第一个五年,马上就要到了,我们要做颌面美学再生领域的领头企业;第二个五年,我们要做整个世界美学再生领域的领头羊!”

“85后”民宿主理人、乡村CEO:

“不要怕犯错,要时刻为自己而骄傲”

夏日炎炎,坐落在大围山脚的小河弯弯民宿,迎来一波又一波的客人。“这里就像天然空调房,让人瞬间褪去暑热。”来自长沙的游客黄先生欣赏着满眼的青山绿水。

04、05版县域经济-1.jpg

“正值暑假,我们旗下的7家民宿,预订率超过90%,周末更是全部排满了。”湖南陌野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志富表示,不过六七年时间,浏阳民宿从无到有、从有到优,成为长株潭地区的旅游目的地,“这是当初返乡创业时,未曾预想到的发展速度。”

刘志富是一名土生土长的浏阳伢子,毕业后留在上海打拼,从事设计类工作。

工作之余,刘志富总爱思考“如何实现人生价值”。“过去总说‘故乡容不下肉身’,现在发现‘故乡能安放灵魂’,我认为未来趋势在农村,回乡大有可为。”2016年,刘志富决定回乡创业,并给自己一个“试错期”:“做好了三四年没有收入的准备。”2017年,刘志富接到一个大围山民宿设计单。彼时,民宿热潮席卷各大旅游城市,在浏阳还是“新鲜物”。为了做好这个项目,刘志富专程前往莫干山等地考察,不断更新民宿设计理念。

在这个过程中,刘志富逐渐被民宿行业的发展前景深深吸引。“民宿,不仅仅是旅游需求,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转变。”刘志富敏锐地意识到,浏阳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青山绿水、非遗,都是发展精品民宿的绝佳条件,当即决定放手一搏:“把所有积蓄都投到民宿建设中。”

从设计师转变为股东后,刘志富更加用心。通过反复地实地调研、修改图纸,最后把理想中的民宿建在了大围山半山腰,并命名为“唯山居”。

“其实,最初还有人说大围山距离浏阳城区近60公里,民宿建好了谁来住?”随着唯山居的惊艳亮相以及纷沓而至的客流量,这些质疑声逐渐消失,刘志富也更加坚定了要在民宿产业“大展拳脚”的决心——成立了湖南陌野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并担任董事长。2023年,为全面聚焦破解民宿产业发展难题,探寻打造“三湘民宿第一高地”的最优路径,浏阳出台《浏阳市推动民宿产业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推动民宿产业持续“升温”。

有了“政策加码”,刘志富等民宿主发展的步子迈得更快了,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据统计,浏阳目前拥有民宿超过1000家、客房3万余间、床位4.8万余个,形成了道官冲、白沙古镇、宝盖、田溪、周洛、金坑、大光洞“七大民宿聚集区”以及农耕体验、森林度假、民俗风情三大类民宿。

与此同时,浏阳民宿业态也实现了显著升级——从单纯的住宿功能,逐步发展为以民宿为核心的多业态融合模式。研学旅行、溯溪探险、山地徒步、乡村旅游、水果采摘等多样化体验项目与民宿形成联动,产生了“1+N”的产业聚合效应。特别是与烟花的联动,民宿主们巧妙利用这一最具辨识度的城市IP,借力“相约浏阳河周末看焰火”活动,推行“你住精品民宿,我送焰火门票”等联合促销,将周末焰火秀的超级“流量”转化为民宿促销的稳定“留量”。

刘志富也不例外,他将文旅融合作为民宿产业发展的硬核底座,在小河弯弯、小河弯又弯两家民宿的设计上,融入山水元素、增加地方民俗体验,并开发了“陌野·踩溪谷”“溪谷部落”等特色体验项目。

“我们将与当地农副产业进行深度链接,带动村民一起有计划地发展种植养殖产业,将大围山的绿色生态农产品装满客人的车厢,让村民在家门口就业。”今年,刘志富被长沙市农业农村局聘为“乡村CEO”(乡村运营职业经理人),扛起了深挖当地资源、带动村强民富的重任。

刘志富对创业有着独特的见解,他认为,当下,文旅产业和乡村振兴都需要注入新鲜血液,青年人可以先投入其中积累经验、丰富技能,等时机成熟再施展抱负:“创业,还是要遵从内心的声音,不要怕犯错,要时刻为自己而骄傲。”

记者手记

创业正当时,浏阳正合适

创业者的故事,是一部不断“突围边界,走出舒适圈”的实践篇章。

“00后”谭日康没有选择按部就班的生活,在校期间连续创业,给自己“造饭碗”;科创博士肖锷放弃高薪稳定的工作,创业研发两手抓,攻克颌面软组织再生材料,并使之产业化;民宿主刘志富凭借敏锐的商业嗅觉和果断的决策力,回到家乡从零开始创业……他们用一次次“跳出舒适圈”的自我重构,书写着自己的精彩人生。

与这三位不同年龄、不同领域的青年创业者对话时,总能感受到一股蓬勃的朝气——它源于对自身能力的笃定、对行业的热爱,更源于对脚下这片土地的深情。

刘志富说,以前总把眼光看向远方,如今回望家乡,家乡的沃土才是孕育梦想最好的地方。谭日康表示,浏阳日新月异的变化,让他自豪的同时,也看到了无限机遇。

近年来,浏阳全力培植大学生创新创业沃土,一方面落实项目扶持、入驻基地、创业贷款贴息等政策,多维度帮扶大学生等重点群体创业,三年来扶持初创企业248家,共计发放创业补贴资金870万元。另一方面,组建创业专家团,持续开展创业能力提升行动和创业专家指导服务行动,推出SYB优质示范班、举办浏阳市乡村领雁创业培训班、落实“马兰花”创业培训计划,成功孵化出蒸浏记、孝文科技等优质项目226个。

此外,浏阳还创建了各级创业孵化基地11家,为浏阳创业者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综合服务平台和发展空间。

浏阳这片热土,呼唤人才也造就人才,创业青年为经济发展、乡村振兴添砖加瓦,浏阳也回馈他们更多人生出彩的机会,这是一场互相成就的双向奔赴。

当然,创业并非坦途,难免有挫折。由于经验和能力不足,大学生创业很可能遭遇困难、陷入迷茫,这就更加需要全社会方方面面的支持、宽容和鼓励,让创业者即使跌倒也能被温柔托起,重新出发。

高校作为创新创业的摇篮,要扎扎实实做好“育苗”工作:通过系统化的创新创业课程、实战化的项目指导、个性化的职业规划,全面提升学生双创能力。

政府部门则需要构建全链条扶持体系,既要“铺路架桥”——打造多层次创业孵化平台,完善“政策包+金融包+服务包”三位一体支持体系,更要“精准滴灌”——通过政策宣讲团、创业导师团、数字服务平台等手段实现精准服务。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