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里街道今年上半年新增市场主体919家,吸引30余个青年创业项目落地
“集十条”开辟青年创业热土
集里街道紧扣“消费活市”战略,发布“集十条”等政策,构建起“资源可触、成本可担、服务可感”的青年创业生态,今年上半年新增市场主体919家,吸引30余个青年创业项目落地。记者彭红霞
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徐旻
八月,浏阳河畔,潺潺流水声与创业者的键盘敲击声应和成韵。浏阳市电子商务产业园(下称“市电商产业园”)的办公室内,青年创业者何荣波正与团队讨论新款礼宾花的效果;道吾山脚的山水边美学庭院餐厅里,主理人陈果苹将二十四节气“熬”进一盅养生汤;大润发商圈的“吉川炭烧”店前,炭火滋滋作响,创业者汤帮林将浏阳风味融入日式串烧……这里是集里街道,一片以山水为幕、青春为笔的创业热土。
青年的梦想筑就街道的未来。今年4月,集里街道牢牢抓住“消费活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两大引擎,推出《创在集里共赢未来集里街道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打造消费新场景行动方案》(含支持大学生创业“集十条”),以政策精准滴灌梦想——从租金减免、首发奖励到无微不至的“创业管家”,从数字赋能培训到高校联动孵化,系统构建起“资源可触、成本可担、服务可感”的青年创业生态,助力每一位创业者都能在集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共赢未来”。
自《方案》发布以来,成效显著:2025年上半年,集里街道新增市场主体919家,吸引30余个青年创业项目落地,“三子经济”(院子经济、店子经济、林子经济)年度消费增长目标已完成过半。
以政策为笔墨,集里街道正与青年创业者们共同书写“你逐梦、我赋能”的双向奔赴篇章。
政策精准滴灌
创业种子破土而出
7月30日,走进市电商产业园,26岁的何荣波正在办公室查看刚生产出来的丝带款礼宾花新样品:“如今年轻人普遍追求氛围感、拍照出片,所以礼宾花的需求日益增长,与传统烟花相比,礼宾花更适合应用于婚礼、开业庆典、直播间等室内场合,同时也能点亮酒吧、演唱会等舞台,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毕业于长沙理工大学的何荣波,今年得知浏阳推出了一系列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后,选择回到浏阳创业,“去年,我自己结婚时买了30多种礼宾花产品,发现其生产销售市场几乎被外省厂商垄断,其实浏阳有从生产到彩印、再到包装的全产业链基因,完全有实力破局!”
集里街道重点培育“院子经济”“店子经济”“林子经济”等特色业态,打造差异化消费场景。陈果苹今年7月新开一家山水边美学庭院餐厅,深耕药食同源。
今年6月,何荣波成立长沙市禧绽科技有限公司,在集里街道工作人员的对接下,快速进驻市电商产业园。7月,位于永安镇的工厂投入生产,目前日产能达6000支,日销2000多支。“现在浏阳周末焰火秀非常火,数以万计的游客来浏阳看烟花却带不走烟花。我们想把礼宾花做成‘能带走的烟花记忆’,让别人一想到礼宾花,就先想到浏阳,想到我们的产品。”谈及愿景,何荣波目标明确。
“得益于‘浏二十条’和‘集十条’,我们享受了园区租金首年免租、次年减半的优惠,产业园还帮我们对接了物流仓储和直播资源。”何荣波说,市电商产业园里集聚多家电商企业,同行交流、人才招聘也更高效。
“作为长沙市级创业孵化基地,我们孵化了一批优秀企业和项目,70%以上企业负责人具备大学学历。”市电商产业园负责人罗冬生介绍,青年是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是创新的生力军,为鼓励青年创业,园区除了在房租方面提供优惠外,还积极为大学生创业者对接资源,在申报奖补、法律和知识产权维护等方面提供服务,“自政策出台以来,园区共引进5个大学生创业项目,涵盖AI数字、电子商务、数据标注等多个领域。”
在3公里外的浏阳市跨境电商产业园内,中国人民大学硕士邓晓晴创立的公司步入正轨。去年,她在中东地区开拓市场,本来想在浙江义乌成立自己的跨境电商公司,今年了解到浏阳的政策后,最终决定将公司落户浏阳。
“园区提供全程免费代办服务,你在海外的话公章就交给你家人保管。”正是园区负责人李仲阳的这句话让邓晓晴定了心。她让母亲携带材料前去办理,李仲阳则组建了服务专班,代跑工商、税务等部门,几天时间就办齐了所有证照,整个过程高效便捷,“非常省心。”
“根据‘集十条’等政策,园区对入驻企业予以租金第一年免费、第二年减半优惠。”李仲阳说,未来还将为邓晓晴的企业提供法律、税务、通关等方面的专业跨境服务。
邓晓晴的跨境创业历程,生动诠释了集里街道优质的营商环境。正如她在卡塔尔发来的感言:这枚公章盖下的不仅是企业的名字,更是家乡托举游子闯世界的底气。
聚焦“三子经济”
青年力量逐梦新蓝海
新消费时代,“体验感”逐渐成为核心竞争力。今年,集里街道以“院子经济”“店子经济”“林子经济”为抓手,打造差异化消费场景,让方寸空间释放无限可能。
在道吾山下,陈果苹主理的两家店像一对“孪生姐妹”——“如院”主打四季主题,莫奈花园般的春景、芦苇枫叶的秋色吸引众多年轻人打卡;7月份新开的“山水边美学庭院餐厅”则深耕药食同源,用土灶煨汤、古法蒸菜和节气茶饮,为都市人辟出一方养生净土。
回忆创业历程,陈果苹对集里街道的效率和贴心服务印象深刻。“营业执照是当天提交当天拿证。街道会提前发清单,各种细节都标注清楚。”
在今年的集里消费季活动中,如院入选集里街道十大“新消费热力榜”。“有长沙客人专程开车来,说是在新闻报道里了解到我们店。”她笑着展示手机里的订单,品牌的曝光度正在转化为实际客流量。
在陈果苹的运营逻辑里,大自然是最好的“策划总监”。夏天推出清凉徒步套餐,客人吃完药膳,走十分钟就能进到森林溯溪玩水;冬天准备围炉煮茶,雾凇就是天然布景,连院角的几丛野菊花也不只是点缀,等秋天开了,可以直接摘来泡茶,“这才是真正的院子经济。”
暮色渐沉,山水边美学庭院餐厅里的土灶上正炖着老鸭汤。与此同时,仿古步行街的“吉川炭烧”店内炭火正旺,老板汤帮林娴熟地将本地的辣椒粉撒在烧鸟串上,日式酱香与湘味辣韵完美融合。“两年前还在摆摊时,真没想到能有自己的店面。”汤帮林擦了擦额头的汗水,笑容里满是感慨。
2022年,做了十几年服装生意的汤帮林转战美食赛道。为了精进日式烧鸟技艺,他辗转天津、温州、广州等多地学艺。学成归来后,他并未急着开店,而是选择从夜市摊位做起。翻开手机相册,那时简陋的推车前总是排着长队,“我是浏阳比较早做日式烧鸟的,单日最高能有5000元营业额,但更重要的是收集了上千条口味反馈。”他花了两个月的时间,根据浏阳本地人的口味偏好,对产品进行了改良。
今年5月,汤帮林开了自己的门店。“从夜市摊到180平方米的实体店,离不开集里街道的帮助。”汤帮林说,从选址到办证,街道都有专人对接,同时针对在仿古步行街的外摆区,街道也简化了审批流程。
在西湖山大草坪上方300米处,木质平台的框架与军事掩体的雏形已经显现。“等到明年五月,这里将会是另一番景象。”退役军人李柏林是土生土长的西湖村人,对这片山林有着特殊情感,今年得知集里街道启动“林子经济”培育计划,他立即行动起来,与村民签下闲置林地流转协议,开发“森呼吸星空露营基地”。
“街道不仅提供了政策支持,更给予了实实在在的帮扶。”李柏林说,“林业手续都是街道专人对接帮忙办理的。”项目建成后,这里将成为一个集真人CS竞技体验、户外露营、团建聚会于一体的综合型营地,与登山、徒步等户外项目形成业态互补,进一步完善集里街道户外运动+自然教育立体化产业矩阵。
自“集十条”推出以来,已有吉川炭烧、西湖市野等10余家企业提交政策补贴申请,更多创业种子正在这里得到滋养、破土发芽。
创新“三全服务”
培育营商环境沃土
吸引青年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必不可少。除了两大电商产业园外,今年,集里街道还整合仿古步行街、高力万汇城内街、禧和社区高岸组、西湖山文旅产业带等区域资源,打造特色创业集聚区。
在禧和社区高岸组,一批闲置的农房即将迎来新生——集里街道引入文旅企业,将成立“上集里文旅运营公司”,盘活闲置资源,合力将高岸组打造为“浏阳的鼓浪屿”,吸引大学生开设手作工坊、农耕体验馆,激活消费新场景。
为打造“如鱼得水”的创业环境,集里街道创新推出全流程陪伴、全要素保障、全周期护航的“三全服务”,为企业发展出谋划策、纾困解难,全面培育营商环境沃土。“我们建立了专人联系帮扶机制,统筹安排29名服务专员联系服务辖区112家企业,定期深入企业走访,建立需求收集-问题交办-跟踪反馈闭环机制,配套创业导师团季度问诊,搬开阻碍企业发展的‘绊脚石’。”集里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
“浏阳的创业生态,让我感受到的是‘一站式护航’的温度。”入驻市电商产业园的大学生创业者胡扬这样评价。
展望未来,集里街道将进一步整合资源,打造10个特色院子、扶持100间特色店铺、构建西湖山民宿产业带,让政策春风持续滋养青年梦想。“我们的目标很明确——让集里成为青年创业成本最低、办事效率最高、创新活力最强的热土!”街道负责人的话语斩钉截铁。
暮色中的浏阳河静静流淌,倒映着两岸璀璨的灯火。电商产业园里此起彼伏的键盘敲击声、西湖山上沙沙作响的松涛声、仿古步行街上觥筹交错的欢笑声,共同谱写着集里街道发展的交响乐章。在这片山水相依的创业热土上,政策红利与青春梦想的激情碰撞,正在为浏阳高水平建设“县域经济新典范、共同富裕先行区”注入澎湃动力。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本文链接:https://wap.lyrb.com.cn/content/646942/56/151951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