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提醒:防暑降温、科学运动是关键
浏阳日报讯(记者蒋萌萌)立秋已过,但高温仍是当前的“主角”。持续的高温,也让心血管疾病发病率明显上升。近日,记者从市人民医院了解到,高温环境下,突发心肌梗死的病例有所增加,且呈现年轻化趋势,需加强防范。
“近期,医院接诊了多例中青年心肌梗死患者,年龄多为30—50岁。”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王磊介绍,传统观念认为寒冷季节才是心血管疾病高发期,但数据显示:高温天气同样会大幅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且年轻患者比例上升。
王磊分析,高温环境下,剧烈运动、大量出汗后,如未及时补水,易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诱发血栓;而运动后立即饮用冰镇饮料或进入低温环境,可能引发血管痉挛,严重时甚至导致冠状动脉闭塞。此外,不少人在夏季都有吃夜宵的爱好,熬夜、高油高盐饮食及酒精摄入等因素,均可能增加心血管负担。
“高温天气也易让人烦躁、心跳加快、交感神经兴奋,导致心肌耗氧量增加,加重心血管负担,从而诱发心梗。”王磊补充。
值得注意的是,心肌梗死的症状并非仅限于典型胸痛。部分患者可能表现为牙痛、上腹痛等非典型症状,易被误认为中暑或胃病。一旦出现持续胸闷、压榨性胸痛、冷汗、放射性疼痛等症状,应立即就医,切勿自行服用药物延误治疗。
高温环境下,应如何预防急性心血管疾病?王磊提醒,“要注意调整运动或户外工作的时间和强度,尽量选择气温较低的早晨、傍晚。剧烈运动、户外活动后,不要立即喝冰饮、进入低温环境。如果从室外进入温差较大的空调房,可以先在门口站一会,给身体以缓冲、适应的时间。”同时,要保持规律作息和饮食,注意调节情绪,避免过度疲劳。对于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或心血管家族史的高危人群,更应提高警惕,定期体验监测健康指标。
延伸阅读
急性肠胃炎高发,小心“病从口入”
高温天气下,微生物繁殖速度快,食物容易腐败变质,急性肠胃炎同样高发。而预防关键,就是要切断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等)进入人体的途径,并控制其繁殖。
首先,要做好个人卫生,避免病原体通过接触污染食物、水源;其次,要注意食品安全做到生熟分开,肉类、禽类、蛋类、水产等要彻底煮熟;吃不完的饭菜,在冷却后,尽快放4℃以下冰箱冷藏,再次食用前,要彻底加热;厨房、餐具定期清洁消毒,防止蚊虫污染食物。
如出现高烧不退或持续低热,剧烈频繁呕吐或腹泻导致无法饮水等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本文链接:https://wap.lyrb.com.cn/content/646942/57/151977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