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阳市黄尾密鲴渔场,工作人员在池塘打捞细鳞斜颌鲴。
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张可夫
浏阳河,时而波光粼粼,时而水平如镜。在母亲河的柔波里,有一种你可能叫不上名字、却常见的小鱼儿——细鳞斜颌鲴。
而早在2010年,农业农村部设立了浏阳河特有鱼类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将细鳞斜颌鲴、花䱻列为主要种质资源保护对象。
细鳞斜颌鲴是一种放流净水的“环保鱼”,在“十年禁渔”及水生态改善中越来越被重视。今年7月18日,湖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湖南省地方标准《细鳞斜颌鲴养殖技术规范》,新规将从今年10月18日起正式实施。
8月11日,记者走进《细鳞斜颌鲴养殖技术规范》起草单位中唯一的渔场——浏阳市黄尾密鲴渔场,了解这条鱼的“繁、育、养、售”全过程。
一个生态保护与经济效益双赢的故事,也随着季节流转,在浏阳河上缓缓展开。
“水上春耕”忙
一年繁育四亿尾“浏阳鱼”
产卵池、孵化环道、亲本养殖区……8月11日,走进浏阳市黄尾密鲴渔场,只见一块块池塘错落有致,增氧机的低鸣声在远处回响。
每年春天,这里却是一派“水上春耕”的热闹景象。“有十来天是头不沾枕的,只有在跟司机运鱼苗时才能眯一会。”渔场负责人刘禧元说。
细鳞斜颌鲴不仅生态价值高,而且具有经济价值,是制作浏阳火焙鱼的上佳原料。
每年4—5月的繁育季,渔场内催产池、孵化池、亲本养殖区全线运转。水流在孵化环道里轻轻推着受精卵旋转漂浮,通过模拟河道环境,让水不停地转动,形成环流,保证氧气充足。
这一切,都是为了一群“鱼宝宝”的降生。
据统计,全市每年繁育10亿尾细鳞斜颌鲴,有4亿尾“水花”诞生在这里。
所谓“水花”,是鱼的受精卵在适宜水温、溶氧和水质条件下发育成能平游的幼体,也就是鱼苗。“水花细如发丝,在自然水域成活率仅有5%,而在标准池里可以达到60%—70%。”刘禧元介绍。
黄尾密鲴渔场位于达浒镇书香村,地处浏阳河特有鱼类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上游3公里,水源来自椒花水库的源头水。
渔场占地约200亩,其中90余亩为苗种繁育基地,其余为成鱼养殖区,主要品种有青、草、鲢、鳙四大家鱼,以及细鳞斜颌鲴、花䱻等浏阳河特有鱼类。2024年9月,它成为继乌龙渔场后,市农业农村局认定的第二家“浏阳河特有鱼类”苗种繁育基地,并委托其开展种质保存、选种繁育、供苗工作。
香辣可口的蒸火焙鱼。
“效果不错,完成了种质保存任务,繁育的鱼苗在市场上很受欢迎。”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四中队副队长吴宗耀表示。
“今年的鱼苗收入达到40余万元,约占渔场一年收入的五分之一。”刘禧元说,鱼苗除满足浏阳市场需求外,还远销全国各地。其中,江苏一名大客户一次性购入1亿尾“水花”,培育后用于当地生态放流。
渔场不仅是生产基地,还全程参与新修订《细鳞斜颌鲴养殖技术规范》地方标准起草,为标准制定提供场地、苗种、饵料、数据等重要支持,并与湖南农业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合作,成为两校的校外实习基地。
净化水质好帮手
全市首个鱼类增殖放流站正加紧建设
每年6月6日,是农业农村部设立的全国“放鱼日”,旨在通过增殖放流活动,促进水生生物资源恢复和保护,提高公众对水域生态的关注。
在浏阳,这份关爱水生生物的行动总是提前铺排。每年春夏之交,浏阳各乡镇(街道)都会组织人工放流行动,市民也会自发参与。
今年4月25日,浏阳河源流大溪河官渡河段,市农业农村局组织开展浏阳河特有鱼类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2025年度鱼类人工增殖放流。现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将细鳞斜颌鲴、花䱻、黄尾鲴等鱼苗放入鱼槽,67万尾鱼苗顺流而下,游向更广阔的水域。
都说鱼儿离不开水,其实水也离不开鱼。
细鳞斜颌鲴被誉为“生态鱼”“环保鱼”,以淤泥腐殖质、有机碎屑及藻类为食,是蓝藻的天敌——每长0.5公斤能吞食约15公斤藻类。
“细鳞斜颌鲴能够很好地净化水质,是公认的生态净化水质优良品种,已被农业农村部确定纳入增殖放流名录。”吴宗耀介绍。
今年也是浏阳市为减缓和补偿椒花水利枢纽工程对保护区影响而实施生态补偿的第五个年头。8月11日,记者在椒花水库枢纽工程现场看到,全市首个鱼类增殖放流站正在加紧建设。增殖站包括综合楼、催产孵化车间、鱼苗培育车间、鱼种培育车间等建筑,以及催产池、孵化槽等养殖设施。
“这是浏阳河上的首个鱼类增殖放流站,也是继湘江长沙综合枢纽鱼类增殖放流站后,长沙市的第二个鱼类增殖放流站。”吴宗耀介绍。
未来,随着增殖放流站建成投运,更多“生态鱼”将在浏阳河源头孕育、生长,守护水清岸绿的生态画卷。
市场缺口大
带动养鱼户年收入超十万元
水产苗种繁育是浏阳渔业的优势产业,拥有农业农村部水产健康养殖“五大行动”骨干基地4家,注册苗种场11家,年产销售苗种80亿尾。
长江“十年禁渔”有利于浏阳河水生生态多样性的恢复,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催生了优质水产种苗的科研推广。
立秋已过,达浒镇书香村村民卢彦发的鱼塘波光粼粼,此时是养鱼户一年中最清闲的阶段,“每天清早花两小时割草喂鱼就够了。”
今年59岁的卢彦发,既是水产养殖户,也是黄尾密鲴渔场的帮工。繁育季节,他会到渔场务工,平时则在自家鱼塘养殖草鱼、细鳞斜颌鲴等鱼种。
细鳞斜颌鲴,在浏阳话中叫“汉姑哩”,不仅生态价值高,而且具有经济价值。
“渔场不仅免费提供水花,还包收购。”卢彦发给记者算了笔账,1000公斤细鳞斜颌鲴,按16元每公斤的价格回收,仅此一项就能赚1.6万元。加上务工收入、草鱼等其他品种的销售,一年收入可超10万元。
刘禧元回忆,2013年因为城市道路建设征拆,父亲将渔场从关口街道搬到了达浒镇,刚开始遭遇了“滑铁卢”,“渔场一年的租金要7万元,但全年卖鱼收入只有4万元。”
这也让刘禧元认识到,要抵御市场周期的风险,鱼苗的品种非常重要。“特有鱼类虽然生长周期长,养殖难度较大,但是经济价值相应更高。近几年成鱼的价格都稳定在每公斤20元以上,现在市场缺口很大。”刘禧元说。
备受钓场青睐
也是舌尖上的乡愁
细鳞斜颌鲴,不同于常见的四大家鱼,其体形侧扁,腹部稍圆,头小而尖,呈锥形,尾鳍为橘黄色。
每年冬季,黄尾密鲴渔场的细鳞斜颌鲴成鱼迎来销售旺季。“每年1万公斤的细鳞斜颌鲴成鱼,95%以上都卖到钓场。”刘禧元说。
这种成年鱼个体最大可长到1公斤。“手感特别好!”在长沙县经营钓场的尹琼英,是细鳞斜颌鲴的忠实拥趸。
在钓友圈,这种鱼也常被调侃吐槽——细小鱼刺多、对烹饪的手法要求高。而在懂行人眼中,细鳞斜颌鲴肉质鲜美细嫩、含肉量非常高,是制作浏阳火焙鱼的上佳原料。经过腌制、焙烤,这道浏阳蒸菜便成了“舌尖上的乡愁”代表之一。
中午时分,在达浒镇书香小苑,蒸火焙鱼被摆在最显眼的位置,几乎是每桌必点的招牌菜。“从农户手里收购60元一斤,基本不愁销路。”工作人员钟启连说。
从春季的繁育场,到冬日的钓场,再到热气腾腾的餐桌,这条“浏阳鱼”也完成了四季的漂流。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本文链接:https://wap.lyrb.com.cn/content/646942/57/151978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