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希望们的传统文化能够走向更广阔天地”
家中举办手工作品展,身穿3米剪纸长袍走秀惊艳邻里
浏阳日报讯(文/图记者张玲)“哇!”8月28日上午9时30分,李益芳身着一套3米长的剪纸绒布长袍,头戴配套绒布凤冠,从家中厨房处缓步走出。她双手打开,展示出作品的全貌,客厅里顿时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
今年暑期,61岁的李益芳将多年积累创作的手工作品精心布置,在家中打造了一场名为“我在我家说爱你”的手工作品展。街坊邻里、亲朋好友应邀前来观看,大家赞不绝口,对李益芳致力于传播传统文化的热忱更是敬佩不已。
李益芳的家位于关口街道长兴社区长兴湖壹号小区6栋,家门口摆放着作品展宣传牌,非常醒目。她家住房面积约160平方米,如今已经分区域、分主题摆放着各式各样的作品。
沿着门口那排“我在我家说爱你”的剪纸刻字步入,只见客厅、餐厅、沙发区都已被作品填满,各展台层次分明,布局合理,氛围浓厚。
电视墙的“C位”处,展出的是剪纸人物作品,栩栩如生;一旁的中国旗帜系列作品让人悠然而生一股澎湃的爱国情怀。
靠窗区域陈列的作品则更为丰富,花鸟虫鱼主题各有千秋,十二生肖、福禄寿禧字体等系列作品的灵感让人惊叹。客厅中央的茶几上,《龙飞》《凤舞》等作品被相框装裱摆放,其鳞片与毛发都清晰可见,细腻的工艺让人啧啧称奇。
“我从小就喜欢手工艺品,编织也是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李益芳热情地推荐说,她特意在玄关处打造了一处编织区,专门放置编织类作品。相比剪纸,编织区的作品色彩更为艳丽,钩织、绳编、棒针等作品门类一应俱全。大到衣服、帽子、披肩、鞋子等针织服饰,小到钩针包、编织花、桌垫、坐垫等应有尽有,甚至还有精致的耳环、项链等饰品。
“通过不断补充完善,现在家中展览的作品已经有近千幅了。”李益芳说。展览是今年7月启动的,在浏阳市老干部大学(老年大学)、浏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女红分会的支持和友人谭小兰、卢建平、廖巧如等的共同参与下,作品越来越丰富。内容在持续更新的同时,展示形式也更加多样化了。
音乐响起,客厅瞬间化作T台,李益芳与朋友们穿上编织服装和剪纸服装进行走秀。同住长兴湖壹号小区的居民刘梅英连连点赞,她特意带着小孙儿来观展,就是想让孩子感受剪纸文化与编织文化的独特魅力。“真的非常精彩,这个家庭展览很值得一看。”刘梅英说。
手工达人说
希望传统文化走向更广阔天地
虽是一场家庭展览,但作品的精巧、种类的丰富,让亲朋好友与邻里都赞叹不已。更令人敬佩的是,李益芳那份传承传统手工文化的初心,多年来未曾改变,反而愈发炽热而坚定。
李益芳自幼热爱手工艺,小时候去亲戚家拜年,就爱观赏窗户上各式各样的窗花。后来进入浏阳市老干部大学(老年大学),她对剪纸艺术兴趣愈加浓厚,也因此结交了一批良师益友。八年时间里,她不断精进技艺,师从周康渝老师,临摹、创作了大量作品。
“这幅《浏阳火车站》剪纸作品,我从构思到完成用了一年多时间。”李益芳指着门口走廊处一幅作品介绍。1988年,她与丈夫黎辉经人介绍认识,当时黎辉就在浏阳老火车站值班。她还清楚地记得第一眼见面时,他身穿车站巡查人员制服的样子,让她一眼倾心。老火车站留下了两人美好的回忆,这也激发了她创作的灵感。
剪纸名人篇中,《少将李贞》是她精心打磨的原创作品。身为李氏族人,李益芳从小就在祠堂听祖辈讲少将的故事。李贞是新中国第一位女将军,其忠诚、勇敢,激励着无数人前进,是李氏族人的骄傲,更是新中国的骄傲。在李益芳的刻画下,开国少将坚毅的眼神和坚韧的精神,让人无比动容。
因爱而作,因文化而暖,李益芳的作品始终洋溢着独有的情怀。浏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女红分会会长谭小兰点赞说,李益芳身上有一种韧劲和钻研劲。2018年,谭小兰与几名剪纸爱好者发起剪纸服装艺术创作,成绩可喜;到2023年,李益芳创新性提出“同款配饰”概念,打造出剪纸凤冠、官帽、刺绣团扇、手工耳环等饰物,助力这份剪纸服装艺术创作更有厚度。
“我希望我们的传统文化能够走向更广阔的天地。”站在客厅中,环顾满屋子的作品,李益芳感触良多。将自己多年来的作品展示出来,是希望和更多热爱传统文化的人共鸣,一起致力于守护这份文化根脉。因为热爱,她更觉得要带着一颗赤诚的心,继续坚守、创作。
延伸阅读
浏阳剪纸文化“薪火”正燃
一把剪刀,一张红纸,李益芳静坐于客厅,双手熟练运转。纸声“沙沙”轻响,不过片刻,一方精美的窗花便在手中绽放。
“手工创作,尤其是剪纸,最需要沉得下心。”李益芳说。剪纸是一门需静心凝神、能坐得住的技艺。坚守传统已属不易,创新更是难上加难。为了这次非遗作品展,近两个月她每天只睡五个小时,脑海中不断浮现新的创作灵感,甚至半夜仍起身记录,辗转难寐。
传承之路固然艰辛,但她并非独行。在浏阳,还有许多像李益芳这样默默坚守的传承者,文化薪火,正越燃越旺。
自2018年浏阳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与剪纸文化艺术传承基地建成以来,浏阳持续在周末与寒暑假开设“剪纸课”“编织课”,教学从未间断。浏阳市老干部大学(老年大学)同样成为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周康渝等一批文化传承人常年在此授课,默默播撒传统的种子。
越来越多的人正投身于文化传承之中,有人在农庄设立剪纸艺术展,有人走进社区学校开办公益剪纸班。浏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女红分会正积极推动传统文化“进社区、进校园”,不断拓宽传承的路径。
令人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正接过传统文化接力棒。谭小兰表示,她们特别关注对剪纸有浓厚兴趣的孩子,并给予重点辅导、推荐参赛。这不仅提升了孩子们的文化自信,更让文化传承焕发出新的生机与希望。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本文链接:https://wap.lyrb.com.cn/content/646942/63/152366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