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葛家镇奏响教育强镇“三重奏”
2025-08-21 10:26:36 字号:

葛家镇奏响教育强镇“三重奏”

硬件“塑形”、教学“铸魂”素质“育根”

葛家镇奏响教育强镇“三重奏”

03版葛家-1.jpg

葛家中学书法传习所里,为了让学生们掌握运笔的力度,老师常常手把手教学生一笔一划地练习。葛家镇供图

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蒋萌萌

8月是收获的季节。如同万物生长、开花结果一般,这个8月,不少学子也收获了属于自己的成长硕果。

近日,在葛家镇“拒绝升学宴共倡新风尚”活动中,葛家中学校长李卫东分享了一个好消息:“在今年的中考中,葛家中学取得了喜人的成绩!”这份成绩源于一场教育振兴的变革。2023年年初,葛家镇启动教育强镇计划,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的,以建设现代教育为主线,以深化教育改革为动力,以提高基础教育水平为重点,加大教育投入,完善学校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加强学校管理,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如今,葛家中学、青新完小、葛家镇中心幼儿园等三所公立学校在基础设施、教学水平和素质教育等方面都得到了显著提升。新宿舍楼拔地而起,智慧黑板装进每间教室;教师队伍焕发新活力,教学质量稳步攀升;书法、劳动等特色课程蓬勃发展,孩子们脸上也绽放出自信的笑容。

基础设施提质

从“风雨球场”到“智慧校园”的跨越

翻阅葛家镇的历史,可谓是人才辈出。从开国上将到现代科技领域的杰出人才,葛家镇曾为国家输送了不少优秀人才。然而,近年来,葛家镇的教育发展却陷入了困境。

“通过调研发现,葛家的教育质量‘穷’是有原因的。”葛家镇党委书记罗武坦言,“一是部分教师思想涣散,二是生源大量流失,三是教学质量良莠不齐。”

面对困境,葛家镇党委在2023年年初提出“教育强镇三年行动”,从硬件升级、教师队伍、教学质量、社会支持等多个维度入手,全方位推动教育振兴。

其中,首要任务就是搞好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教育“硬实力”。

如今,走进葛家中学,最引人注目的是近年建成的风雨篮球场——这座在乡镇初级中学不算多见的室内运动场馆,成为葛家镇教育硬件升级的象征之一。

“现在即使是下雨天,学生们也能去打球和运动。”葛家中学音乐老师罗晓芳介绍。自2015年任教以来,她亲眼见证了校园的变化,“此前,学校与周边企业、居民共用变电器。由于葛家中学用电量较大,常会出现电压不稳的情况。如今,专变工程终结了跳闸停电的历史,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更有保障了。”

此外,学校还对学生宿舍进行了升级改造,崭新的宿舍里,卫浴、个人储物柜等一应俱全,为寄宿学生营造出温馨舒适的生活环境;在多媒体建设方面,每个教室都配备有班班通,实现网络全覆盖,让学生们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数字化教育资源。

在青新完小这所寄宿制小学,经过提质改造的教学楼和新建的宿舍楼,有效解决了留守儿童的就学和住宿问题。

“如今,我们的学生宿舍已实现一人一床一柜配置,空调、净水器、卫浴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青新完小校长黄娟介绍。这名扎根家乡23年的教育工作者,亲身经历了学校从“一校四址”到集中优化的变革历程。

“近年来,尽管生源数量有所下降,但党委、政府对教育领域的投入却始终保持增长态势。”黄娟说。近年来,学校还增设了劳动实践基地和野炊营地,为乡村孩子提供了更为丰富多彩的成长体验。

这些变化,不仅改善了办学条件,更让师生们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为提升教学质量奠定了坚实基础。

教学水平提标

建强教师队伍,培育乡村教育的“种子力量”

硬件改善只是第一步,真正的突破发生在课堂上。

“教育的关键在教师。”在罗武看来,如果教师缺乏激情,再好的生源也难以成才。为此,葛家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强化激励机制,优化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提升教师的获得感;定期举办教育高质量发展论坛、教师座谈会等活动,凝聚各方共识,减少内部负面情绪;引入社会捐赠以壮大教育基金,改善教育教学环境……

在积极落实镇级部署的同时,葛家中学还通过与长沙市明德华兴中学结对,让教师们走进省城名校跟班学习,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并定期举办“教师讲坛”,让资深教师和青年教师有了分享交流的平台。

这些举措不仅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养,更重塑了教师队伍的精神面貌,让葛家中学的教学质量实现了质的提升。“考评机制公开透明、公平公正,教学成果出色就能获得认可与奖励,大家的工作积极性自然更高了。”李卫东说。

教学质量有了提升,生源自然也开始回流。家长彭晓阳的女儿就是其中之一。

“在长沙读书时,学校竞争较大,加上孩子性格内向,有些知识点不懂也不敢问老师。”彭晓阳说,转回葛家中学后,情况发生了改变:“这里的晚自习各科老师都在,作业都是面批面改。女儿的成绩在转校后有了进步,今年中考顺利考上了浏阳五中。”

让彭晓阳印象深刻的是,许多教师在这里坚守30余年,见证了两代人的成长,“看到曾经教过我的老师现在还在教书育人,这种坚守让人感动。”

这种重视教学、培养教师的变革之风,同样也辐射到了小学阶段。

在青新完小,一套独具特色的青年教师培养模式正在发挥作用。“我将其总结为‘三个台’:搭建‘赛台’、提供‘舞台’、创设‘平台’。”黄娟说。

“搭建赛台,鼓励青年教师参与教学竞赛;提供舞台,支持他们参加多样化培训;创设平台,给予管理岗位锻炼机会。通过‘三个台’举措,培养新教师成优秀教师、优秀骨干教师成中层管理干部,助力其专业水平提升并发挥传帮带作用。”黄娟说,如此一来,既有效解决了年轻教师“难服众”的困境,又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储备了人才资源。

事实上,作为葛家镇新建村人,黄娟曾几次放弃在更好平台发展的机会,选择了留下。这一选择的背后,蕴含着深厚的教育情怀与浓郁的乡土情结。

在葛家镇,像黄娟这样扎根乡村的教育工作者还有很多。他们在最好的年华选择留守,用青春和汗水浇灌着乡村教育的沃土。“当我们看到学生成才,看到家乡因为教育而改变,所有的付出都值得了。”黄娟的话,道出了葛家教育人的共同心声。

素质教育提能

“五育融合”绘就乡村教育新图景

时值暑假,葛家中学书法传习所里,学生们的书法作品依旧散发着淡淡墨香;一旁的雅耕园内,一块块田土酝酿着无限生机,等待着学生们开垦、播种……这些场景,无不折射出葛家镇教育理念的深刻转变。

“近年来,素质教育成为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学校要引导学生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葛家镇教育发展中心主任沈坚贞介绍。为此,葛家中学聚焦特色发展推动质量赋能,落实“双减”政策,规范课后服务活动,强化作业管理,开展好“三节”(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和书法、劳动教育等特色活动,引领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对接未来。

这些特色活动,也获得了学生家长的好评。“孩子们通过课后服务,能在学校学到书法、乒乓球,有自己的菜园,德智体美劳得到全面发展,让我很欣慰。”学生家长熊英说。

在青新完小,音乐课、扭扭棒手工课和野炊实践,成了最受孩子欢迎的课程。“乡村教育不仅要帮助孩子们走出乡村,更要让他们带着乡土情怀和对生活的热爱茁壮成长。”沈坚贞说,学校通过设立劳动实践基地和开设野炊课程,让一至二年级的学生观察植物生长,三至六年级的学生参与种植和野炊训练,同时通过扭扭棒手工花制作培养艺术素养。“这些课程不仅提升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更教会他们用劳动表达感恩,用艺术点缀生活。”

从风雨球场的建成到教学质量的飞跃,从特色课程的开发到素质教育的全面提升,葛家镇的实践证明:乡村教育的振兴,需要镇党委、政府的战略定力,需要社会力量的共同托举,更需要教育工作者“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的坚守。让教育真正回归育人本质,让乡村学子既能通过教育走出乡村,又能带着乡土文化的根脉走向世界。

正如罗武所言:“教育不是政绩工程,是给未来种竹子。今天我们多培养一个孩子,二十年后就多一份改变家乡的力量。”

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崇文重教已蔚然成风。葛家镇商会慷慨捐资50万元,助力镇域教育基金成功突破百万大关;葛家能人、知名律师刘辉捐资百万,成立专项教育基金,为家乡教育事业注入源头活水;葛家镇新建村更是连续14年开展奖优助学活动,累计惠及超500名优秀学子。教育的星火,正照亮乡村振兴的漫漫征途,书写着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