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楹联名家浏阳开讲,知识“干货”与人生智慧并存
2025-08-22 10:39:53 字号:

楹联名家浏阳开讲,知识“干货”与人生智慧并存

“予倩大讲堂”第二期举行

楹联名家浏阳开讲,知识“干货”与人生智慧并存

08版浏阳河文化-4.jpg

“予倩大讲堂”第二期以“墨香联韵经典传承”为主题,邀请楹联名家鲁晓川和郑铁峰进行楹联创作讲座。罗豪正摄

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欧阳稳江

对联、楹联、春联,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又有哪些关联?各自的用途是什么?这三者的历史演变又有哪些有趣的故事?规则与创作技巧又在哪里?普通人学着“对对子”,名家们有哪些建议?

8月20日,由市委宣传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市文旅广体局、市文联主办,市图书馆、市博物馆、市楹联学会承办的“予倩大讲堂”第二期在湘赣边(浏阳)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举行,以“墨香联韵经典传承”为主题,邀请楹联名家鲁晓川和郑铁峰进行楹联创作讲座。

现场

普及楹联知识,一小时讲座“干货”满满

8月20日,湘赣边(浏阳)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二楼报告厅座无虚席。没有过多的客套,一开场,湖南省楹联家协会常务副主席、著名楹联学家郑铁峰就以诗经·小雅《采薇》中的对偶句入手,开始讲述楹联探源。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郑铁峰分析,它们可以看成是扇面对(隔句对),但还不能构成真正意义上的对联。随后他又列举了《尚书》和《离骚》中的经典句子借以说明:“对联是有意独立使用的对仗句,包含两层意思:第一,不是对仗句而仅为一般的对偶者不是对联;第二,是对仗句而不能独立使用,独立表意者不是对联……”

深入浅出的讲解,让在场听众一下明白了对偶、对仗、对联、楹联的区别:对偶,字数相等,句法相似的对称字句加强语言效果的修辞手法;对仗,律诗和辞赋中按照字音的平仄和字义的虚实形成对偶的语句;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独立表意的汉语独特艺术形式;楹联,悬挂在楹柱、墙壁、门框上的对联。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随后,郑铁峰接连吟诵了五六首唐代律诗,指出其中诗句不仅意境优美,而且对仗极为工整。对联形成于唐代,是因为“律诗的盛行推动了对联文学性的发展”。

“人心无路见;时事只天知。”从颜真卿的《奉命贴》说起,郑铁峰谈到其《祭侄文稿》被奉为天下第二行书,不仅奠定了他在书坛的崇高地位,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对联的形成。而福建《霞浦县志》上发现的唐代堂室对联和唐僖宗书赐江州义门陈氏的对联都是至今保存较好的对联,为现代人研究对联提供了很好的依据。与此同时,唐代还产生了机巧联、析(拆)字联等。

“婚丧嫁娶、重要节日、重大事件使得实用对联应运而生。到今天,对联作品大致可以分为机巧、实用、文学三类,它们都是对联大家庭的一员,不可或缺。”聊及对联的实用性,郑铁峰表示要辩证看待。

“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那么,有记录的过年春联首次出现于何时?答案是出自五代十国时期后蜀国的国君孟昶之手。正是由于他的大力推广,宋代才有了“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场面。与此同时,寿联和挽联在宋代开始出现。到了元代,楹联进一步发展,很多文人都以此为乐。但有意思的是,“春联”这个名称却是明代朱元璋定都南京时提出来的。于是家家户户都贴春联,成了传承千百年的传统习俗,明代也涌现出如解缙、李东阳等一批楹联大家。

孙冉翁、郑板桥、纪晓岚、曾国藩、何绍基……到了清代,对联创作水平、联家数量、联话著作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对联越写越长、越写越巧、越写越普遍成为了当时的主要特点,而且对联传统格律也得到完善,形成了理论体系。

随后,郑铁峰又就楹联的平仄、忌讳、声韵以及自对、借对等知识点进行了解析。短短一小时的讲座内容充实,令在场观众受益匪浅,聆听了一堂凝练而精彩的楹联知识普及课。

观点

深切的生命感悟,才能升华联人本身境界

1998年毕业于湖南第一师范学院,2004年毕业于中南大学,师从余德泉教授,现任中国楹联学会副会长、湖南省楹联家协会主席的鲁晓川是中国首位对联学硕士。这一节对联文化课,鲁晓川的重点是“对联的道与技”。

“南派北派会通处,宛陵庐陵今古人。”从1919年张謇为梅兰芳、欧阳予倩修建的更俗剧场中梅欧阁这副对联说起,鲁晓川不仅分析了其绝妙之处,也表达了自己对从浏阳走出去的艺术大家欧阳予倩的敬仰之情。

在AI时代,Deepseek能否如人类一般创作出精彩的对联?鲁晓川认为未必。随后,他以一句“重九对”全国征联的上半联“对饮青山重九酒”为例,展示Deepseek多次尝试提交及修改后的对句,结果仍难以令人满意。AI为何写不出好对联?鲁晓川分析,一是在创意方面,人类能在创作中注入意外惊喜与即兴反转,赋予作品不可预测的鲜活感;二是在灵性上,人类基于血肉之躯的情感投射,使得文字产生“心流共振”;三是在想象上,不完美引发的想象空间,远超AI精算。

人类为何更胜一筹?“文学即人学,人是生命体”,鲁晓川表示要从评判对联的标准和创作对联的追求上来细究:展示生命之敞亮的对联,才是赏联的高境界。写出深切的生命感悟,才能升华联人本身的境界。而这两点,都是缺乏情感的AI所无法企及的。

心血之作,凝聚的不仅是智慧,更是深厚的情感。从李煜的《虞美人》到自己创作的《咏银杏》《咏月》等作品入手,鲁晓川表示对联之所以成为文学表现形式之一,关键在于其审美性;而其中审美,审的最高境界便是“生命”二字。

如何让生命在对联创作中敞亮起来?鲁晓川认为要以认知的改变作为前提,讲究“真、透、浑、灵”四重意境——感悟生命,袒露真我为“真”;超越世俗,寄寓深心为“透”;雅切自然,浑然不隔为“浑”;情思飞动,灵妙无方为“灵”。不伪、不浮、不隔、不泥才是创作者要达到这四重意境要下的功夫。

“当然,大家也不要将创作对联看得很枯燥无味,钻进去了会发现这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讲座最后,鲁晓川传授了一种有意思的创作方法——揶揄手法。“耀武扬威隔窗子怒门斗两眼,穷奢极欲提篮儿买豆腐半斤”,他笑言举例的这一副对联不仅活画出晚清官员卑微怯懦又飞扬跋扈的嘴脸,也以自嘲口吻写学官的辛酸无奈,读之令人笑,又令人哭……

“两位著名楹联学家带来的精彩讲座,对于提升浏阳楹联创作水平大有益处。”市文联主席许征表示,浏阳拥有中国楹联学会颁发的“中国楹联文化城市”称号,楹联文化早已深深融入浏阳人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中华楹联颂浏阳”与“万副春联送万家”活动分别坚持了18和23年,已成为浏阳文艺的品牌活动。近期,浏阳通过对文旅景点的经典对联进行收集整理,不仅挖掘了文化底蕴,对赋能城市发展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期待基层楹联爱好者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提高创作水平和文化素养,多出精品、创造经典。

人物简介

鲁晓川:中国首位对联学硕士,中国楹联学会副会长,湖南省楹联家协会主席,《对联学刊》执行主编,社科联湖南一师对联研究基地负责人,湖南省湘江书画院副院长,“湖湘楹联七子”之一。

郑铁峰:中国楹联学会常务理事,中华诗词学会诗词曲赋联精品研究委员会副主任,湖南省楹联家协会常务副主席,湖南省诗词协会常务理事。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