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201线水毁恢复工程稳步推进,预计9月底完工
40米陡坡上给山体穿“防护壳”
40多米高的山体上,施工人员操作钻机将锚杆一根根打入岩层。
浏阳日报讯(文/记者刘谢禹图/刘珂)处暑已至,热力不减。在S201线张坊镇牛轭岭,数名工人在40多米高的陡峭山体上开展作业。他们借助脚手架和防护装置小心移动,打下一根根锚杆。地面人员默契配合,将水泥砂浆等转运到上方平台。经过搅拌、高压喷枪的喷射,水泥砂浆给山体一点点穿上了坚实的“防护壳”。
S201线是连接张坊镇与小河乡的一条主干道,也是湘赣边界的重要通道。道路蜿蜒穿行于山岭之间,至牛轭岭,一侧山体岩层破碎、地势陡峭,属自然灾害高发区,一直都是市公路建养中心重点巡护的路段。
“2024年夏季,受持续强降雨影响,道路左幅高边坡发生崩塌,方量约500立方米。”市公路建养中心计划统计部副部长、S201线水毁恢复工程项目现场负责人马伟东介绍,崩塌发生后,市公路建养中心迅速清理了路面,设置了安全警示标志,并加大了日常巡查的频次。经专业人员现场踏勘,确认该自然灾害风险点仍处于不稳定状态,边坡上部危岩体崩塌风险较高,影响了当地群众出行安全。
为彻底消除安全隐患,保障S201线安全畅通,市公路建养中心启动水毁恢复工程,从源头开展隐患治理。
项目施工方技术负责人陈历友介绍,项目主要采取清整垮塌坡面、打锚杆注浆、挂钢丝网、二次喷射水泥砂浆的方式进行施工防治。他解释,该工艺的特殊之处在于通过打入锚杆将破碎的山体固定在一起,从而约束岩体变形、位移,防止松散岩石坠落,如同给山体覆盖了一层巨大的“防护壳”。为减轻山体下方压力,前期施工人员已对山体坡度进行了“降缓”处理,“目前已清理土石方1万多立方米,山体坡度由原来的50多度降至40多度。”
工人邓正根爬上数十米高的作业面,操作钻机将锚杆一根根打入岩层。破碎的岩层、狭窄的作业面、持续的高温,给施工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一个上午,他和同事们带的2升水全都喝完了,工作服上渗出的白色盐渍清晰可见。
打锚杆既是体力活,也是技术活,钻机的使用和角度的选择都有技巧。“一根锚杆长6米多,就像一颗颗‘铆钉’将破碎的岩层钉起来。”马伟东说,整个工程需完成500余根锚杆的施工,每一根都必须依靠人工精准作业,严格保证质量,一点也马虎不得。
“目前项目正按计划稳步推进,预计9月底全面完工。”市公路建养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届时,长期困扰该路段的地质灾害隐患将得到有效治理,不仅为沿线群众出行提供安全保障,也将为当地产业发展和物资运输提供坚实的交通支撑。
高温下·特写
建设挡土墙、配备防护设备、现场疏导……
为道路施工系上“安全带”
山体上,工人们正有序进行作业;山脚下,挡土墙的建设也在同步推进中。由于山体紧邻道路,为防范突发情况,施工方在山体与道路之间修建两段总长180米的挡土墙。
“这相当于又给道路增加了一道保险,即便发生落石或泥土滑落,墙体能起到有效的阻挡作用,保障车辆和行人的安全。”马伟东说。
受限于施工环境,许多大型设备无法在施工现场使用,部分区域甚至需工人借助悬吊绳索作业,因此保障工人的安全也成为项目的重中之重。现场所有作业人员均配备了防护设备,并实行“早出工、晚收工、午间休息”的作息制度,避开中午高温时段。“我们还配备了充足的防暑降温物资和应急药品,以应对突发情况。”马伟东表示。
为最大限度保障通行秩序,市公路建养中心专门安排交通疏导员在现场指挥车辆安全通过。“虽然有时候会车不太方便,但看到工人们在大太阳下辛苦作业,心里非常敬佩。”施工期间,偶尔会出现车辆缓行的情况,但过往司机大多表示理解。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本文链接:https://wap.lyrb.com.cn/content/646942/69/152252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