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说自己是“被爱包围着长大的孩子”,考了628分圆梦南开大学
2025-08-25 11:03:57 字号:

说自己是“被爱包围着长大的孩子”,考了628分圆梦南开大学

穿着亲戚送的旧衣,吃着最简单的饭菜,她却从不抱怨

说自己是“被爱包围着长大的孩子”,考了628分圆梦南开大学

04版民生公益-2.jpg

谭如鑫家的墙上,贴满了奖状。今年高考,她以628分的成绩被南开大学历史系录取。记者潘舒敏

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潘舒敏

从小跟着母亲在长沙县求学,一碗菜、一碗饭,就是她们简单的晚餐;高中之前不曾买过新衣服,从未和好朋友一起逛过街……这是对沙市镇桃源村的谭如鑫成长岁月的简短概括。

今年高考,谭如鑫以628分的成绩被南开大学历史系录取。然而,收到录取通知书的喜悦还没持续多久,她又面临着现实的担忧——父母一年收入仅4万元左右,爷爷患病需常年吃药,奶奶多次摔倒住院治疗,大学的学费和生活费,成了摆在这个刚刚跨过高考关卡的女孩面前一道现实的难题。

从小就格外懂事

对生活中的困难从不抱怨

谭如鑫的家位于沙市镇桃源村。从沙市集镇出发,驱车约40分钟才能抵达,越往里走,人家越少,到她家附近时已经几乎看不到人家了。走进谭如鑫家,屋里陈设简单,仅有几样家具,但收拾得干净温馨。面对上门采访的记者,谭如鑫没有丝毫局促,热情大方地打着招呼。

童年时期,谭如鑫的父亲谭建兵和母亲郭爱芹为维持生计,常年在外务工,一家人聚少离多,“快上小学的时候,母亲为了让我接受更好的教育,在长沙县高桥镇找了一家工厂上班,我也就在那儿上学了。”

为节省房租,母女俩借住在姑姑家的一套毛坯房里。“爸爸为了让我们住得舒服点,简单装修了一下,但也只有几样家具,几乎没有家电。”每天放学,谭如鑫就先到母亲上班的工厂里写作业,等母亲下班了再一起回家。母女俩的晚饭也很简单:一碗菜配饭,或干脆煮一锅面条。

谭如鑫家的日子一直不宽裕。父母年收入仅4万元左右,除了日常开销和供她读书,还要负担沉重的医疗支出——谭如鑫的爷爷患有心力衰竭,每天离不开药;奶奶两次摔倒,光医药费就花了三万多元,掏空了家里本就微薄的积蓄。

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谭如鑫从小就格外懂事。她很少吃零食,高中前从未买过新衣服,穿的都是亲戚送的旧衣,也没有和好朋友一起逛过街。“小时候看到小伙伴过年能穿新衣服,我也会羡慕,但一想到爸妈那么辛苦,就觉得没什么了。”说起这些,谭如鑫语气平静,却让人心疼。

这份懂事与坚韧,也被身边人看在眼里。“如鑫的性格很坚韧,也很独立,从来不抱怨。”常年关注这个家庭的桃源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辜强评价。

埋头学习,努力追赶进度

高考628分圆梦南开大学

三好学生、年级前三……走进谭如鑫家的客厅,三面墙上贴满了奖状,每一张都是她努力的见证。今年高考,她以628分的成绩被南开大学历史系录取。

谭如鑫坦言,刚考完那段时间,她心里其实挺忐忑的。“对答案的时候发现有的基础题做错了,估分只有570分,以为自己考砸了。”那段时间,谭如鑫一直在给父母打“预防针”,并向父母表示不愿增加家庭压力,想通过考研弥补遗憾。直到高考成绩出来的那一刻,她终于松了一口气——628分,没有辜负那些熬过的夜、刷过的题。

“我能坚持下来,都是因为爸爸妈妈。”谭如鑫说,虽然父母的能力有限,但都在尽力给她最好的生活,高三那年,母亲还特意在学校旁边租了间房,让她安心备考,“他们自己却特别省,这么多年一件新衣服都舍不得买,亲戚们也十分关照我。”谭如鑫说,自己是被爱包围着长大的孩子。

谭如鑫也一直在用行动回应这份深沉的爱。刚进高中时,她发现不少同学已经提前学完了高一的部分课程,自己却得从零开始,“爸妈嘴上不说,但看得出来他们很着急,甚至有点自责,觉得没能给我更好的条件。”

为了追赶进度,不让父母失望,谭如鑫跟自己较上了劲:每天中午30分钟内,她要完成洗澡、洗头、洗衣服、吃饭等生活事,挤出时间来学习;数学是弱项,经常只能考七八十分,她就每天睡前雷打不动刷半小时数学题,后来成绩慢慢稳定在120分左右。

“现在回头看,也没觉得有多苦,每天都是这么过来的。”关于未来,谭如鑫已经有了清晰的规划,“上大学后继续努力,争取奖学金和助学金,课余时间找些兼职,尽量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我还想争取保研,在历史专业这条路上走下去。”

如果您有意愿帮助谭如鑫,请联系本报新闻热线83830000,或直接拨打谭如鑫的电话15116300705。

新闻追追追

《身处困境,不服输的她以617分的成绩圆梦大学》后续报道

爱心如潮,两天收到资助超七万元

浏阳日报讯(记者欧阳稳江)“能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中取得好成绩,真的很不容易,希望能尽微薄之力帮到她。”“这女孩的故事看得人心疼,她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希望她以后不仅能吃饱,而且要吃好……”8月22日,《浏阳日报》和“微浏阳”以《身处困境,不服输的她以617分的成绩圆梦大学》为题,报道了古港女孩周宏錁的故事,每个月只花500元的她埋头学习,最终以617分(对口高考)的优异成绩考入衡阳师范学院。报道发出后,引起了众多爱心人士的关注。

“看到她就像看到年少时的自己。”在深圳工作的罗先生是龙伏人,已连续三年匿名资助《浏阳日报》圆梦大学栏目报道的学子。这篇报道刊发后,他第一时间联系记者,转交了5000元爱心款给周宏錁,“我小时候得到过别人的帮助,现在有能力了,希望也能拉别人一把。”

“钱不多,为这个姑娘圆梦大学助个力……”市中医医院的医生甘廷俊看到报道后,也通过记者转交了1000元爱心款给周宏錁。

“我们是天虹商场的‘星月方舟’和北正西商场的‘棒多多’,两个店各捐款1000元,给姑娘买点学习用品。”“打电话和周宏錁聊了一下,确实不容易,作为烟花人看到了就不能袖手旁观,转了3000元给她,尽点微薄之力”……8月22日,本报新闻热线83830000和周宏錁的手机十分“火爆”,大家都希望以自己的方式来帮助这个女孩。

“还有多久开学?学费和生活费筹集得怎么样了?”8月23日,浏阳经开区企业方锐达的几名爱心人士受公司之托,特意赶往周宏錁的家中看望她。除了送去爱心物资,公司的33名党员还筹集了6889元爱心款。此外,方锐达通过市红十字会,以对口捐助的方式为周宏錁每学期提供4000元赞助,四年共计32000元。“HYB10000元,罗耀秋5000元,危先生3000元,长沙三位不愿透露名字的叔叔给了1000元……目前共收到了42189元爱心款,加上方锐达的对口资助一共有74189元,大学四年的学费和生活费有了很好的保障。”截至8月23日晚,除了线上的捐助,前往周宏錁家看望她的人络绎不绝,她也将每一笔捐助都详细记录了下来。

“没想到会收到这么多善意与帮助,不仅帮我们家解了燃眉之急,更给了我向上的力量。我将来会用行动回报关爱我的人,帮助他人、回馈社会,传递这份爱……”因为捐助的人太多,懂事的周宏錁暂时关闭了微信加好友的方式,希望不要占用太多的社会资源,让更多爱心人士能关注到圆梦大学栏目后期报道的困难学子。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