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瑶与孩子们在一起。
文/图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张玲
9月11日上午,古港镇中心幼儿园,园长陈瑶照常来到中班前。她驻足窗边,目光温柔地落在教室里一名女孩身上。这名女孩动作略显迟缓、语言有些障碍——她是一名“黄疸性脑病”患儿。
为什么在普通班级中会出现特殊儿童?实际上,普特融合教育正是当前教育界所倡导的模式,即让特殊儿童进入到普通班,和健全孩子共同学习。这种模式不仅有助于培养儿童的善良、互助等优秀品质,也能帮助特殊儿童在团体中学习社交、融入社会。
“推动普特融合,就是在推动教育的根本公平。”陈瑶语气坚定,“每一个孩子都应在同一片蓝天下快乐成长。”
幼儿园中班来了一名特殊儿童
接收一名需要特殊照顾的儿童,不仅需要调整教学形式和学习环境,还可能面临来自各方面的关注与压力。陈瑶始终脚踏实地,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更科学、有效的方式。
女孩名叫甜甜(化名),今年7岁,9月份刚入园。起初,家长非常紧张,总担心她会摔倒或交不到朋友。陈瑶每天都在跟进情况,反复安慰家长说:“别怕,我们慢慢放手,孩子可以的!”
一段时间后,甜甜进步显著。中班老师罗华香表示,尽管甜甜语言表达不够流畅、无法独立行走,但她理解能力很强,与孩子们相处融洽。班上的小朋友也非常热情,主动牵她的手、邀她一起游戏,甚至分享自己最心爱的玩具。
“我们此前也接纳过特殊儿童,有孤独症和视力障碍的孩子。”陈瑶说。在多年实践中,她和团队已逐步总结出一套“去标签化”的教学方法。在内容上,老师们有针对性地开展集体游戏,帮助孩子们树立团队意识;在环境上,通过组建“牵手小团队”“餐饮小团队”甚至“上厕所小团队”,促进普通幼儿与特殊幼儿之间的互动与共情。
在帮助甜甜融入的过程中,陈瑶亲自参与。她与班级老师一起拟定教学方案,并主动向班级孩子们介绍:“我们班来了一位新同学,请大家一起帮助她、照顾她,好吗?”她还积极与其他班级老师、孩子沟通,努力消除异样眼光。最重要的是,她正逐步推动家长之间的沟通协作,共同打破社会隔阂。
“特别感谢幼儿园,孩子在这里不仅被接纳,更真正被‘看见’。”甜甜的家长感动地说。此前甜甜仅是半日试读,如今已能全天融入。孩子眼中的光,是对这些努力最好的回应。
没有一个孩子应该被区别对待
如果说教育公平是为每个孩子打开的一扇窗,那么推动学前教育无差别、无歧视、无标签化,就是为他们铺就一条更宽阔的成长之路。
“从业近十年,我一直在思考,如何真正肩负起为人师的责任。”陈瑶说。在她看来,教育的本质在于理解和尊重每一个孩子的独特性,而非简单地迎合外部期待。她认为,没有一个孩子应该被区别对待,每一个生命都有其独特的生长节奏和姿态。
“有的孩子像小树,安静生长;有的孩子像花,摇曳生姿;有的孩子像山间的小鹿,调皮而充满了活力……”陈瑶感慨道,敬畏生命,尊重每一个孩子,这是教师应有的立场。就任园长后,她致力于推动教学制度的系统性改革,并在团队中倡导:不挑选孩子、不区分班级,反对教学“同一化”和“格式化”。
陈瑶多年的坚持,家长们都看在眼里。一位家长感激地表示,正是因为陈瑶的引导,她不再为孩子的“不听话”而焦虑,反而逐渐发现孩子身上闪光的地方——想象力丰富、语言表达能力强、敢于尝试、不怕挑战……这些优点,正成为孩子追逐梦想的翅膀。
欢乐的笑声由远及近,一群孩子走过来。看见陈瑶,他们纷纷围上来大声喊着“园长妈妈”。阳光洒落在每个孩子的脸上——没有标签,不分彼此,这正是童年应有的样子,也是教育应有的公平。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本文链接:https://wap.lyrb.com.cn/content/646943/56/15276092.html